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旅游

图片新闻:斯德哥尔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2月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清晨起来,突然发现一夜的雨滴声原来化作了美丽的银装素裹。立即起来拿起相机,一刻也不能耽误。

这是笔者家的后花园。

来到正门前临街的街道,原来早已经有人把门前雪扫了一遍,以便人们可以出行。

远望ICA便民店前的树好像是白色枫树,格外的美丽。

门卫一样的爬山虎依然很绿,但是,这样银装让我想起30年前在辽宁大学惠心亭见到的松柏,傲立雪中!

没想到现在看这大树还真是守规矩,并没有侵略我家窗户的意思。

从树下看是这样的。

狗就像孩子,你不可以睡懒觉,它需要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所以,你看,养狗也有好处,那也是一个生命,并伴随你从清晨到日暮。

哇噻,斯德哥尔摩被美丽的树挂包裹着,分外妖娆!

我的毛病就是很难选择,在我眼里,每张都好看。

你看,这燕雀它肯定有鸿鹄之志啊!

否则怎么能像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呢!

多么可爱的燕子啊!你是来报春的!

可爱的报春燕!

一家华人寿司店就在诺尔巴卡的拐角处是离我最近的华人餐厅。

一剪梅的歌声刚刚闪过。

我就想起了腾格尔唱的《天堂》,这是…我的家,我的天堂!

卡尔贝火车站不用的,但是依然在这里干净完好。

时钟依然在准确地报时!

中国进口的绿色共享单车傲立雪中!

旁边铁路网,电线网下面的大树傲立雪中!

遛狗是必须的!

这是我清晨踏出的第一行脚印!

德雷亚小区是今年夏天刚粉刷完外墙,用户不太满意,但我看还是不错的!

到底是谁在我睡梦中就把道路上的积雪给扫了呢!因为到前面的牌子就停止了,所以,我想肯定是某个人!

嫂子的一双大脚!

斯德哥尔摩特快,班列等都在照常无误地运行之中。

一个奶爸艰难地推着婴儿车。他不得不双手拖着婴儿车才能走过这样的冰雪融化的借口,水是可以过脚面的。

感觉狗比孩子多,也比大人多似的。

这还是ICA门前那棵树!

沁园春·雪

[现代]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尽管这是在瑞典,但是,如果用毛主席诗词来形容这里的美景,依然不过时。
当然,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把雪分成了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那么斯德哥尔摩尽管属于朔方,但是气候确实很像南方,因此这里的雪很快就会化掉的,完全不是中国北方的雪那样晶莹剔透刷拉刷拉的。
当然,如果你要到基律纳,于默奥,和柳里奥,那就是另一番风景了!在基律纳的冰雕可以呆一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冰雪比较坚挺!
祝愿中国在2022年冬奥会成功!也祝愿瑞典2026年冬奥会成功!瑞典在1996年就开始准备了,时隔20年,终于获得了申办权!
图文  陈雪霏

 

瑞典ABBA博物馆设立阿里支付宝吸引中国游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ABBA博物馆日前发出消息,该博物馆2018年已经开通中国的微信和微博。现在博物馆将采取下一个步骤,安装阿里支付宝以便中国游客可以用手机直接付费,购买ABBA礼物。

中国已经有5.2亿人开始采用手机支付。ABBA博物馆还开设了中文网上信息,让游客可以了解更多有关ABBA的信息。

ABBA博物馆从一开始就录制了中文解说词。ABBA博物馆馆长法格林德说,ABBA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它也是让人体验成功的一个试验场。因为那里设立了和四位歌手一起演唱的舞台,集音响,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展示,让人领略瑞典70,80年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风光和疯狂,对音乐的追求和梦想。

ABBA神话其实就是那么两对热恋的年轻人执着追求音乐的故事。他们除了天赋以外,还有执着的追求。在国际上参加比赛获得大奖之前,他们是不断地在瑞典的人民公园进行过无数次的免费演出。他们不但是歌手,还是词曲作者,服装设计师,化妆师,造型师,还要应对新闻记者的穷追不舍,再苦再累都要在演出后能够尽力满足新闻记者的采访要求。他们当然很幸运也有一个很好的经纪人,多方面的合作,造就了瑞典ABBA演唱组在世界上发行金唱片数量最多的一个演唱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是稍纵即逝,但是,他们的声音就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遍欧美,传遍世界各地。

瑞典语老师马特说,瑞典政府工业化之后,大量投资音乐,其实没有白投,到最后也都收回来了。

瑞典的家长认为孩子如果把大量时间用于音乐,他们就没有时间干坏事了,顺便也就培养了人才。

ABBA博物馆的举措无疑是想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为更多的中国游客服务。

 

ABBA The Museum have under 2018 developed its presence on digital media in China and opened official Chinese media accounts, such as WeChat and Weibo. 
Now ABBA The Museum has taken the nex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to better meet the Chinese market by offering Alipay,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payment method with over 520,000 million users. Alipay allows Chinese tourists to shop directly with the mobile.

ABBA The Museum has also created a website in Chinese that mak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seum available to all Chinese tourists both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ir visit. All to meet the Chinese market in the best possible way.

– It feels great that we have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e want to do what we c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se visitors. It feels extra fun that we are one of the first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tockholm that starts with Alipaysays Caroline Fagerlind, Museum Director, ABBA The Museum.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高度赞扬“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称其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12月15日说“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

他说,非常高兴出席由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相机和摄影”杂志联合主办的“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开幕式。我谨代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图片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图片展展出的都是瑞典媒体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在中国拍摄的作品。近期,“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女士赴中国新疆采访,“相机和摄影”杂志的10多位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赴北京、张家界、桂林等地采风。他们用相机记录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其中有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也有张家界的“奇峰三千”;有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也有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有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也有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相信各位朋友也能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到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这次图片展也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中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新形势下,中瑞两国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学互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中国融入了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常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欢迎两国社会各界多走动,多交流,特别是希望更多瑞典朋友去中国,亲眼观察当代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本次图片展将持续到春节。

今日头条:一个瑞典人对中国真丝的执着追求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一次见到蜜.卡尔松是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的丝绸展上。当时是苏州的秀娘来瑞典展示真丝刺绣的精湛技艺。

卡尔松是作为瑞典丝绸公司来展示瑞典人对丝绸的设计、渴望和理解。她说,传统观念是丝绸非常昂贵,非常高档,平常人是无法接触的。因此,享用丝绸就是一部分人,也有人因为丝绸很难打理而不能享用丝绸,例如,丝绸很容易出褶。

中国红丝绸睡衣,其实也可以当正装来穿。

但是,瑞典丝绸公司是和瑞典著名设计师马丁.海尔斯特伦合作,设计出来的真丝面料是可以用于任何人的。卡尔松说,他们的真丝面料独一无二:首先,它的花色非常适合北欧人的消费观念。其次,它的质地也是非常好,适合各种场合,应用广泛,例如,一条真丝裤子,可以做打底裤,也可以做健身裤,还可以做睡衣。有人可能会认为真丝这么穿浪费了,很多人都是把真丝放在外面穿的。两三万的真丝,一年可能都穿不到一次,大大降低了真丝的使用效率。卡尔松认为,真丝是天然桑蚕丝,必然是应该贴身穿的。穿在身上就好像有可爱的桑蚕在保护你的肌肤。这一点,也在苏州人的介绍中得到验证。

笔者到苏州寒山寺一代姑苏城旅游,导游小姐说,那些10块钱的所谓丝巾便宜货是用来送给你的敌人的,因为那是纯粹的垃圾,真正的高档真丝,价格肯定会贵一些。但是,真丝可以防潮,真丝可以保护皮肤,真丝有助于健康。

卡尔松说,她对真丝情有独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真丝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购买这种结实的真丝面料做成的多功能衣服,可以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因为真丝面料30度的水洗没有问题,也不用洗的太勤。因为瑞典丝绸公司的真丝面料做工精细,非常结实和实用,你也不用买太多。一套服装也可以和其他服装搭配,即可以上舞台演出,作为演出服,也可以去健身房作为健身服,还可以配上西服,去进行商业会谈,或者是去参加派对,都可以。只要是贴身穿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感觉非常舒服。

卡尔松说,她想让更多的瑞典人使用中国的丝绸,因为丝绸是绿色产品,也是绿色经济,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她在销售的同时,还在开发新的面料,在中国采用数字打印的方法来生产,非常个性化。

卡尔松说,穿真丝服装应该是一种时尚,因为瑞典真丝公司的设计都是时尚设计,也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目前,产品都已经开发出来,客户群也有,现在就是缺少资金来上规模生产。她希望中国或瑞典有眼光的投资商能够给她投资,一起联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环保贸易的发展。

卡尔松说,穿真丝服装也是应对过敏的一个好方法。有人对化纤面料可能会过敏,但是,任何人对真丝面料都没有过敏现象,因为真丝是有机的蛋白质制成的,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人们很多时候不爱穿真丝,就是因为它容易出皱,不好伺候,但是,瑞典丝绸公司的设计师和中国生产商伙伴的配合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瑞典的时尚最大特点就是实用。瑞典的服装使用季节长,应用范围广,正式非正式界限不是特别分明。人们不喜欢太眼花缭乱而是喜欢清淡,黑白分明或者混搭成雪山飞狐,也没问题。

卡尔松说,她的公司是从一片叶子开始都是绿色环保的。十年前,她亲自到桑蚕地去考察,有很好的供货合作伙伴,经过十年的精心设计和打造,她已经具备了起飞的所有条件。投资商如果投资,三年肯定回本,同时,投资商也可以直接入股。因为这里都是直销,省掉很多中间环节,因此性价比非常高。

最后,卡尔松说,瑞典真丝公司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头到尾一直追求高质量,从来没有以次充好,或者是将就,或者是找任何借口,从来不在质量上打折扣。瑞典真丝公司非常重视全程高质量,从桑蚕丝的生产,到丝绸面料设计生产,再到丝绸服装设计生产一条龙都是由高质量的设计师和生产商组成。

卡尔松本人是乌普萨拉大学商业管理专业毕业,曾经就职于多家著名品牌公司,从事销售业务。她对顾客万分尊重,一直坚守高质量品牌。希望有识之士一起加盟,共筑真丝梦。

真丝,主要是说纯真丝,对人体真的非常有好处。盖着真丝被,睡着真丝枕头,穿着真丝睡衣,你会睡眠好。睡眠好,身体就好。这是很多医生和保健专家以及中老年人的经验之谈。而且购买真丝产品,尤其是卡尔松经营的瑞典真丝公司的纯真丝产品也不贵,和国内的大商场真丝相比,性价比非常高。而且,出差也不用带那么多套衣服,也不重。

卡尔松的瑞典真丝公司营业厅坐落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Odengatan 33, Stockholm.  离北京同仁堂药店不远。欢迎大家到那里去选购,尤其是过年了,要给家里人或真正的朋友送礼,一定要送货真价实的真丝产品,真丝枕头、真丝被、真丝睡衣都是高贵的礼物。

卡尔松说,她觉得她对真丝情有独钟更是因为这是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又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她希望能够通过真丝引领北欧的消费时尚。让欧洲人多消费中国的丝绸产品,也能直接促进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消费方式。

瑞典丝绸公司的网址是http://www.sidenkompaniet.se, 您也可以进行网购。

今日头条:六年后追忆2012年荷兰鹿特丹中国灯展依然记忆犹新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编辑陈雪霏)    一个命名“China  Light Rotterdam Festival”中国灯展于2012年12月7日在鹿特丹市举行。皆因欧洲最大最繁忙水道之一的莱因河与荷兰最大河流的马斯河交汇处出海口鹿特丹(Rotterdam)成为久居世界第一大港(中国上海港早于几年前就首次夺得世界第一大港的称号至今,此称号曾为鹿特丹港一直保持了38届,目前世界排名五大港口的排名是:上海、宁波、新加坡、鹿特丹、天津),荷兰被公称誉为“欧洲的门户”,“欧洲的桅杆”。

璀璨冬春三大节日 

    这个中文称呼:“中国之光大型花灯会”在欧洲第一大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标志性建筑物那高耸云霄欧洲灯塔下的Euromast(欧洲桅杆)公园展览,每天开放时间为16:30至22:00,截止至2013年2月14日。这些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美丽花灯,不仅热情接待市民和慕名而来的荷兰各地民众度过圣诞节和元旦新年,还亲切陪伴当地华侨华人欢庆新春佳节。

    自1910年间每年来荷华人船员约一至三百名左右。于是,久居世界第一大港[Rotterdam]卡顿德莱斯区[Katendrecht]开设馈供聚会宿食粤菜饭肴,广式茶点似驿站般,俗话省港海员大客栈,现唐人街雏形时公称中国水手馆,粤、闽、浙籍船员居多”,史考证为荷兰及至世界西欧华人最早登陆点,人登陆荷兰逾百年。现占全荷外侨总人口百万中十分之一的华人大约有10万华人(含流动人口),其中五分之二聚居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

    开幕式当晚,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卜塔利伯、副市长卡拉库斯、中方主办单位公司董事长朱斌以及来自荷兰各界的600多位嘉宾出席了当晚的开幕式。艾哈迈德·阿卜塔利伯市长在讲话中盛赞中国灯展美轮美奂,为港城隆冬寒夜尽放光彩,见证中荷友谊升华增辉,他祝愿为期两个多月的灯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还与中方主办单位负责人朱董事长共同揭幕,亲自拉闸亮灯,将开幕式推向高潮。

    是夜有2000多名观众怀着兴致勃勃的心情入园观灯,并欣赏了来自四川省自贡歌舞团和杂技团精彩独特的歌舞、杂技表演,仿佛置身中华文化大观园流连忘返。

欧洲最大中国灯会

    “本次花灯展的筹备工作从2012年3月底开始,经过充分准备求得完满完美选在12月开幕衔接圣诞节,”乐不思蜀的朱先生一往情深地向来访者解说,“为荷兰的朋友们在节日游园赏灯中很好地了解中国花灯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旅荷已逾廿多年的笔者于今年春节前夕,携带全家祖孙三代一齐兴高采烈地从东向西驾车两个多小时,开赴鹿特丹参观灯展。信步跨进灯饰灿烂的中国宫殿式牌楼迎宾门,华洋民众便大饱眼福目不暇接:即刻见到一条逾百米会喷射水注,神气非凡金光闪闪的中国巨龙遨游跃上湖面分外耀眼夺目。而融汇中西方文化元素则是本次灯展一大亮点。在35组形象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中,表现出四大主题艺术作品。(1)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代表作,气势恢宏的“天坛”灯组,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灯组,各式华丽灯笼,民族家具器物以及再现民间婚礼场景等。(2)异国风情田园风光,荷兰国标风车和国花郁金香园野自然界动植物等成为灯展的随缘杰作,邀引文化共鸣,不少荷兰游客驻足叹为观止,合影留念。(3)欢天喜地儿童乐园,这些灯组中包括卡通城,憨厚可爱的“大熊猫”,震撼人心的“恐龙”,和类似圣诞老人,小白雪公主等一些童话故事演绎,总之迎来老少皆宜,欢声笑语。(4)创新题材,例如采用陶瓷器皿缀合一组凸显南亚老挝国都风光《万象更新》的大象花灯,鲜艳作品别开生面,令人感觉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2011年是庆祝鹿特丹市命名为欧洲文化首都十周年,祝本溯源2001年,欧盟表彰该市持之以恒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和谐社会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特别册封荣誉称号。诚然再接再厉,此次大型灯展顺理成章地受到鹿特丹市政府全力支持,是2012年鹿特丹重点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欧洲国家最大型的一次综合性文化活动。承办方由四川凯利威彩灯亮化艺术公司派遣40余位中国花灯艺人赶赴荷兰现场制作超过40多天,除部分半成品外,将上述园内各组灯饰一半以上安装完毕,这些灯饰在每天的黄昏时刻被点亮。其目标市场:以鹿特丹及其邻市新荷京海牙为主,辐射首都阿姆斯特丹、交通枢纽中心城区乌特勒支及鹿特丹周边城市,据不完全统计观众为30万人次以上,游览中不断收获惊喜的荷兰华洋民众都异口同声啧啧称赞道:好一个瑰丽壮观的中国彩灯嘉年华!越洋闹元宵昭示华晖春来早!

        天府灯艺风靡欧洲

    

     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丰富的人文与自然遗存,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自贡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恐龙化石、井盐、灯会“三绝”而享誉海内外,一度成为中国井矿盐中心“富庶甲于蜀中”的自贡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称,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尤其是“南国灯城”的不少精湛艺术品在近几年来的亚洲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在广州越秀公园市中心会场的迎春元宵灯会与“美丽花城 幸福广州”—2013年越秀灯会·广府庙会等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为中国、四川省赢得了殊荣。目前,自贡市彩灯企业达257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产值20亿元。

    然而,历代中国人就有过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春灯节”。在正月十五那天,人们点起无数的花灯向上天祈求来年好运。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时至今日此节日已经不仅仅只在中国境内庆祝了,四川自贡凯利威彩灯亮化艺术公司坚持“打造品牌,海外发展”的战略,作为自贡“大三绝”之一的自贡灯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两大民俗活动之一,彩灯文化发展园区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1964年以来,自贡灯会在本地已举办了25届,其中以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命名举办了19届,先后在国内500多个城市、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累计观灯人数超过3亿人次。而从2009年至今,已经连续四年在欧洲成功举办了大型彩灯嘉年华展会。    

    2009年11月16日,“中国灯节”(China Festival of Lights) 在荷兰德伦特省埃门市(Emmen)举行开幕式。荷经济大臣范德胡芬、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张军共同为灯节剪彩。此次为欧洲区域首次成功举办“中国灯节”,开放一周即接待游客数万人。该公司主创人员策划、设计、制作的32组大型彩灯充分展现了中国元素,大量使用了废旧器材、节能灯等环保材料。赏灯之余,民通过品尝中国美食、欣赏歌舞表演、参加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充分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交部于2012年10月9日举行外交部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2008年起出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张军届满后回北京担任这个新成立的国际经济司第一任司长。

    2010年11月19日,经过连日不懈的努力,一场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中国花灯庙会在德国如期展出,当地各种媒体报刊争相报道了这一来自中国的花灯盛会。惟妙惟肖的人物形态,生动有趣的卡通动物,气势磅礴的“古典建筑”,等等众多的亮点,构成了一场关于中国花灯的特别演出。不仅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精湛的花灯技艺呈现给无数的外国观众,更是把一份来自中国的友好和温暖带到了德国这个寒冷的冬天。

    2011年9月1日,为纪念荷兰“欧洲华人的百年庆典”暨庆祝第35届鹿特丹世界港口节,由该公司倾力制作全长120米的中国巨龙带着对荷兰人民的友谊在欧洲第一大港口——荷兰鹿特丹港盛装亮相。鹿特丹又称为“节庆之都”,每年在此举行的国际性节庆无可计数,其中每年九月第一个周末所举办的世界港口节,更突显此一港都的特色。上万游客在夜色中不仅欣赏会场张灯结彩挂满了大红灯笼,还特别看到了这一来自中国的金光四射的东方巨龙巡游在港中。此次展览使荷兰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进一步促进了中荷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也给荷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祝愿。同时还象征着为在鹿特丹(2011)第51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个项目的冠军实现卫冕四连冠致敬祝贺!

    从世界港口节欣悉,已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阐述《郑和航海图》指出,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图,比起荷兰华奈尔(L.J.Waghenaer)编绘并于1584年出版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航海图集《航海明镜》要早一百多年,而且,就海图所绘的海域范围来说,也广阔得多。从而印证了中荷官方民间交往逾四百年。“鹿特丹港长久以来一直是中荷经贸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过去九年以来在欧盟国家中,荷兰一直是中国第二大商贸伙伴,中国的货柜每年也有数百万箱运进鹿特丹港。中荷两国双边经贸关系已经十分紧密,”正如时任中国驻荷兰大使张军指出,“中荷两国虽分踞亚欧大陆两端,相隔万里之遥,但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

   展品出售争相订购

    灯会展期刚过半,鹿特丹中华灯节组委会宣布了一个欧陆展史无前例的绝好消息:出售本次灯展上的各种展品—有大型的包括长度100米的中国龙,直径20米的天坛,和高9米的中华牌楼等等,而其余的一些中小型展品也在销售之列。从1月22日起,在荷兰人气畅旺的二手交易网站出现了多宗展品分类分级沽价广告,还配置各种类型花灯作品高清晰和不同角度的大幅彩色照片,活灵活现。大型展品价格可以通过面议,也可以上网竞拍,中小型展品则标价,包括拆卸和运输到购买者与单位所希望目的地的费用(重新组装费用按工程[作]量另计),所售展品须得灯会闭幕后才能搬走。

    此乃破天荒盛举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涛汹涌,整个荷兰刹那间疯狂了,许多个人与单位亦不乏大公司、知名企业纷纷通过网上落订,电话认购,赶赴现场拍卖,约会酌情议价。

    犹新记忆被称为“世界花卉园艺界的奥运会”,十年一度展期约半年的2012荷兰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馆中国园“苏州拙政园远香堂(为原型)”荣获本届世园会两个重要奖项AIPH颁发的“绿色城市奖”,和2012荷兰世园会组委会颁发的国际室外展园类银奖。这是历年来中国在国外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的最高荣誉。“中国园”展览结束后,正式移交给2012荷兰世园会所在地—-芬洛(Venlo )绿色园区进行维护管理,继续发挥展示作用,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间交流,促进中荷花卉贸易与合作做出贡献,为中荷建交40周年庆典献上一份厚礼。“中国园”是2012荷兰世园会组委会留下的唯一国家展园。较之上述灯节展品通过买卖方式纪存,却是显示出双方异曲同工真心诚意地将中华文化精神精品,永久载入中荷两国友谊史册。

    星光灯火,已经燎原,仅限拍卖35件(组)的展品中,例如小熊猫灯开价才15欧元,大犀牛灯500欧元……。消息传开不久,立刻有不少展品被捷足先登者拍走,包括那条价值连城气宇轩昂的百米中国龙早就让荷兰某大公司即时拍板斥巨资先下手为强购得名灯有新主,龙有新传人。

特稿: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的地方——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今年立春,回穗探亲期间,适逢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1898—2018)。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前往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的地方瞻仰参观。

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西餐馆,首先诞生在广州城央永汉北路(今为北京北路,广东省财政厅前)—太平馆西餐厅,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就在这儿举行简朴而郑重的婚礼。

新婚燕尔的周恩来、邓颖超在太平馆摆了两桌茶点,以招待他们的亲朋好友。客人中有邓演达、何应钦、钱大均、张冶中、陈延年、邓中夏、恽代英、陈赓、彭湃等人。这一天,曾在法国一起留学的李富春、蔡畅夫妇抵穗,也赶来贺喜。彼时,在广州沿江中路的黄埔军校筹备处办公的蒋介石,因犯了流鼻血的老毛病,他没有来参加政治部主任的婚礼。

席间,张治中说,新娘子在“五四运动”中当过演讲队长,要让邓颖超讲恋爱的故事,大家拼命鼓掌。邓颖超曾回忆说:“当时恩来特别担心,怕我应付不了。其实,我什么也不怕。”邓颖超就站起来,把他们相识、相爱的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番,还背了周恩来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张治中夸赞周夫人果然“名不虚传”。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邓颖超说:“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周恩来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结婚那一天,邓颖超刚从天津匆匆赶到广州,和周恩来在广州拍了《结婚照》。他们没有仪式、没有满座的高朋,有的只是久别重逢后的欣喜和温馨美好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就走了,他正在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周恩来同志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这就是爱情,这一年,他27岁,她21岁。

当时处于大革命时代洪流中的广东,这种给予人们温馨与祥和的记忆已变得颇具戏剧色彩。然而那段历史太过悠久,见证人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尘世的喧闹声中一一离去,人们甚至无法见到任何一张当时宴请时的照片。

婚房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公寓

广州市文德东路上一排黄色的百年老楼,斑驳零落的墙皮诉说着它的历史。目前,这里仍住着“七十二家房客”。1925年,当时设在毗邻文德路的文明路75至81号办公的中共广东区委员会租了文德楼的部分房子给工作人员居住。李富春、蔡畅夫妇住1号二楼;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住4号二楼。而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住文德楼3号二楼;在这个普通的广州人家里,客厅正中挂着周恩来12寸的黑白照片,几十年来,均是如此。这个房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住过的地方,结婚时的合影还挂在墙上。“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唯有在广州的民居、餐馆、学校能遇见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的合照,让人涌起久违的亲切与温暖。” 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瑾曾这样忆述。

邓颖超曾这样回忆:“我们那时候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就很简单地,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住在一起。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开放了。”

然而,1926年3月,轰动一时的“中山舰事件”发生,改变了周恩来夫妇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邓颖超后来回忆,“1926年5月,‘中山舰事件’后,住进万福路190号南华银行楼上”。因为,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正是在其文德楼4号的寓所内被抓的,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右派反共的信号,而作为共产党人的居住地之一,文德楼此时完全暴露,安全受到威胁,搬走是势在必行。万福路190号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作机构,广东区委军委秘密办公的地方,具有隐蔽性,这是周、邓决定搬到那里的原因。但与文德楼不一样的是,万福路190号是兼作办公和居住两用。

根据聂荣臻元帅回忆,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周总理和他先后离开了国民党的军队系统,他们在万福路南华银行二楼办公。当时南华银行二楼中间是一个大厅,入门右边有一张办公桌和几张椅子是周总理办公的,西边的房子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居住的,房内有一张西式双人床及一些行李杂物。解放后,聂荣臻也曾回去南华银行看当年周总理住过的地方。1971年11月26日下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范文同总理瞻仰胡志明主席在广州(文明路248号、250号)举办的越南青年训练班旧址。誉为“周恩来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作为工作人员陪同。回忆起这段往事,黎老哈哈地笑:“当时,领导交代我不许出声,不许讲话。但周恩来总理突然转过来问我,’广东区委旧址在哪’,有去参观的意思。总理问,我总要回答吧,我说还有六七十米。总理一看人行道上的车龙,又是车行的反方向,就没有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广东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文德路口折向东不远的中山四路42号便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清末民初曾改为八桂中学。1926年5月至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馆使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后曾两次到太平馆请客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到太平馆视察和请客。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关相生回忆:1959年春,周总理解放后第七次来广州工作。一天,他和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已故)奉命去太平餐馆安排饮茶,并交代一定要上石岐乳鸽、蛋挞等,还要将座位摆成马蹄形。第二天早晨周总理约请陶铸(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陈郁(广东省省长)、朱光(广州市市长)、曾志(陶铸夫人)等参加,尝试了名莱“烧乳鸽” (太平馆的红烧乳鸽全广州第一)、“牛尾汤”、“猪扒”。席上周总理站起来对大家说:“30多年前,我和小超在此地结婚,张申府先生宴请我们,今天按当年摆设请大家坐坐。”张申府留学法国时,为建党之组织者之一,他请周、邓饮茶很自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可能参加。——原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初回忆录(欧初著:依旧红棉———与广东有关的名人逸事第13篇),见2000年4月24日《羊城晚报·花地》。周总理对服务人员和蔼可亲,上菜递巾时点头致意,告别时一一握手,上车后还挥手道别。

时任太平馆餐厅营业部主管的西餐老行尊,年逾八旬但精神爽利的谢兆永记忆犹新地对来访者说,他当年还是个30多岁的后生仔(粤语意为年轻人)。1965年(谢老坚决否认1963年的说法,因为他是1964年才来太平馆工作。)的一天早上他接到执行一项重要接待任务的通知,马上到广州市郊的各大农场转了一大圈,好不容易收购到十多只或肥或瘦的乳鸽,准备作招待客人之用。

深夜12点,客人来了,一身灰色中山装,谢老发现他竟是周总理!这种惊喜降临到他身上,谢老手都开始颤抖了,而周总理的大手偏偏首先伸向了他,说:“大家辛苦了,辛苦了。”谢老开心地笑了,怎么能不笑呢?这种紧张的心理在他生命中出现一次也就足以受用一辈子了。店中员工们都为之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大家倍感光荣。

  事后,谢兆永才知道,总理是在中山纪念堂观赏了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她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的精彩演出后,特意到30多年前与邓颖超结婚后宴请宾客的地方来看看的,陪同的省市领导有陶铸、区梦觉、曾生等,还有当时的著名艺人红线女。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曾向太平馆总经理何泳仪提到:一次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后,周恩来总理带演员们过来太平馆吃夜宵,才让她真正认识了太平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红线女的入党介绍人而且于1958年至1961年间与之共事3年的广东省粤剧团原团支部书记朱真也回忆道,1955年,因为周总理的邀请,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回到内地。粤剧“南国红豆”这一别称是周总理提出的。在一次为昆曲《十五贯》举行的座谈会上,周恩来提到了粤剧,肯定了粤剧改革的成绩,并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重视。她还透露,红线女爱惜声带,不喝饮料不吃辣食,每天固定喝某种茶叶护嗓。在北京时,周恩来得知红线女茶叶用完后,特派粤剧团的工作人员回粤取茶,关怀之情可见一斑。1958年12月1日,毛主席题词:“活着,再活着,更活着,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那顿夜宵吃了一个多小时,席间总理谈笑风生,临走时再次对接待人员说:“大家辛苦了,这么晚,还辛苦大家,谢谢你们!”同时总理托付广州市长曾生回太平馆告诉大家,他自掏腰包请工作人员吃炒面。那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此时,谢老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与动人的感叹。

   周总理对办好国家企业十分关心,曾多次向地方领导询问太平馆的情况,并指示要把它办好。随后太平馆在上级领导安排下,先后经过了1956年和1959年两次扩建。特别是1959年那一次,周总理亲临视察后,指示将隔临的原新华书店宿舍拨给太平馆扩建,另安排地方给新华书店。由此可见对太平馆来说是一种贴心的关怀,也是共和国总理某种情怀的真实写照。

百年老字号 广州西餐第一家

 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百年老字号餐馆并不罕见。其中,坐落在北京路北段的太平馆是历史最为悠久,同业之先而且充满欧陆风情的西餐馆。上世纪30年代,西餐已经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许多有钱人家都有专门的西餐厨师,而到国际饭店去吃西餐,更是当时最时尚的社交方式。自19世纪末年广州人徐老高在太平沙售卖“西式煎牛肉”开始,这间餐厅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的时光,成为广州西餐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她再现光辉,焕然一新。

     2000年,太平馆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百年老字号西餐饮食单位,加以重点保护。较之60年代的太平馆经过扩建,餐位从200个增至500多个基础上;1994年由广州泮溪饮食服务企业集团与香港兴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斥资过千万港元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经营西餐更具特色和规模。餐厅现有餐位800多个,装饰设计新颖独特,环境优雅,浪漫温馨,更具欧陆风情。太平馆餐厅有传统名牌西菜800款,其中最著名的有“德国咸猪手”、“焗法国田螺”、“烧荷兰牛肉”、“葡国鸡”、“烟鲍鱼”、焗蟹盖”,风味独特,厨艺超群,充分显示出“百年老字号,西餐第一家”的品味。到了2005年春季,太平馆重新开业,安静而专注地做起西餐生意。3月26日装修一新的太平馆再现广州市民眼前。因为周恩来曾在太平馆3楼用过餐,经营方特意开设“总理餐厅”,并将周总理伉俪合照挂上墙。同时整理推出“总理套餐”( 牛油餐包、粟米鸡忌廉汤、烧乳鸽伴时菜、鸡丝炒饭、雪糕、咖啡或茶)和“总理夫人套餐”(牛油餐包、鲜茄忌廉汤、扒佛罗伦斯牛柳时菜、雪糕、咖啡或茶)。中西结合——中式装修、西式餐点。笔者看到,馆内的装修仿照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风格,光墙纸就用了金色花鸟、绿底镂金以及枣红碎花等多种图案,窗棂、天花、灯罩等采用五彩玻璃装饰,加上别致的拼砖地板,皮套卡座以及古色古香的屏风,还有馆内处处陈列着有关广州、北京路、历史名人的老照片,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怀旧气息。与此形成对比,太平馆的菜单上介绍的全是地道的西餐,价格在40到120元左右(当年市价)。

 东江集团负责人黎永星告诉来访者,太平馆复业之后专营西餐,除了相应更新客容量外,并保留了“德国咸猪手”、“芝士焗蟹盖”、“烟沧鱼”等六大名菜特色,太平馆还请回了几名曾在此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有25年“馆龄”的何泳仪被请回来当餐厅经理。另外,还从香港请来两位西餐名厨炮制流行西餐。这家西餐厅虽然几易其主,但名字一直未变,三楼保持旧貌,仅摆几桌台,挂着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的照片。餐厅的何经理对来访者说,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和1963年,周恩来也来过这里吃饭,他每次来必点乳鸽,邓颖超则喜欢吃牛扒。餐厅于是推出了总理套餐、总理夫人套餐,很受欢迎。黎永星透露,复业太平馆主打怀旧牌,吸纳人气的将是其百年不变的六大名菜,处处显示出“百年老字号,西餐第一家”的品味 如今在北京路331号原馆斜对面,又开设了一家新馆,已经开门迎客多时。而且,太平馆早年已从广州发展到香港,称得上香港早期西餐厅典型的代表,并且被香港市民票选为第二届香港十大最佳餐馆。

【注明】

本文部分参考相关历史文献,图片,佐证资料。

附: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3月1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周恩来同志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1年,他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1924年,他回国后即投身大革命洪流,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同志作为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在极其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周恩来同志积极开展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指导和支持各地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同志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在遵义会议上,他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方针,亲赴西安,多方斡旋,推动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代表我们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工作,广泛团结和争取各界爱国人士,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勇有谋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同志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随后率领我们党代表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谈判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协助毛泽东同志部署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并推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周恩来同志代表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持起草《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筹建作出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奠基性贡献。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周恩来同志提出:“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周恩来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全局、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必须全面发展。周恩来同志提出科学是关系经济、国防和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高度重视国防现代化建设,强调“我们要搞尖端国防。尖端和国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亲自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对外经济交往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调“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周恩来同志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同志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工作。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他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他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周恩来同志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周恩来同志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协助毛泽东同志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他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这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而且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准备了条件;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周恩来同志从1927年起就是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心血。周恩来同志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善于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和深刻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

同志们、朋友们!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自我解剖时说的那样:“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我们的言论和行动。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和得失,任何时候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始终对党绝对忠诚,把维护和巩固党内团结、维护和巩固党的政治大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为警惕和“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做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周恩来同志在战争年代担任红军主要领导时强调,“党的领导作用要绝对的提高。红军中只能有党的领导,党要运用集中指导的原则来建立权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负责政府工作时,周恩来同志提出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党组工作”,必须加强“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周恩来同志总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坚决反对和抵制不利于党的团结和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论和行动。周恩来同志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首先要过好政治关。

看一名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是否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同志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周恩来同志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他常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以为自己改造完成了,不需要再改造了,他就不是好的共产党员。”“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周恩来同志总是以自我革命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参与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使自己始终同党和人民事业一道前进。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誓言。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一生勇肩重任,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说:“为着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时把许多困难担当起来。”“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辛苦,夜以继日,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即便是得了重病之后也是如此。周恩来同志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心忧百姓。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周恩来同志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1935年6月底,红军到达两河口地区,党组织进行改选,警卫员魏国禄当选周恩来同志所在党小组的组长。有一次,周恩来同志问魏国禄为什么很长时间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回答说,党小组会议开过了,看到首长忙,就没有通知。周恩来同志用平常少见的严肃态度批评说,那怎么能行?我是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1958年1月,周恩来同志到杭州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单、被子。被子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经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间已经破损,周恩来同志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两端重新缝上继续用。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实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开会的机会从后勤部门领了一条新枕巾给换上了。周恩来同志开会回来后发现换了新枕巾,就对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恩来同志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周恩来同志带头把在淮安老家几代亲人的坟墓托人平掉,把整理出来的土地交公使用。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周恩来同志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同志们、朋友们!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周恩来同志还说过:“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周恩来同志生前致力于解决的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周恩来同志生前操碎了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缺吃少穿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今日头条:经商处韩晓东参赞率领中资机构代表参观“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2月17日下午,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经商处韩晓东参赞,科技处戴钢参赞和中资机构的代表包括瑞典中国商会会长、中国银行斯德哥尔摩分行行长郝连才,国航斯德哥尔摩营业部总经理朱津川,五矿代表等一行10多人来到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参观“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本次图片展由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相机与图片杂志社联合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介绍说,本次图片展是两次中国之行的有机合作。她本人于2018年8月24-31日应国务院新闻办和新疆新闻办的邀请与13个国家的14位国际记者和21位国内主流媒体记者一起到新疆采访,主要访问了乌鲁木齐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大巴扎、昌吉和阿勒泰布尔津县的五彩滩、戈宝麻基地和喀纳斯湖风景区。她从1000多幅照片中选出30张与大家分享,充分反映了新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谐稳定,安全团结的局面以及新疆北部地区丰富而美丽的旅游资源。

主办方的另一方瑞典相机与图片杂志社于11月组织了15名摄影爱好者到北京的金山岭长城、颐和园、张家界和桂林的漓江进行了为期10天的风景拍摄旅游,带回了中国美丽的高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在这里展出的为11名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34张图片。

其中北京的金山岭长城是最新开发的长城风景区,别有一番风味。他们起大早到那里拍摄。让人领略长城的晨曦之美、日出之美。

在张家界,人们可以看到云雾缭绕,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山。据说电影《阿凡达》的部分景观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很多瑞典人对人们如何能登上这样高的山感到很纳闷,原来除了盘山公路,人们还安装了电梯,所以,可以顺利抵达山顶。从这一点上也反映了中国的巨大进步。

漓江的渔夫靠旅游业能挣更多的钱。

这些图片也反映了瑞典人对中国的感情。其中的这幅漓江图片是查理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漓江的这张图片的拍摄地,并最终实现了到那里拍摄的愿望。

查理拍摄的天门走钢丝表演。这是以前踩点时拍摄的。

瓦姆兰的基蒂.拉尔松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长廊展现中国漓江的文化特色。

陈雪霏说,在新疆的布尔津县五彩滩,风景多样,既有戈壁,也有雅丹地貌,还有向北冰洋流的水系和胡杨树。戈宝麻使戈壁变成绿洲,喀纳斯湖的绿水和月亮湾、卧龙湾的美丽真的让人留恋忘返。

韩晓东参赞高度评价本次图片展。他说,看了图片展以后,感觉中国的地大物博实实在在,很多人都没有去过新疆,看了图片展以后,都萌生了要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通过此次图片展,也了解了很多国内的情况,这对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十分有益的,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在“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12月15日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文如下:桂从友大使致辞。

尊敬的“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女士,

尊敬的“相机和摄影”杂志摄影师克拉斯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非常高兴出席由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相机和摄影”杂志联合主办的“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开幕式。我谨代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图片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图片展展出的都是瑞典媒体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在中国拍摄的作品。近期,“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女士赴中国新疆采访,“相机和摄影”杂志的10多位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赴北京、张家界、桂林等地采风。他们用相机记录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其中有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也有张家界的“奇峰三千”;有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也有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有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也有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相信各位朋友也能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到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陈雪霏主编致辞

  这次图片展也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中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新形势下,中瑞两国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学互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中国融入了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常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欢迎两国社会各界多走动,多交流,特别是希望更多瑞典朋友去中国,亲眼观察当代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摄影师克拉斯.基石先生致辞

  最后,预祝此次图片展圆满成功。谢谢!

今日头条:“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圆满落下帷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为期一周的“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22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落下帷幕。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了15日的开幕式。

他说,近期,“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女士赴中国新疆采访,“相机和摄影”杂志的10多位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赴北京、张家界、桂林等地采风。他们用相机记录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其中有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也有张家界的“奇峰三千”;有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也有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有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也有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相信各位朋友也能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到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这次图片展也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中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新形势下,中瑞两国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学互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中国融入了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常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欢迎两国社会各界多走动,多交流,特别是希望更多瑞典朋友去中国,亲眼观察当代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向出席开幕式的100多位嘉宾介绍了她到新疆采访的感受,她对那里的印象是和谐稳定安全,吸引了很多游客,旅游业也是新疆发展的重要产业。她说,她照了1000多张照片,这里展出的只有30张。而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新疆的情况,可以看北欧绿色邮报刚出版的48页新疆特刊,那里介绍得更详细一些。而且,更多的信息,可以上www.greenpost.se网。

瑞典相机与图片杂志摄影师克拉斯.基石在开幕式上表示,他们这次中国之行收获很大,访问的地方很多(北京,张家界和桂林),很广泛,总的来说,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一次中国之行。

他们组织了15位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到中国去旅行,其中11位的作品在这里得到展出。

约翰.维塞尔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采访时说,这次展览非常好,他对这次展览感到很自豪,很高兴,这是一次很好的合作。

陈雪霏向观众介绍中欧班列。 

杨丽然老校长和中欧文化协会秘书长厉迪观看新疆之行录像。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有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华人华侨侨领来看图片展,有来自瓦姆兰的摄影爱好者基蒂.莱德.拉尔松,特意乘长途火车赶来观看图片展。

她说,她非常喜欢中国,感觉中国的山水真是太美了。

莱娜.维兰德也带朋友来看图片展。她说,她在30年前曾经去过中国。她非常高兴30年之后,又有机会去中国。这30年中,她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城市很大,高楼大厦,几乎什么都很大。但是同时,她还是能从集贸市场或街道上感受到古老的中国,所以,中国是有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她觉得能在这里参加这次展览感到非常自豪。她也和家人,朋友和摄影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她的中国图片。据悉,他们将在二月份进行一次关于中国之行的图片展。

瑞典外交部国际新闻司司长布爱尔.林德贝尔也应邀前来观看图片展,当看到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时,她说,她看了图片以后,真想到新疆去看一看。这些图片,都可以制作成明信片了。

瑞典SVD的记者和DN的记者伯克伦德也来参观了图片展。他们对新疆的美丽风光和和谐的文化风俗都感觉印象深刻。尤其是对新疆的文化保护,中欧班列和戈壁变绿洲的举措都感觉很好。

还有的观众看了图片展以后表示,今后应该多举办这样的展出,宣传中国的积极正面的形象,因为瑞典有些人总是用有色眼镜来看中国。

华瑞共享会主席易明和瑞典小城镇建设专家一起专程从韦斯特罗斯赶来看图片展。他说,这次图片展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新疆图片反映了新疆北疆的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让人了解新疆的和谐美丽,尤其让他感觉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里的风景仿佛和瑞典一样。其实,这也是记者的切实感受,也是很多参观者的感受。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房屋建筑大多采用木制结构,和欧洲,加拿大,新西兰的建筑都有些类似。

临走时,他们还带走了很多新疆特刊,准备发给瑞典朋友,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俞力,前秘书长袁放生,两湖同乡会会长刘芳和北欧中医药中心的范秀兰,北欧国际交流中心秘书长丘潇卉,瑞京华人协会老校长杨丽然等华人华侨也来观看了展览,并希望能有机会去新疆旅游。

另外,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全体馆员也来参观图片展,透过瑞典人的镜头,再次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尤其是看到新疆的图片,聚集了中欧班列,文化传承,戈壁变绿洲和美丽自然景观等,通过图片,娓娓道来地形象地讲述了中国故事,无疑也是一次很好地学习机会。

瑞典的摄影爱好者来自各个行业。来参观图片展的除了来自瑞典的朋友,还有来自英国的朋友。

图片展期间,北欧绿色邮报-新疆特刊也同时发行,让更多的瑞典人了解中国,了解新疆。

本次图片展主要是展出长城,张家界和漓江的图片共34张,新疆图片30张,总共是64张。

其中的一个组织者查理表示,他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漓江的美景,于是,他梦想能亲自到那里去,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梦想。他自己也拍了张家界的天门,非常惊心动魄。

拉尔松喜欢桂林的一个博物馆,于是,她宁可自己呆在博物馆里,因此,只有她拍摄了博物馆的长廊,很独特。观众们对张家界的景观叹为观止,惊叹人们是怎样爬到那么高的山顶上的。当得知可以坐电梯的时候,更是感到非常惊讶,感叹中国的发展水平。

图片也反应了中国农民已经不再全力从事农业,而是同时从事旅游业,事实也证明旅游业更容易赚钱。虽然他们去的是长城,但是,却是金山岭地段的长城,不同于八达岭,慕田峪和司马台。摄影师们不辞辛劳起大早去看日出。

图文 陈雪霏

“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亮相斯德哥尔摩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5日电(记者和苗)“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15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多幅摄影作品集中展现了瑞典摄影家和媒体人镜头下的中国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瑞典著名景观摄影师格伦德斯滕等嘉宾,以及瑞典各界人士、华侨华人等百余人出席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既有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和张家界的“奇峰三千”,也有连接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和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还有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以及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风貌,让参观者久久驻足欣赏。

桂从友在致辞中说,此次图片展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它“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

此次展览由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照相机与图片》杂志联合举办。不久前,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应邀到中国新疆同其他外国记者一起采访。《照相机与图片》杂志的10多名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则走访了北京、张家界、桂林等地。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山水景观与人文风貌。

展览开幕式上,陈雪霏说,她从上千张图片中精选出30张展出,格伦德斯滕称赞他的中国之行非常有意义。

《照相机与图片》杂志记者维塞尔是此次图片展的摄影师之一。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去中国,也是第一次用镜头来记录中国,张家界的壮美景色是他此行最喜欢的部分。他说:“通过两周的采风,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现代化发展,希望还能有机会去中国其他地方看看。”

据悉,图片展将持续至22日。

来源:新华网

今日头条:“瑞典人眼中的中国“ 图片展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12月15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桂大使说,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张家界的“奇峰三千”;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和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相信各位朋友也能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到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桂从友大使和夫人宋景丽女士与摄影师基石亲切交谈。陈雪霏拍摄。

桂大使说,这次图片展也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中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新形势下,中瑞两国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学互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中国融入了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常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欢迎两国社会各界多走动,多交流,特别是希望更多瑞典朋友去中国,亲眼观察当代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是由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照相机与图片杂志共同举办的。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说,去新疆采访一直是她的一个梦想。感谢国务院新闻办,新疆新闻办的组织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批准,她于2018年8月下旬到新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采访,走访了乌鲁木齐,昌吉,阿勒泰和喀纳斯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山水森林等自然景观呈原生态,非常吸引人。新疆把旅游业当成了支柱产业。新疆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新疆旅游业的兴趣,新疆值得一游。例如喀纳斯湖的水是乳绿色的,让人看了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另外,新疆这两年社会治安和安全状况大大改善,因此,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惠。她觉得新疆之行的美景给人印象深刻,美不胜收,真希望能再次去新疆。

瑞典照相机与图片杂志以著名摄影记者卡拉斯.基石为首组团到中国去进行摄影旅游。他们一行中的12人走访了北京金山岭地段的万里长城,颐和园,张家界,桂林的漓江,都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尤其是金山岭长城,可以说是另一个新开辟的路径,人们已经熟悉了八达岭,司马台,现在又有了金山岭,看来万里长城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张家界的奇山峭壁和空中走钢丝让人瞠目结舌。他们对丽江的拍摄更多是拍了那里不同时段的风景和不同人物,鸟类和动物的场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基石说,他是第一次去中国拍摄,他们早出晚归,专找没人的时候去拍,有时候,云雾缭绕,一转眼,风景就变换了。这次拍摄经历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山河之壮美。

他们是11月份去的中国,正好也是阴雨天气比较多,很多照片给人的印象就像中国的山水画,水墨画,例如基石的张家界一张照片,真是给人神秘的朦胧的美感,十分吸引眼球。这些作品没有任何雕琢和处理,都是原生态,真实反映了中国的高山大川的美丽和壮观。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观赏照片,纷纷表示这些照片十分奇特。很多瑞典朋友看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附近的景致非常有感触,说很象瑞典的风景。感觉非常亲切。对虎跳峡,金山岭长城,张家界和漓江更是感觉印象深刻,反映了不同的视角。

参加这次摄影的摄影师还包括约翰.维塞尔等11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出席开幕式的还有驻瑞使馆张彪参赞,政治处陈季良主任,领事部张磊主任,文化处浦正东参赞,摄影师们的朋友、同事等瑞典各界人士和瑞典华人学校的部分学生大约120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星期直到12月22日下午17点。周六周日是11点-17点,周一到周五是13点-18点。每天下午14点,16点有讲解。地址是: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Västra Trädgårdsgatan 2, 11153, Stockholm.

更多图片:

 

 

 

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在开班仪式上说,这是全球中国文化中心中第一次开办古琴培训班。主要目的是要传播中国古琴文化,让海外华人华侨,所有的古琴爱好者来学习体验古琴的魅力。为此也特意请来了瑞典著名汉学家古琴演奏家,作家林西莉女士和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邓红来出席开班仪式。

林西莉带着脚疾坚持出席开班仪式令人赞叹。她介绍说,古琴是中国3000多年前的文人墨客交友时演奏的一种乐器。她不是那种宏大的交响乐类型的,而是静思表达心声的一种乐器。

林西莉说,她是1961年到中国北京大学去学习汉语和艺术史的。但是,后来,她获得机会到古琴研究院学习。在那里,有好几个老师只教她中外一个学生。而最直接教她的老师是王迪,就是邓红的母亲。

林西莉学习两年后回国,但是对中国古琴念念不忘,所以就写了一本《琴》的书。在写作过程中,她几乎年年到中国去,向王迪老师讨教,先后也花了她10多年的时间。她的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王迪老师不幸去世。

林西莉铭记恩师的教诲,决心传播古琴文化。她的书出版后,荣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实际上,这是林西莉第二次获得奥古斯特奖。第一次是因为她的《汉字王国》而获奖。

就这样,林西莉把古琴演奏家邓红和箫演奏家陈莎莎请到瑞典进行了多场演出,每次都是二百多人爆满。因为古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器,一般200人足以。在这种环境中细细品味古琴的韵律是一种无尽的享受。规模再小一些,也是可以的。

古琴最大的魅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曲,例如《平沙落雁》和《流水》。林西莉说,古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也是诗,也是散文。

邓红就在现场为大家演奏了《平沙落雁》。她把每一个音符都演奏的如此饱满,如此玄妙,让人感受与其他任何乐器都不一样的感觉。透过这不紧不慢,十分端庄的一举一动表达出来的优美的音质,让人有一种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和修复的感觉。邓红的演奏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邓红说,此次开班也是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的浦参,林西莉教授和她本人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才促成的。例如,八个学习琴的挑选,调试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工作要做。她对林西莉教授的精神也是大加赞扬。“林教授在传播中国古琴文化方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随后,邓红开始给大家讲课,她首先讲述了古琴泰斗管平湖。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代表中国文化被做成金唱片送上了宇宙。因此,也给大家看了她11年前第一次来瑞典进行巡演时在瑞典电视台演奏的《流水》片段。

她讲述了古琴的起源,历史,结构等很多古琴知识。例如,怎样放置古琴,怎样坐着等等,很多基本常识,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说话间两个小时过去了,第一课结束了,大家还是久久不肯离去。大家都感觉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能够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纷纷为文化中心的活动点赞。古琴培训班每天分三班上课,将进行到12月9日。

幸运的是,邓红和陈莎莎巡演时的演奏,在林西莉教授监制下制成的绝版音乐CD还有一些,想购买该唱片的可以跟文化中心的老师联系。

The Sound of the Soul – Music for Qin and Xiao

Deng Hong & Chen Shasha

The Sound of the Soul contains a number of pieces that belong to the very heart of qin music and that have never before appeared on a recording. The anthology has been produced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sinologist and author Cecilia Lindqvist.

相关链接: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221613.htm

Guqin and Xiao Performances Warmly Welcomed in Sweden
Adjust font size:  ZoomIn ZoomOut

Chinese artists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have given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Guqin or Qin,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in Stockholm Musical Museum and other places in Sweden. They are warmly welcomed by the Swedish audience.

Guqin or Qin is also called Yaoqin or Yuqin with seven strings. It has become popular since the Confucius period in the Sp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or about 3, 000 years ago.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instruments and also well kept on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us also listed as the World Heritage by UNESCO.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Sweden and the publisher Bonniers Company and the Music Museum in Stockholm, Professor Cecilia Lindqvist who studied Qin in China in the 1960s has invited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to have a week long tour concert during August 15-22 around Sweden including Eskilstuna, Gothenburg, Uppsala and other places in Stockholm. Due to the extra number of audience, Musical Museum has to arrange another concert on Wednesday.

Professor Lindqvist has written a book titled Qin in Swedish introducing the old and yet popular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o the Swedish people. She says it’s a good opportunity to invite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to perform in Sweden. She has always been overwhelmed by the beauty of Qin music.

“The sincerity, the deep sincere feelings that promote, the deep feeling from nature and how to b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and friendship, all these things, the sincerity and the deep philosoph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Qin music.”

She has explained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about all the music played by Deng Hong with Qin instrument and Chen Shasha with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The programs include Gaoshanliushui or Flowing water around high mountains, Meihuasannong or Plum blossom , Pingshaluoyan or Wild goose on the sand and Jiukuang or a drunk man.

She also told the audience about the moving story between Yu Boya and Zhong Ziqi in the Spring and War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Yu Boya was a musician and he happened to meet Zhong Ziqi.

Whatever Yu Boya played, Zhong Ziqi could understand very well and so they became real friends even like brothers. They decided to meet again the next year. But unfortunately Zhong Ziqi died before they could meet. Yu Boya played at Zhong’s graveyard for the last time and crashed his Qin. He decided never to play the Qin any more to show his deep friendship with Zhong Ziqi and how difficult to meet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Deng Hong to come to Sweden to play Qin and she felt very glad that she could show the Swedish audience about the beautiful Chinese instrument and music. She is from China National Orchestra.

“I heard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Guqin is played in Sweden. So I feel honored to be the first artist to play Qin here. Since Qin was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in 2003, there is a revival of the craze about Qin. Many people like to learn to play it and many Qin schoo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ll over China. ” said Deng Hong.

Maj Burell is one of the audiences attending the concert.

“I have heard it in CD and followed the CD with the book by Professor Lindqvist. It went into my heart directly. The fantastic book makes it even more interesting to know the story about where they are from and the way they are played and try to get the emotions which are deep in the music.”

About the performance, Burell says she will listen to it again and again.

“It’s such a fantastic music and the player also shows facial emotions and deep impression. Looking at her performance, sometimes I even forget to listen. I will listen to the record again immediately when I go home.”

Meanwhile,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also donated a Qin note book to the Music Museum in Stockholm.

(Xuefei  Chen People’s Daily Online August 21, 2007)

http://en.people.cn/90001/90782/90873/6619013.html

Chinese Qin and Xiao performances are back to Sweden again
+
17:17, March 20, 2009

 

Click the “PLAY” button and listen. Do you like the online audio service here?
Good, I like it
Just so so
I don’t like it
No interest
 Related News
 China, Sweden ey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Swedish FM to visit China
 Performances by Chinese artists staged in New York
 Ambassador Chen Mingming says Sino-Swedish relations have great potential 
 Chinese vice premier vows to enhance cooperation with Sweden
 Comment  Tell A Friend
 Print Format  Save Article

Chinese artists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have given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Guqin or Qin,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in Stockholm’s Royal Concert Hall and many other places in Sweden. They are warmly welcomed by the Swedish audience.

Guqin or Qin is also called Yaoqin or Yuqin with seven strings. It has become popular since the Confucius period in the Sp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or about 3, 000 years ago.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instruments and also well kept on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us also listed as the World Heritage by UNESCO in 2003.

Winning the heart of many Swedish audience in 2007 by a week long tour in Sweden, Sinologist and writer Cecilia Lindqvist who studied Qin in China in the 1960s has invited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again to have a three week long tour concert beginning March 1 and ending on March 22.

They will perform to as north as Umeå and as south as Lund across Sweden. Deng Hong plays Qin and Chen Shasha plays Xiao, a bamboo flute and Xun as well as Hulusi instruments. Cecilia Lindqvist explains all the stories behind the music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Deng Hong (L) and Chen Shasha (R) are performing Qin and Xiao instruments at a concert, Stockholm, capital of Sweden, March 12, 2009. (Xinhua Photo)

Professor Lindqvist wrote a book titled Qin in Swedish introducing the old and yet popular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o the Swedish people. She is so passionate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music and both her books of the Kingdom of Characters and Qin won the famous Swedish August awards.

“I like to have more people to be able to enjoy such beautiful music that promote the deep feeling from nature and how to b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and friendship.” said professor Lindqvist.

She explained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about all the music played by Deng Hong with Qin instrument and Chen Shasha with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The programs include Liushui or Flowing water, Meihuasannong or Plum blossom, Pingshaluoyan or Wild goose on the sand and the Herdsman Suwu.

She also told the audience about the moving story between Yu Boya and Zhong Ziqi in the Spring and War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Yu Boya was a musician and he happened to meet Zhong Ziqi.

Whatever Yu Boya played, Zhong Ziqi could understand very well and so they became real friends even like brothers. They decided to meet again the next year. But unfortunately Zhong Ziqi died before they could meet. Yu Boya played at Zhong’s graveyard for the last time and crashed his Qin. He decided never to play the Qin any more to show his deep friendship with Zhong Ziqi and how difficult to meet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In August 1977, the US space detector Voyager One was sent to the universe carrying a special record with various languages and typical music including the melody of “Flowing Water” with Gu Qin played by Chinese musician Guan Pinghu. Professor Lindqvist used to study with Guan Pinghu when she was studying Qin in Beijing in early 1960s.

“Each place we went, the audience was full. And the CDs were almost sold out, we have to make more in Austria again.” said Professor Lindqvist.”It was just fantastic”, said an audience.

With the book Qin, the cds,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illustration of Professor Lindqvist in Swedish, more and more Swedish become fascinated about the Chinese music.

By Xuefei Chen, People’s Daily Online Correspondent in Stockholm

今日头条:中国“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以及“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11月25日, 中国“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以及“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主持开幕式。陈雪霏拍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瑞典著名翻译家罗德堡、瑞典艺术策展人安德斯、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方白以及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和老师等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由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旨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展览的举办,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加强不同地域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增进中国与瑞典艺术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迸发思想碰撞火花,升华文化交流内涵,共同感受时代脉动和精神共鸣。这个展览同时也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在青年艺术优秀艺术海外巡展斯德哥尔摩开幕式上致辞。陈雪霏拍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本次展览通过19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油画和中国画等作品向瑞典观众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艺术探索和发展的轨迹,折射出青年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讴歌,也体现了中国美术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上的变革与创新。

本次展览是两个展览同时进行,青年艺术家展在二楼展。“极光”展在一楼展。

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方白介绍说,“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是两个美术学院的首次合作,此次参展的七位教师,都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艺术方向都是立足于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在上海乃至于全国,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当代艺术团体。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艺术传统的美术学院,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两个美术学院将在联合展览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教育上的交流与合作。

看到本次展览具有多位艺术家,多种艺术风格,多年龄层次,甚至是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布展让刘红革感到很不一样。他说,今天的艺术展览是一次非常不一样的展览,我刚刚看到之后感觉非常震撼,因为这是中国艺术家和瑞典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用艺术去解读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对话。这让我想起习近平主席讲的,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离不开文明交流,相互借鉴。我觉得这个展览就体现了这样一个互学互鉴的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遵循,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我觉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要避免自说自话,而是应该相互审视,相互欣赏,共同共生。

中瑞专家讨论上述艺术作品,窗格,反应童年的记忆。

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李宝荀毕业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他带来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80后的思维和父辈的思维截然不同。老一辈人可能中规中矩,重视规则,但年轻一代要打破常规。

瑞典艺术家爱娃画了一幅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单位前秘书长萨拉.达纽斯。她用桦树枝给达纽斯做裙子面料,反应该女性的强壮和坚定的性格。

瑞典皇家美术学院视频系教授迈克尔.拜客马吐尔致辞时问了很多为什么,其视频艺术作品反应了他对叙利亚难民被迫乘船逃难的主题。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就是加了新式视频艺术。很受观众的欢迎。

另外,瑞典艺术家的创意也十分令人称赞,例如,该作品就是利用T恤衫来画奔马。

确实,本次展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们对两个展览也都赞不绝口,认为这两个展览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许多嘉宾在自己喜爱的作品前驻足良久,细细观赏品味。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4日。另外,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古琴班开办仪式将在11月28日在文化中心举行。12月15日-22日新疆图片展也将在这里举行。

Address: Västra Trädgårdsgatan 2, Kungsträdgården, Stockholm.

图文 陈雪霏

 

今日头条:新疆是个好地方 老兵记者都不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新疆是个好地方,老兵记者都不忘。话说8月25日到9月2日,记者在新疆采访到五彩滩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群老兵,号称天下第一群的老兵们在五彩滩旅游。他们可能也是为了追忆过去,展望未来而自驾游来到新疆的。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两位老兵记者充满深情地追忆过去,展望未来,联想东西,穿越时空地为读者展现了沿海地区的人们对新疆的印象,新疆的库尔班大叔一家所代表的新疆人对祖国的热爱,都是那么真诚生动感人。看到片头,让笔者想起新疆的歌曲,对爱情就是那么干脆,那么直白,那么热情…….新疆是个好地方,老兵记者都不忘。请大家继续认真阅读吧!

“冬不拉,弹起我的冬不拉,向着北京唱着一支新编的歌,农业大丰收,牛羊满山坡,歌唱各族人民的新生活……”,“毛主席啊毛主席,我日日夜夜想念您,我敬爱的毛主席,我要骑着毛驴去见您敬爱的毛主席……”这经典的新疆维吾尔族叙事歌,讲述着成为了全国老幼皆知的人物库尔班大叔不顾七旬高龄,要骑小毛驴到北京见毛泽东主席的真实动人故事……

《新疆美食馕广州尝鲜遐想》

(广州)董雪昌  (荷兰)  张卓辉   (文 / 图 )

当我20来岁时,就因为工作的关系走南闯北,闯东走西,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领阅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新疆的馕也曾尝过。曾记得有一次在新疆的草地上,一群小孩子一人抓一块馕在津津有味地嚼。看他们那吃相这饼一定很好吃,于是,我伸手同一位小朋友说:给我尝尝。那小朋友大方地拿了一块给我,我放嘴里一咬,硬,无味,很难以嚥下,但还是硬着头皮还是吞下肚了。或许在广东常年吃米的我饮食习惯的缘故。

后来,过了十多年华南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在众所周知的广州三元里区镇就有不少新疆维吾尔族群聚居当地发展事业,其中包括馕制品的饮食店铺。而在东山区的广州铁路医院门口附近,我也看到几个年轻的新疆小伙子摆了个摊子在卖大饼,圆圆的大饼差不多有锅盖这么大。这不就是我以前尝过的饼吗,我问新疆小伙子这饼多少钱一个?新疆小伙子说,这不是饼,这是馕。10元一个。我这才知道这不是饼,是馕。其中一位普通话说的好且饶有学识的小伙子娓娓地道来:馕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千年的西亚地区,我国大约在3千年开始种植小麦。汉代吃小麦面的习俗开始形成。“馕”源于波斯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其它称号。《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人称馕为“胡饼”,在敦煌遗书中,共有26种饼的名称,“胡饼”是其一。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由于胡饼本身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等特点,也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张骞凿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频繁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的影响。馕是新疆各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疆的馕在全国食品中来说,要算一个独特的食品了。在天山南北,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香脆的馕。

如此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于是我买了一个刚出炉的馕一尝,挺脆挺香挺好吃。我想以前吃的馕可能是放久了又硬又难吃吧。因为,新疆人烟奇少,方圆几十公里见不到一户人家。他们常常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所以,他们带上馕就上路,饿了,就着小河的河水吃馕,吃完了又赶路。联想鹏鸣先生的很有趣味的散文《漫话新疆的馕》,这儿有了新的故事。

确实,原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于1949年率领自己的解放军部挺进新疆,领导剿匪、土改等工作,以及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指挥军队屯垦戍边中,不少部队也用馕等食物进行军粮补给。然而,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新疆之春》奏鸣新疆各族人民的心声:曾记否,1955年,新疆和田有一位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库尔班大叔”,1883-1975),翻身道情的他提前打了上百斤的馕,骑着毛驴想要去北京看看,当地的朋友们都说,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走不到,于是作罢;两年之后,当地组织人员到北京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终于有机会到北京看一看,并在1957年年6月28日见到了身在北京的中国领袖毛泽东,以别样的形式实现了“骑毛驴上北京”的梦想,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同样影响着他的后辈子孙:一封信续写50多年的感恩故事——–

如今,库尔班的长女托乎提汗已经年近90,2016年底,有感于100多口人的大家庭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托乎提汗让曾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服役的维吾尔族女通讯兵,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代为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讲一讲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以及家乡的发展变化。她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长达7页,还附有一张祖孙三人的合影,白发苍苍的维吾尔族老奶奶和她的儿子、孙女,背后的墙上挂着那张著名的照片——《毛主席与新疆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握手》。新疆为丝绸之路始发段,馕之美食在此路段产生,至今造福一千多万维吾尔族人民。“维吾尔”在该族文字意译诠释为“团结”,“联合”之意。在此之前,20159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尤良英等13名新疆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

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详见附件),为她和家人及乡亲们送上祝福,希望他们坚持爱党爱国情怀,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时隔50多年,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再次感受到了来自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与关爱。2017年1月13日,托乎提汗·库尔班一家人围在一起激动地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如克亚木说,虽然他们家人不过春节,但特别感谢习总书记在这么吉祥的日子送来问候。托合提汗奶奶是新疆地区历史变迁、万象更新的见证者,她总是教育后代,“你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是党让我们农民翻了身,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克亚木自己也觉得,因为有党的关怀和帮助,家人现在才生活的这么好,要把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珍视民族团结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习近平给库尔班大叔后人回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天山南北大街小巷,引起热烈反响。当时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大叔的女儿托乎提汗·库尔班的回信让新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为动力,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协调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题采访活动于2018年8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参加本次采访活动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22家国内媒体和来自13个国家的14个境外媒体的记者们。他们包括日本NHK,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比利时回声报,阿富汗和土耳其等国的媒体。尤其是我与时俱进地详细阅读了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特辑连续十八集报道《中外媒体“走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系列》,以及去年春因公干去乌鲁木齐和拜城等新疆有关地区切身处地感受,从中找到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新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电影主旋律与插曲)最新答案: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使新疆发展产生新的飞跃。

也许综上所述的缘故,打这以后,我也常常去个摊子买两个馕回家慢慢品尝回味,记忆往事,不时还听到那俩维吾尔族小伙尽情欢快哼着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富饶的花园结瓜果,肥沃的草原牧牛羊……”,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丝绸之路”考究】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对这前无古人的壮举并未想到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上给出一个“划时代”的命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外商人 ,沿着这条线路,用他们的双脚,拓展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商贸之道。 就像天文学家发现行星、物理学家发现物理定律一样,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发现并考察了这条商贸之路,并从学术的高度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时,这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商贸之路,才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字和内涵,从而影响了一大批像杜克太太的父亲一类的西方人。“丝绸之路”如一条纽带,将万里之遥的中国与德国联系在了一起。东起中国广州湾,西抵荷兰鹿特丹,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一带一路”长盛不衰。

董雪昌先生为《广州铁道报》记者

相关链接:

两会系列报道(21)- 新疆团开放日:库尔班大叔重孙女当上了人大代表

今日头条:“瓷上丝路•北京故事”——戏曲人物书画陶瓷展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为响应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的倡议,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督办、《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艺术市场》美术馆、艺术市场惠风书画院协办的大型对外交流项目“瓷上丝路•北京故事”——戏曲人物书画陶瓷瑞典展于26日在斯德哥尔摩市会议中心隆重展出。

本次展出的有著名老北京风情人物画画家马海方,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郑山麓,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还珠格格》里演皇阿妈的著名电影演员张铁林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博物馆画院副院长陆天宁,《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瑞典)中欧文化协会授予的瑞中文化大使李呈修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学伟的作品。

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郑山麓在致辞中说,该展览以展示中国传统艺术、讲好北京故事为宗旨,以原创艺术、创新模式为亮点,精选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陶瓷艺术家、著名戏曲人物画家、演员、中国丝绸之路调研学者,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陶瓷制作艺术相融合,运用展品展示、水墨互动、共同研讨、学者探究阐述讲解的方式,选取海上丝路最重要的节点瑞典进行“北京故事”主题性书画陶瓷艺术交流。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说,他首先转达了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先生对本次展览的祝贺,并预祝展览成功。他说,中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现在的交往也很频繁。前不久国家京剧院代表团来瑞典访问并演出,很受欢迎。今天的艺术展是中瑞文化交流活动的延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团中还有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张铁林教授,自八十年代的《大桥下面》开始,我们一直都看他的电影电视剧。这次来访的都是专业画家,同时又是多能的实力派画家和书法家。浦参还邀请艺术家们以后到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进行展览。

张铁林教授说,他早就知道STOCKHOLM, 但这是他第一次来瑞典,是带着任务和责任来的,感觉使命光荣。他说,“我是拍电影的,但是我从小就喜欢书法,所以,一直走到今天,参加到这个书画团体也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些画家都是首都地区非常有名的实力派艺术家,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也感到很光荣。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来瑞典,把我的其他专长也发挥出来。”

Eva-Sofi Ernstell,瑞典舞蹈博物馆馆长在致辞中说,她觉得这次展览时间太短了,象这样的展览,最好进行一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才好。当她看了这些京剧人物画时,立刻发现自己认识里边的好多字,这是中国的传统,孩子们看了这些,可能也会很快记住脸谱和文字。这在瑞典是很少见的。经过了解,也发现画的大小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和中国有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我们将进行丝绸和陶瓷的展览。这些丝绸是从俄罗斯进来的,而俄罗斯是从中国进口或弄到的。我觉得这些丝绸还能保存非常好。瑞中之间的丝绸之路交流从未间断。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欣赏了大师们的作品。马海方的《红娘》《没骨写意》《五鼠闹东京》和《武松打虎》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马海方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采访时说:“我是画北京风情的。这次主要画的是戏曲京剧人物。我小时候生长在北京郊区农村,生活条件很差,但是,我喜欢画画,而且机会很好,考上了中央美院,毕业以后当美术编辑,接触了很多全国的优秀画家。自己也一直坚持创作。”

马海方说,他采用湿墨画法,“我是先上颜色,然后,再勾结构,正好相反,这样的线条是和干画法不一样的。这种方法是我的画画特点,但很难把握。这个画法就是色彩鲜艳,与传统法不一样。这也是一种画技的创新。”

马海方说,这次来瑞典展览主要目的就是交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希望能让华人华侨和瑞典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老北京和中国京剧的特点。

李呈修画的是《打渔杀家》《三岔口》和《塬之春》等。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画展是以戏曲京剧为主题,围绕京剧人物来画画。一带一路给我们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把不同国界的艺术家串连起来,让我们所有涉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碰撞。

李呈修说,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交流也是有难度的,但是,通过交流能碰撞出火花来,就会对文化交流乃至国与国的交流非常有益。通过不断地交流,不断地体会,不断地打磨,实现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影视明星张铁林展出的是书法。他表示书法其实是他一切角色和事业的重要基础。

张铁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斯德哥尔摩感到很神秘,希望能再来。“我在艺术行业里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我的一切成绩都得意于书法,简单地说,就是要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讲好中国故事。”

当问及他对演皇帝的感觉时,他说,“我没有觉得我演一个皇帝有什么了不得,或有什么极大影响,但是,演多了皇帝,也有点上身的感觉。我想演这么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让我对历史多了解一些。特别是要扮演,就对历史多了一分比较切身的感受。然后,再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去表演他们的时候,就会受到历史遗产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我的一切都得益于我的书法,我很难想象我不写书法能演得了这么多角色。不同类型,还有很大的跨度。”

据了解,张铁林其实不光是拍电影,他本来是学电影专业的,但是,他同时一直坚持写书法,还唱京剧,而且唱的很专业。

在开幕式之前,中瑞艺术家们举行了研讨会,介绍并展现了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配上北京的京剧戏曲字画元素,也是一种艺术创新。

瑞典华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江燕和书法老师万娟,Ewa Rudling, 瑞典摄影师和作家,Anders Welander,瑞典高级艺术专家,版画和艺术品专家,Maria Lindskog Krasznai(夏静),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学士,斯德哥尔摩工艺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硕士和中欧文化协会会长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等参加了研讨会。

双方探讨了这次展览的主题,一带一路倡议对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双方对未来艺术交流的展望。各位艺术家还就他们童年时代的经历简单介绍了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总的来说,成功者都是从兴趣爱好出发,然后,不断地探索和追求,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兢兢业业,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本次展览受到了很多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大家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耳熟能享的大明星大画家大书法家而感到非常高兴,在斯德哥尔摩这个阴冷的日子里,能够欣赏各位大师的精彩作品,让人感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艺术家们带来的中国文化之精粹,让人倍感亲切。

郑山麓的作品有《生》《旦》《净》《丑》等京剧元素。

陆天宁的作品有《贵妃醉酒图》《虞姬舞剑》《春江》等。事实上,他还有很多关于西藏的作品。

从此次参展的作品看,艺术家们的作品或清雅韵致,画风温情;或画面简淡意远,疏朗有致;或造型独特,题款别有情趣;或将清简、秀逸之气展现出来。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传统形式创新付出的巨大努力。能体察到艺术家潜心创作时的平和心态以及面对艺术的真诚态度。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传统的尊重,对技艺的敬畏,更显示了他们贴近当代生活的文化自觉。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国航斯德哥尔摩营业部总经理朱津川,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俞力,瑞典华人女高音歌唱家邹荣美,瑞典华人京剧昆曲票友郝景霞,瑞典华人女高音李佳,瑞典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朱瀛滢等中外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

图文  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