Tag Archives: 雄安新区

河北雄安新区工地忙 央企上演加速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河北雄安新区,相当于瑞典的哈马碧生态城,或者是皇家海港新城。当前,河北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央企疏解工作也呈现出加速之势。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雄安新区建设提速。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开工建设,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20多家央企子公司注册落地。2023年,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

  总部项目加快建设

  新春涌新潮,雄安新区启动区到处洋溢着热火朝天、拔节生长的建设氛围。在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两台塔吊高高矗立,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

  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001大厦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结构高度150米,地上31层。大厦以具有雄安新区特色的“金芦苇”为设计原型,塔顶有代表中国中化品牌的牡丹花。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1000名至1200名员工的办公需求。

  “项目已经进入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主体结构封顶,明年12月31日前竣工。”001大厦项目工程负责人孙东东介绍,公司总部计划2025年底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倒排工期,上半年工程要冲出地面。

  2021年5月,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来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中化总资产过万亿元,全球员工总数22万人,共控股17家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

  “看到现场一片火热,倍感振奋、充满信心。”不久前,中国中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阳世昊在雄安新区实地考察中国中化总部办公楼建设进展情况。他表示,雄安就是中国中化今后的家,将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整体产业布局研究,加快推动旗下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高度契合的产业板块向新区疏解,推动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项目落地。

  据悉,中国中化总部大楼之所以叫001大厦是因为其是首批疏解到新区的央企,总部位于新区启动区001号地块,2022年4月开建,是首批疏解央企中总部区最早动工的项目。而2022年也是疏解央企总部项目落地建设加速的一年:7月,中国华能总部大楼开工建设;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完成选址……

  二级公司深度融入

  在001大厦西侧几百米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能”)总部大楼项目也已顺利完成桩基工程,正式进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伴随着中国华能总部到来的还有中国华能各级子公司。

  2022年2月,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据了解,该公司将重点谋划组建红、绿、蓝三色系列产业,即以热力能源业务为方向打造“红太阳热力”服务品牌;以绿色电力为方向打造“华能绿能”服务品牌;以数字化、智能智慧研发应用为方向打造“蓝淀科技”服务品牌。

  据雄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华能已在雄安新区先导布局设立二级、三级企业达9家,与雄安新区在综合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

  一边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一边随着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和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央企子公司和雄安新区形成了“双向奔赴”的关系。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政策,从企业开办、科研支撑、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为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提供了优惠政策。政策出台以来,数十家央企子公司相继落户雄安。

  1月30日,中建七局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开启了新一年央企子公司落户新区的热潮。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七局”)早已参与和融入雄安新区建设大潮中。2020年12月落地雄安“第一标”起,中建七局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打造出雄安新区首批“三实三优”样板工程,保障了容西片区居民顺利回迁。

  中建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子公司揭牌,开启了中建七局融入雄安、建设雄安、服务雄安、扎根雄安的全新阶段。中建七局将与雄安新区继续相向而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重点疏解项目建设。

  产业集群组团落户

  2023年开年第一天,雄安·电建智汇城迎来首期开园运营,40余家企业将集中入驻,包含央企二三级公司、国际公司、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以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上下游企业。据悉,这是雄安新区首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大规模集中引入企业。

  早在建设之初,雄安·电建智汇城就结合区位情况、项目用地性质、现有资源等提早谋划了产业布局,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智慧制造、创新孵化等产业方向。此外,中国电建还联合数百家企业,发起成立中电建产业联合体,以“智慧低碳产业、幸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三方向为重点,构建产业生态链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产业导入的助推器。

  中国电建信息化管理部主任吴张建表示,下一步,将从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加强资源平台合作、加强营商政策服务、加强产业IP运营四方面入手,积极发挥中国电建产业联合体平台作用,整合国际国内一流的产业圈层资源,打造产业生态链;立足雄安容东智慧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北京馆、雄安中国电建大厦、智慧城市全球论坛等IP,加强产业IP运营招商,扩大产业导入规模,助力雄安新区疏解工作。

  在此之前,雄安新区已有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入驻。去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并加快选址统筹投资建设中铁雄安基地,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生活。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中铁是主动率先以产业集群方式疏解落地雄安新区的首家中央企业,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包含了专业投资公司、建筑施工公司、咨询设计公司、数智数创机构。下一步,中国中铁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新区,扛起新区建设央企责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项目建设。 (记者 刘桃熊)

雄安新区2020年征迁安置工作启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雄安发布消息(记者陈雪霏)– 雄安发布,感觉真牛!不过从去年记者亲眼到雄安新区采访了解到,雄安新区确实起点高,看得远。如果单纯说采用了瑞典的哈马碧模式,他们绝对不会承认。但是,理念差不多,那就是要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设计理念新颖,博采众长。就是说,那里说哪儿象哪儿,世界各地最好的设计理念和实践都可以在这里来展现,真可谓春色满园,各种奇葩,争奇斗艳。同时,这里真的不俗气。办公区长长的甬道,就是有瑞典的风格,简单,实用优美。给人以无比祥和的自然风光。

2019年10月15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雄安新区 陈雪霏拍摄

很多人都觉得雄安新区雷声大雨点小,怎么没有动静了?这恰恰是雄安的特点。她绝不是一个急于求成,比速度的项目。这是一个比质量,比耐心,比全面,比可持续的项目。她将是中国最好的社区的样板,也是世界最好社区的样板。暂时内部不许拍照。因此,只能欣赏一下外面的蓝天。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下面我们看看今年有何进展。

2019年10月19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雄安新区 陈雪霏拍摄

10月5日,正值国庆节、中秋节假期,雄安新区2020年征迁安置工作动员部署会在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新区2020年征迁安置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由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雄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金昌主持。新区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同志宣读了《新区2020年土地征迁安置工作计划》。三县县委书记分别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签订工作责任状并作表态发言。

征迁安置工作与新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紧密相关,是新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三县和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征迁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理清工作思路,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沟通协调,按照既定的征迁安置方案和计划,严格征迁标准,依法依规开展征地和拆迁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各项合法利益,按时保质完成好征迁安置任务。

要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全力推进征迁安置各项工作。坚持政策刚性不动摇,坚持“四统四分”、坚持三县政策一致性,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一把尺子量到底。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把优秀得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征迁一线,站在群众切身利益角度,帮助群众算好账、解读政策,帮助群众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以实际行动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群众周转过渡保障工作和长期生活保障,解决好征迁群众随迁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保障、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以硬举措、真行动确保征迁群众与未来之城共成长,共享新区发展红利,成为新区建设发展最可依靠的力量。

雄安新区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吸引了记者拍照 陈雪霏拍摄

新区各部门和三县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确保征迁安置工作取得实效。要健全工作组织,充实人员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并优化调整“一组包一村、两人包一户”的责任制,建立责任明确、无缝对接的驻村工作机制。要加强协调联动,抓好责任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齐心协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深入宣传引导,通过工作组入户讲解、村内大喇叭宣传广播、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让村民充分了解补偿政策和征地程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要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诉求,确保征迁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筑牢思想防线,坚持把“廉洁雄安”建设贯穿于征迁安置全过程,从事前防范、事中督查、事后追责三个方面入手,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守好廉洁底线,依法用权、秉公用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和道德防线,努力建设一支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过硬的廉洁高效征迁队伍。

新区领导吴海军、路立营、安庆杰、陈峰、王纪平、边建国、刘光辉、纪志明、姚爱国,新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以及三县、重点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探访有序复工中的雄安新区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雄安2月18日电 题:探访有序复工中的雄安新区
  中新社记者 鲁达 崔涛
  疫情之下,河北雄安新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
  从2月10日起,雄安新区安排首批28个项目开(复)工验收,2月底预计进场工人将达近万人。截至17日,雄安新区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56家,复产率33%。

  重点项目:按时完成施工进度

  在雄安新区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经理翟瑞明正在安排各种复工事项。“春节期间工地上有50多名工人施工,近期还将新增部分工人。”翟瑞明说。
  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重要的洪水防线,右堤容城段治理总长度19.2公里,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在施工现场,十几台大型机械正在进行破除大堤原有倒虹吸工程,未来这里将建设单孔过水断面更大的倒虹吸工程。
  工地宣传牌上,“主动接受体温监测、住宿区内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餐厅采用分餐制、手机和钥匙使用75%酒精擦拭……”等内容甚是醒目。
  据翟瑞明介绍,针对疫情防控,该项目实施封闭式管理,生活区定时消毒,参建者每天测量体温,并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进行疫情监测、检测、排查、预警等工作。为避免交叉感染,施工单位将工地生活区分为绿区、红区和黄区,并设立观察室。
  由箱式板房组成的生活区内,每个板房内设一张双层单人床,还有电暖器、电视机以及各类生活用品。刚刚为生活区喷洒完消毒液的绿区区长杜文军正在从一辆面包车上搬运消毒液、清扫工具等生活物资。“我们每天都在储备这些物资,为全面复工做准备。”杜文军说。
   翟瑞明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工程总工期不变。为完成施工进度,项目将加大投入,由原规划的7套塑钢模板增加到12套,7个施工队增加到10个,施工设备再增加10台,确保在6月底汛期到来前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中新社记者走访了解到,雄安新区一些未复工项目也在积极做好复工准备。
  北京第四中学雄安校区项目经理陈昊这个春节并未回家,他先后组织了7次视频防控工作会议,制定防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各项制度。项目部购置了储备充足的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体温计、防护服、洗手液等防控物资,保证节后复工返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项目办公室主任夏明威表示,该项目有500余名工人,计划分三批返回复工,首批复工人员约100人。

  复产企业:“转型”生产口罩全部用于捐赠

  除了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验收,雄安新区还积极组织企业复产,尤其是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及辅材辅料企业。
  位于雄安新区雄县的河北华胜塑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疗机械的企业,仅用10天“转型”生产口罩。作为雄安新区最早复产的3家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之一,2月3日,该公司的口罩成功试生产。2月7日,首批2万只口罩正式下线。目前日产口罩2万只,且全部捐赠,用于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该公司负责人刘克锋说,车间内已有3台机械在生产口罩,未来几日还将有两台全自动口罩生产机械投入使用。
  刘克锋表示,“为了抗击疫情,公司在这期间生产的口罩全部捐赠。等疫情结束后,将不再生产口罩。”
  据介绍,河北雄安新区在研究制定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督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原材料、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复产流程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针对部分企业转型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护产品,解决相关医疗产品生产许可等问题,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完)    

编辑 陈雪霏   

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参考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海港新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将把雄安新区的建设当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

 

雄安新区的雄心壮志在于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不仅仅是生态城,还是一座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当然,任何城市,如果能够在建设之前都有很好的规划设计,那么对未来都是有好处的。从生态城的角度,笔者认为雄安新区可以参考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海港新城和马尔默的西港新城。

 

那么,瑞典皇家海港新城有哪些特点呢?这要从马尔默的西港新城和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滨海新城说起。

 

 马尔默西港滨海新城

 

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的西港新城是瑞典建立的第一个生态友好(低碳)示范区。
“我们这里曾经历过经济危机,我们的工厂在90年代开始关闭,很多工人失业。怎么办?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的未来。”马尔默市政环境部负责人福素姆这样开始了对外国记者的介绍。

在马尔默市无论从哪个角度,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这座位于西港新城的标致性建筑-54层高的螺旋形大厦(Turning Torso)。它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它的脚下,就是充满低碳建筑设计的生态友好城区。

说它是新城,是因为这里在20世纪以前几乎不存在,完全是一片海湾。后来这里成了垃圾堆放地,慢慢变成了陆地。在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个船坞。后来萨伯汽车在这里盖起汽车组装车间,持续了十来年,又被关闭了。1996年,马尔默市政决定在这个老工业基地上建立一个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又对环境生态友好的生活居住区。

太阳能和风能在家庭住房的利用

当我们走在第一个居住小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大的太阳能发电和供水设备。这与我们在农村使用的架在房顶的简单落后太阳能设备不同,它被安装在朝阳的一面,紧贴墙体,整个一面墙都是太阳能装置,即可以发电,也可以提供热水, 统一为整个四层楼的用户供应。其他建筑也有不同形状的太阳能装置,但规模都比较可观,而且不是特别突出,不影响美观或安全,看起来与房子很协调。

该小区还和瑞典最大的风力发电厂里尔格隆德风电厂相连。前一天晚上,我们参观了由瑞典国家电力公司瀑布电力公司经营的电厂。

“这里有48台风力发电设备,是世界上第三大海上风力发电场,同时是瑞典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场。我们可以为马尔默的六万个家庭提供电力。”风力发电项目经理鲁曼为我们做了介绍。他的办公室里电脑实时监控着各个发电机组的发电情况。

远远的在茫茫大海中,在漆黑的夜晚,人们却很容易看到一条红色风景线,因为每个风机上面都有红色指示灯,一闪一闪的。

雨水导流明渠

在瑞典,水源充足,并不短缺,但洪涝现象时有发生。几乎每年夏季都有。当地就是一个洪涝易发地带,夏天经常下大雨,很容易雨水成灾。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他们在每一个房屋墙根底下都修了导流明渠。所有的小水渠都是连着的。墙根的小水渠只有一巴掌宽,外面一点的大水渠有半米宽。这样,在小区中央形成了一个由天然雨水利用形成的人为景观,一个小池塘,喷泉等,都采用石头做原材料。“水渠都是相通的。”福素姆说。最终,雨水会流到大海里去。

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的设计体现在很多细微的地方。马尔默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所的生态学家克鲁瑟参与了该小区的设计。

“我们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共存。在这里有鸟类,鲜花,与人类和谐生存。”确实,在小区里,他们特意设计了各种鸟巢,以便一年四季,鸟都有食物可吃。门前都变成了水泥地面,那么他们同样用水泥筑起很多大花盆,四季都有花。保持生物多样性。

城市交通是个大问题

“我们原来没有交通问题,因为我们住得很分散,这里不是人口密集区。”负责交通问题的官员卡米拉说。

“但是,现在我们有交通问题了,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个人们容易聚集的中心。尤其是在夏天,很多人都到这里来,我们喜欢这样。不过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提供人们更多的环保交通方法,让他们自己选择。”

为减少轿车的使用,他们提供自行车出租服务,修建自行车道,建步行街。很多人愿意走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附近有公共汽车站,市政还计划修有轨电车。

垃圾循环系统越来越先进方便

这里的垃圾回收系统有两种。早期安装的回收系统是将垃圾人工分类,就是说,在厨房已经分好,然后,到大垃圾桶或通道那分别倒在相应的桶里边。开始时,很多人有可能把有机垃圾和可燃垃圾混合,结果有机垃圾质量不高,可燃垃圾可能掺了有机垃圾。经研究,把有机垃圾桶上加了一把锁,如果谁想扔有机垃圾,必须拿钥匙开锁,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麻烦办法,结果有机垃圾率大幅度提高。

另一种办法是将有机垃圾在厨房就已经处理好了。人们在厨房水池下面安装一个撵压机,人们可以把土豆皮等有机垃圾直接扔到这个装置里,直接撵压成汁,顺着管道直接流到生物燃气生产线上了。

对于污水处理就直接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连接就行了,这样,也可以降低成本,因为马尔默本来污水处理率就很高,达到95%以上。

国际贸易中心会议室可以实现节能80%

为了节约能源,这里建的国际贸易中心采用双层玻璃,这样,在冬天就可以保持市内温暖,夏天通过使用遮阳伞的办法,在玻璃外面装上覆盖面巨大的自动遮阳伞,这样一来就可以保持室内不那么热。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里的会议室的屋顶还安装了超导感应器,使能源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这种感应器,可以探测到人体的热量,然后根据人数的多少,随时调整需要的能源。

“这是最节能的一种仪器,通过使用这样的设施,会议室可以实现节能80%,因为它算上了人体的热量。”物业经理叔奎斯特说。

西港新城是2001年瑞典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利用了欧盟的贷款和赠款建立的低碳节能,生态友好示范项目。它也成了当今可持续建筑的典范。当然,这只是一个示范项目,但从那以后,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盖节能房了。瑞典许多个人也开始投入到这样的热潮中,在盖新房子时,力争盖对环境最友好的房子。

“另一个值得骄傲的消息是,马尔默市政已经宣布争取在2020年,整个城市全部实现碳中性,即完全脱离石油。”市政环境部门负责人福素姆说。

这里高层建筑不多,只有一个斜着的西港塔是最高的地标建筑。

 

斯德哥尔摩哈马碧滨海新城

 

说完西港新城。再来说说哈马碧滨海新城。哈马碧滨海新城是习近平主席和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都参观过的。也是瑞典政府积极对外推荐的著名生态城市。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哈马碧滨海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曾经是个城乡结合部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小商贩在这里开洗车房,灯泡厂等,因此,有的土地都受到了污染。那么,斯德哥尔摩想开发这片土地的原因是要盖奥运村。斯德哥尔摩想申请2004年冬奥会。于是从1996年开始设计规划。

 

这里规划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开发商和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在一起规划。环保部门要求被污染的土壤必须被清理走,或者是安全掩埋。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要比普通住房开发减半。因此,在前期处理上,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在施工方式上,都有严格规定。开发商成本提高,市政府适当在批租土地时给予优惠。

 

那么这种规划设计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招标了十多家开发商。而每个开发商的设计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建筑的颜色,式样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规划下来,又感觉很和谐。

 

前期处理就是把污染的土清理走。在材料使用上,不使用塑料。PVC杜绝使用因为从长远角度考虑,怕塑料产生水污染。在施工方式上,采取建筑材料集散地的方式,这样可以把建筑材料统一运到集散地,然后,就地取材。这样就避免需要什么材料都从外面运来,增加运输量,增加扬尘,增加交通拥堵。能够这样处理,主要是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的问题都事先考虑好,也避免了今天建了明天再挖开的问题。

 

生态城的最大特点就是垃圾,污水和雨水的巧妙处理,不让任何垃圾和污水随便外流。首先这里建立了垃圾抽吸系统。那就是在小区地下首先建立了地下通道。这个通道上面是各种垃圾,有可燃垃圾,有有机垃圾。可燃垃圾满了,通过抽吸系统,经过最远两公里以外的地方,有大的储存室。从那里再把可燃垃圾运到垃圾焚烧场。斯德哥尔摩有两个大的垃圾焚烧场,一个是Högedalen,合格达伦焚烧场,一个就在哈马碧附近。垃圾在这里焚烧后,其热量可以用来供暖。不够的部分,由天然气和小部分石油来补充。整个小区的垃圾都被回收了。报纸,书,瓶子,罐头盒,电池,灯泡,油漆等所有可回收垃圾都被回收起来。象灯泡,水银灯管,油漆等都在小区的信息中心回收。这里还有旧衣服回收站。信息中心也是教育中心,经常举行儿童废物回收利用知识和教育课。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往马桶里倒乱七八糟的东西。

 

污水回收利用。整个小区的污水都是通过管道收集起来经过处理的。处理以后,放到大海补充水。污水处理过程中可以生产沼气,用于能源再利用,也可以卖给汽车公司。看怎么方便。污水处理过后出来的水,冬天可以有助于供暖,夏天可以用于制冷,成为天然空调。

 

这里的能源使用也是集体供暖。一方面利用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热量来供暖。如果不够,用天然气和电力来补充。电力的优化使用在于用电力烧水供暖。

 

另外,哈马碧滨海新城还修建了雨水收集设施。在房前屋后都有雨水收集的管道,排水管,在地面也有,同时在小区中央修建了雨水收集水渠。说起来很有意思,瑞典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的河北可能正好相反。这里是害怕有太多的雨水造成发河,所以,他们设计了在阳台上有花盆,在地上也建土壤蓄水池,想尽一切办法不让雨水一下子产生太大的径流,造成水灾。不过,笔者感觉这可能也是河北和北京应对干旱的一个办法。因为北京和河北的雨水通常是来的快,去的快,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土壤,湿地和小河来承载雨水,雨水就不会马上跑到一起成灾。或者一下子跑到下水道随污水跑了。

 

小区背后当初有个森林公园,人们想开发,但环保部门的人坚持不要开发,保留,结果,这里大多居民都是年轻人,有很多儿童,因此,森林公园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场所。使这个地方增值不少。

 

这里很多房子都利用玻璃,有大阳台。中间的水渠边上都种植芦苇,以便天然清除污染。这里也建了雨水沉淀池,沉淀以后可以放到海里。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水不断地流向大海。也成为一道风景。在旁边也是码头。人们可以乘船到市中心,大饭店,王宫地带。也可以乘坐城铁到交通枢纽Slussen.

 

可持续公共交通。规划设计时考虑的是尽量少用轿车,甚至不用轿车。于是建立了环城城铁,也建了公共汽车站。水路也可以。人们可以带着自行车上船。还有拼车制度。通过互联网,会员定期付少量费用,然后可以租车。小区有自己的车用来租用。

 

说到水路,当然,斯德哥尔摩,乃至马尔默都是坐落在水中央,因此,水很方便。河北和北京都是缺水的城市。那么,我们是否就不留水道呢?恰恰相反,一定要吸取多个城市一下雨就看海的教训。要在城市中央,横穿城市,或者是周边一定要多挖水渠。挖水渠的好处就是可以积蓄雨水。河北和北京都必须靠天等雨,一旦有雨,雨水请不要浪费,要好好继续起来,即使补充土壤墒情都是好的。因此,要挖人造湖,或者是人造水渠,不一定象大运河那样,就是九曲回肠也是好的。可以在花园和花园之间,花园内部都可以,让水不断流。或者滲到地下都是好的。

 

这里各个小区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临街的地方让一层的房子都成为商用房子。理发店,广告店,售房处,花店等等。小区也有用太阳能的。

 

这个哈马碧滨海新城经过6年的建设,到2003年首批住户入住。奥运举办权没有申请下来。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建成了绿色小区。旁边有滑雪场。为了防止噪音和为了安全。

 

 哈马碧2.0—瑞典皇家海港新城

 

瑞典皇家海港新城顾名思义,本来是皇家海港。这里在过去从19世纪就一直是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方。站在斯德哥尔摩电视塔上可以看到全貌。有两个存气的地方已经被腾出来。打算改成博物馆或者文化馆。外形不变,都是红砖建筑,但是,里边会重新装修。

 

据皇家海港新城负责人介绍,这里的环境影响进一步减小。要求比哈马碧还要严格,因此被称昵称为哈马碧2.0. 据说,比尔盖茨也在这里投资了。这里的建设就是按计划一步一步来的。如果说哈马碧的二期工程还在建,皇家海港新城的二期也在建。一期工程是在2013年前后竣工的。这里的施工都是地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先把污水管,排水管等都安排好。他们的观念就是把一切可以构成可持续理念的因素尽量都建在建筑当中,这样,人们几乎不用想就可以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

 

例如,这里还是用了垃圾抽吸回收系统。还是有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同时,这里房子的建筑材料开始使用更佳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例如,钢铁,铝合金墙皮,木质材料,等都有尝试。雨水收集管道排水管道都有。

 

花园有各种植物,其中很多都是野生植物。小区一层大部分是幼儿园。

这回在室内也提高了标准。房子盖的都是拎包入住的那种,因此,冰箱要有绿色标识的节能冰箱,要有节水表,让人能看到自己洗澡到底用了多少水。生活中到底用了多少电。

 

这里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更多。例如,甬道上的文化符号,市区的艺术作品。楼区的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比例大大提高。因为哈马碧建设的时候,太阳能还不太普遍。

 

这里的建设是政府先招标开发商把基础设施搞好。水电气都弄好,然后,再卖地给开发商盖房子。房子很多都是预制的。因此,盖房子是很简单的。最重要的就是规划设计。要把每个细节都提前考虑到。要想提前考虑到,就需要时间需要和每一个用户进行磋商讨论,看他们是什么意见。不要说提前多长时间完工。因为这里不需要提前完工,只要按计划完工就好。中间打地基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等候的。施工也不要搞突击。所有的细节都要事先想好,计划好,然后再施工。

 

这里很多旧的砖房都还在继续利用。很多老树都在继续生存。该铲除的铲除,不该铲除的就不动。每一个建筑颜色都不一样,这也都是市政规定的。市政府主导建设,开发商公开招标。

 

总之,能住在这样的小区,让人感觉非常舒适,非常自豪,非常健康,非常满意。

 

因此,笔者建议发改委的同志可以来瑞典考察,也可以招聘瑞典的建筑设计规划师到中国去。去年6月瑞典首相勒文接受中国的盛情邀请,专门参加了世界经济论坛。中瑞双方也签署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协议。瑞典的建设规划设计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笔者认为,瑞典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可以成为我们建设新城市的参考。至少在垃圾回收,污水回收,雨水收集方面,无论是建设民用房还是商用房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垃圾污水回收处理是保证土壤和水不受污染的重要环节。中国人多。人多,有机垃圾多,这样,可以减量,也可以生产沼气。回收利用。据我观察,现在,随着中国进口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包装垃圾不是在减少,而是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立现代的高质量无污染的垃圾焚烧场,和污水处理场都是当务之急。不让污水四处流淌。

 

即使是大学和研究所,垃圾回收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要是新建建筑,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使建筑能够生态环保可持续。

 

交通方面,希望能在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方面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多层次的交通,来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

 

总之,一座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是有一个很好的电子主控。但是,城市的每个细节,每个角落的建设都需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在瑞典已经使用大肚子垃圾桶,采用太阳能发送信息,如果垃圾满了,可以自动发出信号,可以合理装载。

 

智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智能交通。瑞典在每个车站都已经有数字化报时,还有几分钟能来车,旅客一看就知道。这种信息很重要,很友好。给人安慰。可以让人出行时间准确得多。

 

最好能在每个有屋顶的地方都建成绿色屋顶。这样可以吸收雾霾。丹麦有一种吸霾的胶粘垫一样的建筑材料。北欧也有生长马莲菜的屋顶草坪。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概念。如果不用绿色屋顶,那么也要把雨水收集起来。从多年前打炮下雨时我就担心,云彩打没了,恐怕就没有雨了,因为地面蒸发太少了。环保部长李干杰解释说,高空气温比地面气温高,所以雾霾无法散去,这就是典型的温室效应。因为排放太多,所以地面被一个暖空气层所包围。地面水蒸气还没等与上空冷空气接触就已经被蒸发截留了。因此,只有一种燥热,却没有雨水。只有地面有充分的植物才能破解这个难题。这种温室效应可以被利用起来大量种植绿色植物。

 

为什么北京会雾霾严重?经济活动是主要原因,但是,主要是重工业生产影响大。如果主要是科研院所,媒体和大学,就不会那么严重,如果都是广告业之类的产业,也会好些。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尤其是北京和河北在过去几年真的看到巨大进步,人们在各个领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当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产能过剩的本质就是一时间建设太快,生产太多,结果环境遭破坏,资源和人力也都是浪费。最后关闭了,有些人还不满意。造成各种矛盾。如果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或许有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相信,只要中国政府决心打造好雄安,那就一定能做好。不要强调雄安速度,而要强调雄安质量。北方缺水,怎样能够让这座城市能够湿润起来,将有助于防止雾霾和其他问题。那就是好好考虑利用雨水的问题。

 

最后,我的建议是先开发一期,研讨总结,好了以后再开发第二期。不要遍地开花,同时进行。尽量不要破土太多。先把一个地方地基打好,把地下垃圾存放的地方,各种电线电缆都先建设好。但是衔接地段要留衔接口。这样,每次新建的工程都要比前一个工程先进一些。力求实用最新技术,这样就不会后悔。也不会过时或落后。

 

例如,中国北方取暖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主要是因为房屋密封不好,所有造成浪费能源。那么现在建房就要利用中国最先进的保暖保温材料,到节能减排博览会上去找最新材料和技术,都把他们利用到雄安新区上,这样也可以推广中国自己的技术和材料。

 

多找一些开发商,干得好的继续,干的不好的下一批工程淘汰。

 

哈马碧和皇家海港新城都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生态城区。借助市中心的大型商业建筑,它考虑的商用性质比较差一些。

 

但是,在马尔默确实考虑如何在港口边上建设方便的容易让人集中的一些设施。例如,海滨,例如音乐设施,文化景区等等。

 

无论如何, 还是要根据中国人自己的梦想城市去设计,希望它什么样,就建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