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国新闻

外交部回应台湾地区领导人承认美军驻扎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针对有报道称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承认美军以训练为目的驻扎在台湾,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0月2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坚决反对美方同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反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美舰近来多次在台湾海峡“大秀肌肉”、挑衅搅局,向“台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威胁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到底是谁在台湾问题上搞‘胁迫’,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汪文斌说,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丝毫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铁的事实,撼动不了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

  “凡是数典忘祖、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他说,搞“台独”是死路一条,支持“台独”也是一条不归路。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否则必将再次遭到失败。(记者孙楠、董雪)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商务部:中国已完全履行入世承诺关税已降至7.4%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10月28日表示,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与世贸规则对接、开放市场、遵守规则等方面积极努力、践行承诺,目前已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得到世贸组织总干事和绝大多数成员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以关税为例,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由“入世”时的15.3%降至目前的7.4%,低于所有发展中成员,接近发达成员水平。(记者于佳欣)

编辑陈雪霏 查正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文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1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

  (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三)以人民为中心

  (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

  (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

  (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

  (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

  (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

  结束语

  前言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为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

  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推进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提供的新方案。

  坚持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但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触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中国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绿色复苏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三)以人民为中心

  气候变化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空间。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充分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协同增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

  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

  (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

  中国确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中国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由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言行一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领域众多。为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中国成立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30个相关部委为成员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均成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4月,中国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由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2021年,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中国各省(区、市)均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落实机制。为确保规划目标落实,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中国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对省级政府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等重要依据。省级政府对下一级行政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也开展相应考核,确保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落地见效。

  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2015年,中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20年,中国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举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相比2015年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时间更紧迫,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更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再增加五个百分点,增加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目标,森林蓄积量再增加15亿立方米,明确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制定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文件,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科技、财政、金融、价格、碳汇、能源转型、减污降碳协同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地球家园呵护好。

  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中国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增加条款,为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法治基础。为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能协同、工作协同和机制协同,中国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制度体系、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方面,明确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中国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把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场标志性重大战役作为突破口和“牛鼻子”,制定作战计划和方案,细化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条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尊重自然,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中国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试点工作。将自然保护地、未纳入自然保护地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提高固碳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积极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培育绿色市场。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布并持续修订产业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更有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中国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公布12批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2018年至2020年连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督查检查,持续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中国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组织各地区全面梳理摸排“两高”项目,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开展“两高”项目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运行的“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通报批评、用能预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能源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立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加强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煤电行业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促进能源资源高效配置。

  强化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为进一步强化节约能源和提升能效目标责任落实,中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设定省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并进行监督考核。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转变发展理念。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发布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13个行业共260项重点节能技术。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健全能效标识制度,发布15批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及相关实施细则。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化节能法规标准约束,发布实施340多项国家节能标准,积极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已颁发节能产品认证证书近5万张,助力节能行业发展。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增效示范引领,35%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累计创建5114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实施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工业节能诊断行动、通用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及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等。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及参考产品(技术)遴选工作,实现用电管理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

  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深化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倒逼各省(区、市)下大力气盘活存量。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控制,先后组织开展了公路、工业、光伏、机场等用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严格依据标准审核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情况。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积极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全面建立和实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最低指标和“领跑者”指标管理制度,发布360项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海洋资源用途管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积极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保护自然岸线。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中国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中国先后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市场机制、统计体系、评价考核、协同示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总体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相关举措,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化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目标管理,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积极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

  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节能低碳城市和相关基础设施,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广绿色建筑,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宜居村镇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引导农户建设节能农房,加快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输量。以“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推广天然气车船,完善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鼓励靠港船舶和民航飞机停靠期间使用岸电。完善绿色交通制度和标准,发布相关标准体系、行动计划和方案,在节能减碳等方面发布了221项标准,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每年在全国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加快交通燃料替代和优化,推动交通排放标准与油品标准升级,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历来重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都明确了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政策措施。自2014年起对三氟甲烷(HFC-23)的处置给予财政补贴。截至2019年,共支付补贴约14.17亿元,累计削减6.53万吨HFC-23,相当于减排9.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严格落实《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加大环保制冷剂的研发,积极推动制冷剂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企业加快转换为采用低全球增温潜势(GWP)制冷剂的空调生产线,加速淘汰氢氯氟碳化物(HCFCs)制冷剂,限控氢氟碳化物(HFCs)的使用。成立“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推进全产业链甲烷控排行动。中国接受《〈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

  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三北、长江等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东北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乡绿化,科学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统筹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开展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在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7大重点区域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支持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出台社会资本参与整治修复的系列文件,努力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修复投入机制。中国提出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碳市场可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发现合理碳价,引导碳排放资源的优化配置。2011年10月,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启动。2013年起,7个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1年9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9.78亿元。试点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了社会各界低碳发展的意识。碳市场地方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先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2021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规则,初步构建起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夯实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规范全国碳市场运行和管理的各重点环节。

  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得到国内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765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约8.01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调动全社会自觉参与碳减排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交易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低碳发展需求,促进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2012年,中国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21年9月30日,自愿减排交易累计成交量超过3.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逾29.51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被用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配额清缴抵销或公益性注销,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保护补偿。

  (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普遍较弱,比发达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水平。

  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为统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13年,中国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2014年至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目标,制定实施基础设施、农业、水资源、海岸带和相关海域、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人体健康、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七大重点任务等。2020年,中国启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着力加强统筹指导和沟通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观测评估,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开展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城市地区,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开展海绵城市以及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韧性,通过城市组团式布局和绿廊、绿道、公园等城市绿化环境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相关气候风险,提升国家交通网络对低温冰雪、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适应能力。在沿海地区,组织开展年度全国海平面变化监测、影响调查与评估,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提高沿海重点地区抵御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在其他重点生态地区,开展青藏高原、西北农牧交错带、西南石漠化地区、长江与黄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地区气候适应与生态修复工作,协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推进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农业领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提升农业减排固碳能力。大力研发推广防灾减灾增产、气候资源利用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适应新技术,完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00多项。在林业和草原领域,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造林绿化,优化造林模式,培育健康森林,全面提升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各类林地的保护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功能。在水资源领域,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公众健康领域,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提升中国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能力。启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开展气候敏感性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应急保障。

  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调查和评估,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多种气象灾害长时间序列灾情数据库,完成国家级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平台建设。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报告。发布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加强强对流天气、冰川灾害、堰塞湖等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全国县(区)全覆盖。

  (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绿色金融重要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转化。

  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提出涵盖气候变化及影响等5大类36个指标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持续对统计报表进行整体更新与修订。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在已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基础上,提交两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两次两年更新报告。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印发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组织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加强绿色金融支持。中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先后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功能,引导试验区加快经验复制推广。出台气候投融资综合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资金引导机制,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完善绿色债券配套政策,发布相关支持项目目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达8000亿元,位于世界第二。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在发现、揭示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先后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技术推广清单、绿色产业目录,全面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强化智库咨询支撑,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10余个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重大专项,积极推广温室气体削减和利用领域143项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牵头绿色技术研发项目,支持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工艺和技术。成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创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CUS专委会等专门机构,持续推动CCUS领域技术进步、成果转化。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

  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国内、胸怀世界,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大国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GDP比2005年增长超4倍,取得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巨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历史性成就,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坚定不移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3.7亿千瓦、2952万千瓦、4989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能耗强度显著降低。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中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20年底,中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9.5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8亿千瓦,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8克标煤/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超过27克标煤/千瓦时。据测算,供电能耗降低使2020年火电行业相比201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亿吨。2016年至2020年,中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发布强制性产品设备能效标准26项,实现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

  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为应对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严控煤炭消费,煤炭消费占比持续明显下降。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中国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45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底,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已提升到6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削减散煤约5000万吨,据测算,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200万吨。

  能源发展有力支持脱贫攻坚。中国实施能源扶贫工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中国累计建成超过26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千上万座“阳光银行”遍布贫困农村地区,惠及约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形成了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使命,带来新机遇。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6.7个百分点。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十三五”期间,中国高耗能项目产能扩张得到有效控制,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上限目标任务,全面取缔“地条钢”产能1亿多吨。据测算,截至202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约22%。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约26%,废钢、废纸累计利用量分别达到约2.6亿吨、5490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50万吨。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居世界前列,新型储能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底,中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均位居全球第一,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及地区,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绿色节能建筑跨越式增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充分释放建筑领域巨大的碳减排潜力。截至2020年底,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比例高达77%,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66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提高,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达到6%。

  绿色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中国坚定不移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走出了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江海直达运输、多式联运发展持续推进;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较2017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较2010年增加了38.27亿吨,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23%。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31个省(区、市)中有87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公交都市建设,4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十三五”期间城市公共交通累计完成客运量超4270亿人次,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稳步提高。

  (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坚持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的固碳作用,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植被碳储备量91.86亿吨,“地球之肺”发挥了重要的碳汇价值。“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塞罕坝、库布齐等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绿色传奇;修复退化湿地46.7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

  (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践行绿色生活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前提,也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中国长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展开。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中国呼吁国际社会紧急行动起来,全面加强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原则和框架,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表明,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两千年以来最暖的50年。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

  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和频率大大增加,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2021年,有的地区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涝灾害,有的地区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有的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不可逆转,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

  领导人气候外交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力。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阐释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主张,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达成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交存中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推动《巴黎协定》快速生效,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决心。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时,习近平主席多次表明中方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态度,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非化石能源发展、森林蓄积量提升等一系列新目标。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国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了《巴黎协定》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中国推动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积极协调“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立场,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调动发挥多渠道协同效应,推动多边进程持续向前。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理念,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携手各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倡议加强在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2021年,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各国应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结合各自国情采取气候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产物,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加以统筹,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整体规划,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多边主义。国际上的事要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要由各国共同掌握。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反对恃强凌弱,规则一旦确定,就要有效遵循,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这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要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能力,坚持各尽所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不搞“一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多作表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坚持合作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国际社会应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人类。

  坚持言出必行。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行动。各方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要积极推动各国落实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目标变成空喊口号。

  结束语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既关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关系到各国人民福祉。

  面对新征程,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降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将重信守诺,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多边主义,与各方一道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全面平衡有效持续实施,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外交部就美国务卿涉台言论强调四点基本事实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温馨、马卓言)针对美国务卿布林肯发表“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声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7日表示,美方声明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违背自身所作承诺,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向“台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经向美方表明严正立场并提出严正交涉。

  赵立坚是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他同时强调四点基本事实:

  第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有180个国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容美方单方面挑战和曲解。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第二,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处理。联大第2758号决议已经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联合国系统、各专门机构和联合国秘书处任何涉及台湾的事务,均应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和联大第2758号决议。美方吹捧、粉饰台所谓民主和贡献,为台说项,企图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但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动机意图都看得一清二楚。50年前,美国妄图在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遭到挫败。今天美国如果还想要开历史的倒车,就是站在14亿多中国人民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注定将再次失败。

  第三,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极力拓展所谓“国际空间”,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最大的现实威胁,也是造成台湾近年来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构活动屡屡碰壁的症结所在。事实上,台湾地区获得国际民航组织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与世界多个城市通航便利。在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专家可以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技术会议。台湾获取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公共卫生健康信息渠道是畅通的。美方拿台湾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说事、骗取同情,打错了算盘,没有市场。

  第四,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美方单方面炮制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和“对台六项保证”,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中方从一开始就绝不接受。一段时间来,美方在台湾问题上错误言行不断,中方都已经作出坚决必要回应。如果美方继续在打“台湾牌”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必然会给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的巨大风险,严重损害台海和平稳定,也必将严重损害美方自身利益。

  “我们敦促美方恪守承诺,切实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遵守联大第2758号决议,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停止助台拓展所谓‘国际空间’,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以实际行动维护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赵立坚说。

国台办:祖国完全统一才是台湾的前途

国台办:祖国完全统一才是台湾的前途 播音员 陈雪霏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陈舒、石龙洪、王承昊)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2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台湾的前途绝不是“台湾内部事务”,而是关系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只能也必须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祖国完全统一,才是台湾的前途。这是定论。

  有记者问,民进党日前妄称,“修宪”是顺应台湾时局情势变迁,也是“关乎台湾前途的一些必要改革”“完全是台湾的内部事务”等。对此有何评论?马晓光在答问时作上述表示。

  马晓光说,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民进党当局图谋以所谓“宪改”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曾将两岸关系推向危险边缘,他们的倒行逆施有目共睹。当前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疯狂进行谋“独”挑衅,持续操弄“修宪”议题,包藏着降低门槛为谋“独”打开方便之门、夹带偷渡谋“独”议题等祸心。他们声称“‘修宪’关乎台湾前途”,恰恰露出了马脚。

  他指出,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修宪谋独”或其他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径,谋“独”必遭严惩。岛内所有负责任的政党和有识之士都应识破民进党当局的阴谋,以实际行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与台湾民众福祉。广大台湾同胞也要高度警惕,自觉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修宪谋独”行径。

  针对近期美台勾连行径,马晓光应询表示,美台近期加紧勾连挑衅的背后,包藏的是“以台制华”的祸心,打的是“倚美谋独”的算盘。无论他们怎么勾连折腾,都是徒劳的。

  马晓光就此谈了四点看法。第一,当前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民进党当局与外部势力加紧勾连,不断进行“台独”挑衅,包括赤裸裸地贩卖“两国论”,这是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升高台海局势风险的根源。台湾民众是清楚的。

  第二,美国总想拿台湾问题做文章,找麻烦,不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是枉费心机。今天的中国不惧怕任何国家的打压。我们敦促美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规定,停止一切对台售武。

  第三,民进党当局不惜债台高筑购买军火只能“吹哨壮胆”,长不了“肌肉”,更换不来台海和平稳定。他们拿台湾民众的血汗钱,天价向美国购买军火,这些赔本买卖背后,到底谁获利,谁中饱私囊,又损害了谁的利益,不言而喻。

  第四,我们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任何人不要低估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沉迷于“倚美谋独”“以武谋独”的梦幻中,胆敢铤而走险,必将遭致灭顶之灾。

公安部正告:立即停止组织招募人员赴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公安部10月26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党委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织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 “断流”专案行动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二级巡视员郑翔,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李彬,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副局长李一南,青海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刘东海,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主持。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多发,犯罪分子手段不断翻新,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党和国家形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打击治理的成效,深刻阐述了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则目标、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为进一步做好打击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将深入推进“断卡”“断流”专案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检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的重点任务,紧盯重点目标,创新技战法,深挖案件线索,向招募人员赴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发起凌厉攻势,目前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1月至9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6.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7.3万名,同比分别上升41.1%和116.4%;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2770亿元。6月至9月,发案数连续4个月实现同比下降。

“断流”专案行动战果
公安部刑侦局,#公安部新闻发布会 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断流”专案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视频号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在发布会上通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厉打击组织招募赴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活动,有效切断境外电诈窝点招募人员的链条,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生存空间。今年5月21日,公安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断流”专案行动,紧盯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挂图作战、合成攻坚,迅速开展落地核查和收网抓捕,通过斩链条、断通道,挖“金主”、打“蛇头”,向招募人员赴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凌厉攻势。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3人以上结伙”非法出境团伙9419个,破获刑事案件416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860名,其中,组织招募者931名,运送接应者等黑灰产人员913名,非法出境人员32016名,串并破获电诈案件1021起,挖出境外电诈窝点100个、金主82名。

加强统筹协调

多部门、多警种合成攻坚

公安部成立“断流”专案行动指挥部,统筹协调指挥专案行动各项工作,部刑侦局会同网安、技侦、法制、铁路、民航、移民管理局等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强化合成作战。各地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班,紧盯目标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断流”专案行动深入开展。

紧盯重点目标

有效摧毁组织招募人员通道

各地公安机关按照“一团伙一专班、一案一斩链”要求,开展全链条侦查。福建省三明市公安局在省公安厅的指导下为全国“断流”专案提供数据支撑,一手抓数据研判,一手抓规模打击,现已抓获“蛇头”125人,运送者、接应者32人,非法出入境及其他黑灰产人员3787人,有效切断由福建至西南边境偷渡东南亚国家的通道。其中厦门市公安局侦办的董某东招募人员偷渡出境实施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一举抓获境内包括13名“蛇头”在内的22名犯罪嫌疑人。

创新应用战法

深挖境外电诈窝点和人员

各地认真学习借鉴福建三明先进经验做法,从偷渡人员和境内相关犯罪链条入手,以摸清、锁定境外电诈窝点和“金主”为目标,全力开展“定人、定位、定案”侦查。四川省泸州市公安局通过审查境外回流人员,发现犯罪嫌疑人周某等人以高薪回报为诱饵,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招募人员非法出境实施电诈犯罪,公安机关查明该团伙在东南亚国家一开发区设立名为“圆梦”窝点,从事“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涉案人数多达200余人。

深度拓展线索

串并破获一批电诈案件

各地通过审讯深挖、固定证据,充分运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赴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青海省公安厅从全省抽调警力成立“断流”专班,开展集中研判和审讯攻坚,从非法出境线索入手,深挖境外电诈团伙使用虚假平台实施电诈案件100余起,其中涉案金额百万以上的案件2起。

下一步,公安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委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电诈不根除、“断流”不收兵的长期作战思想,持续加大打击力度,紧盯目标案件开展集中攻坚,精准研判线索开展“从人到案”深挖打击;全面梳理潜逃境外的“金主”“蛇头”,通过发布通缉令和加强国际执法合作等方式,结合地方党委政府政策攻心和教育劝返,组织开展专项缉捕行动;密切关注涉诈偷渡犯罪的新路线、新动向,持续深入开展专案打击行动;通过“以打促治、以打促防”,有力策应地方党委政府源头治理工作,从根源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的滋生土壤,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生存空间。公安部刑侦局,公安机关正告犯罪分子,立即停止组织招募人员赴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公安部新闻发布会视频号

姜国利最后表示,公安机关正告犯罪分子,立即停止组织招募人员赴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请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受所谓的跨国“高薪职业”诱惑加入诈骗团伙,在那些诈骗集团里等待你们的将是绑架、体罚、殴打,甚至死亡。欢迎广大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全力支持公安机关开展“断流”专案行动。公安部刑侦局,公安部:斩链条、断通道,打“蛇头”、挖“金主”,有效切断境外电诈窝点从境内招募人员的犯罪链条,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生存空间#公安部新闻发布会视频号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二级巡视员郑翔在回答记者关于公安部为何要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断流”专案行动,以及开展“断流”专案行动目的意义和成效的提问时介绍,近年来,公安部始终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高位推动部署,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但是,大量诈骗犯罪团伙为逃避打击不断向境外转移,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此类犯罪的主要聚集地。去年以来,受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疫情增长迅猛等因素影响,我公安机关难以出境开展联合打击,境外电诈窝点快速增长,针对我国公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为有效解决这些实际困难,公安部及时调整打击策略,组织开展集中研判和重点攻坚,发现了一批组织招募人员赴境外实施电诈活动的违法犯罪线索,摸清了境外电诈窝点从国内招募人员的犯罪网络和组织架构,及时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断流”专案行动,对目标线索开展落地核查和侦查打击。通过斩链条、断通道,打“蛇头”、挖“金主”,有效切断境外电诈窝点从境内招募人员的犯罪链条,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在境外的生存空间。郑翔介绍,目前,“断流”专案行动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有力推动了地方党委政府源头治理工作,有力促进了滞留境外涉诈高危人员劝返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拦截偷渡出境人员1.9万名,教育劝返境外高危涉诈人员6.9万名,组织偷渡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高发态势得到了一定遏制。这些成效充分证明,开展“断流”专案行动是非常必要、十分有效、完全正确的,是公安部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强源头治理和依法打击相结合工作要求的重要抓手,是公安部集中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专项斗争的重要内容,是遵照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立足境内打境外部署要求的重要载体,全国公安机关将深入开展“断流”专案行动,继续保持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凌厉攻势,坚决遏制此类案件的高发多发势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图片

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李彬在回答记者关于请介绍一下福建省公安厅指导三明市公安局全力支撑全国“断流”专案行动,组织部署厦门等省内公安机关强力推进重点案件侦办,形成规模打击效应的有关情况时表示,今年5月以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下,福建公安机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工作实绩体现教育整顿实效,统筹推进、全警参战,聚焦“打团伙、挖蛇头、斩链条、断通道”,对“断流”专案线索深入开展分析研判。福建省公安厅指导三明市公安局从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入手,通过多警种合成作战、多维度数据分析,成功研判出11万条涉诈偷渡线索,并推送各地开展落地打击,为全国开展“断流”专案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厦门市公安局认真学习借鉴三明经验,以境外涉诈回流人员为抓手,与“断流”专案线索交叉比对,“全链条”打掉一个长期为境外电诈窝点招募人员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经查,犯罪嫌疑人董某东早期注册经营“厦门通立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正规业务。今年2月份以来,董某东因公司管理经营不善,资金运转困难,加之受到境外犯罪集团低风险挣快钱的诱惑和指使,遂安排公司员工使用QQ、微信等社交聊天软件,冒充女性吸引网友聊天并发布高薪招工信息,许诺“高额回报”、“无需出入境证件”、“路费和生活费全包”等优厚条件,蛊惑怂恿并招募网友偷渡至东南亚国家从事网络赌博和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每成功招募一人获利6000元。今年2月至今,董某东团伙为境外犯罪集团从国内成功招募15名人员,共获利9万元。目前共查明董某东团伙成员43人,在境内抓获包括13名“蛇头”的在内的22名犯罪嫌疑人。

图片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副局长李一南在回答记者关于四川泸州公安机关通过从境外回流人员拓展线索,并顺线挖出境外电诈窝点,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案件情况时介绍今年5月以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下,四川公安机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四川省泸州市公安机关主侦的“5.30”组织偷越国(边)境案是公安部“断流”专案行动开展以来,四川省成功指挥侦破的一起典型案例。目前,已查明该犯罪集团涉案成员201人,其中包括2名“蛇头”在内的50名犯罪嫌疑人已抓获,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案共计50余起,其他涉案人员正在缉捕中。2021年6月,四川泸州公安机关在对境外回流人员开展审查时发现涉嫌偷渡的犯罪线索,经深入研判发现周某等人组织招募多人多次经西南边境偷渡境外从事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被招募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经查,2019年至2020年期间,周某组织犯罪团伙通过网络交友方式,以高薪回报、承担路费为诱饵,多批次组织国内人员经西南边境偷渡至东南亚某地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诈骗团伙以能获取博彩网络平台内幕信息为由诱饵,吸引受害人投资,当受害人发现无法提现时,则以操作失误为由,诱骗其继续投资,造成进一步损失。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内部管理森严,对不服从安排、违反团伙规定和未完成任务的人员轻则进行殴打体罚,重则实施打断手脚、关“水牢”等暴力行为,强迫其服从团伙指挥。其中,1名被招募的四川泸州籍人员因业绩不达标,被长期殴打和电棍电击,回国后不久因精神抑郁而病亡。这些被招募出境进入电诈窝点的人员既是诈骗犯罪的参与者又是被骗出境并遭受暴力控制的受害人。

图片

青海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刘东海在回答记者关于青海公安机关从普通非法出入境线索拓出电诈案件和境外诈骗窝点,破获刑事案件52起,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时介绍,全国公安机关“断流”专案行动开展以来,青海省公安厅从全省抽调精干警力成立工作专班,集合多警种优势资源进行集中研判,全力组织收网抓捕行动,精心制定审讯方案,边抓边审、边审边挖,拓出并打掉全链条团伙1个,深挖组织招募人员赴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91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2起。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讯在押人员挖出电诈案件100余起,现已串并破获11起,其中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起。海西州、海东市两地公安机关从境外回流人员线索入手,紧盯重点目标、持续研判深挖,分别查明了以汪某为首的“耀氏集团”和以周某为头目的诈骗犯罪团伙,他们均以高薪回报为由,引诱组织青海籍人员偷渡至东南亚某地孟波县电诈窝点,实施“杀猪盘”等电信网络诈骗。诈骗团伙对窝点人员灌输洗脑,强迫学习诈骗话术。团伙人员通过抖音、探探、陌陌等视频或聊天软件,假冒性感、妩媚女性或事业成功男性跟受害人聊天,对其嘘寒问暖博取信任,这个过程称作“养猪”;适时将虚假命名的“美团金融”、“大众理财”等诈骗软件推送给对方投资,前期让受害人获取微小盈利并兑现,待其投资达到其预设额度后便关闭提现功能转走资金,这个过程称作“杀猪”。团伙成员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可按不同工作绩效提取5%-20%的分成,未完成任务则会被殴打或断食、关禁闭。现已查明,2019年至2020年期间,汪某团伙使用“美团金融”等虚假平台诈骗陕西宝鸡籍赵某等人100余万元;周某团伙使用“大众理财”等虚假平台诈骗山东济南籍任某128万元。
公安部刑侦局,反诈专门立法非常及时、必要,对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我们对此非常期待。#公安部新闻发布会视频号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在回答记者关于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请问,这部法律出台,对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何重要意义?在哪些方面对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有帮助时介绍,10月1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向全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已成为社会公害。反诈专门立法非常及时、必要,对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我们对此非常期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主要聚焦防范治理,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等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建设。目前,草案条文虽然不多,但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强。此次反诈专门立法,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对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制度构建,以及法律制度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坚决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武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利用行业管理漏洞,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和网络黑灰产交易等实施诈骗,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区实施犯罪,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上升最快、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亟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坚决打击治理。三是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实践的迫切需要。从实践情况看,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治理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打击治理合力;大量电话卡、银行卡、网络账号被用于诈骗活动,亟待规范管理;这次通过专门立法,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从源头上规范治理涉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为更有力、有效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公安部刑侦局,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2021年“最美基层民警”学习宣传活动,评选结果将于2022年中国人民警察节期间向全社会发布。#公安部新闻发布会视频号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还通报了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下一步,全国公安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按照公安部党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孙力军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为鉴戒,深刻汲取教训,深入反思剖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的精神、刮骨疗毒的自觉,从严从实抓好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坚决全面彻底肃清孙力军等人流毒影响,不断推动查纠整改走深走实,着力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确保教育整顿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四个铁一般”过硬公安铁军,坚决打赢这场铁腕治警、正风肃纪攻坚战,确保高质量完成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我为基层解难题”活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和“最恨最怨最烦”问题,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违法犯罪,持续推出更多便民利企新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切实把教育整顿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实绩来衡量和检验教育整顿成效,努力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完工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 张骁)记者6月29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完工,具备交付北京冬奥组委使用条件。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包括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两部分,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球注册平面媒体和各持权转播商的赛时工作总部,届时将迎来全球约3000名注册记者和1.2万名转播人员。

为进一步集约空间、提高场馆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这里既是报道和转播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盛况的国际新闻编辑部和电视信号制作传输中心,也是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以及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的赛时指挥部。

业主单位北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所在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主体建筑呈“鲲鹏展翅”结构造型,搭配其“群鸟”外幕墙造型,彰显“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理念。同时,建筑彰显“绿色办奥”理念,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和美国LEED铂金级标准建造,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良好节能减排效果。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将继续施工,预计2023年底竣工。建成后,项目主体建筑及其配套酒店、写字楼和商业,将与其紧邻的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形成总规模超过130万平方米的会展综合体,满足高端政务活动、大型国际交往活动、商务会展服务需求。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强调 全面展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奥林匹克新篇章 为推进中华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奥林匹克频道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习近平强调,再过100余天,北京冬奥会就将开幕。希望你们守正创新,精彩呈现中国和世界各国冰雪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历程,深入阐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面展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奥林匹克新篇章。希望你们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关注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为推进中华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仪式25日下午在京举行,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播放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视频贺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仪式并宣布开播上线。

奥林匹克频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际奥委会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包含电视频道和数字平台。其中奥林匹克电视频道对外呼号是CCTV-16,是国际上首个以4K超高清和高清标准24小时上星同步播出的专业体育频道。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潘基文接受总台专访:北京冬奥会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网报道: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来临之际,联合国前秘书长、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潘基文接受了总台记者的专访。潘基文指出,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为了通过本次冬奥会促进和平、和谐、友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当记者问到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着怎样的期待时,潘基文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心。曾经参加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他,对于中国主办奥运会的能力与决心都有着深切的了解。他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冬奥会必将取得成功;必将成为一届传播友谊、和谐与相互尊重的奥运会。

  联合国前秘书长、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 潘基文:中国已经非常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我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之一。在我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我与国际奥委会有着密切的合作。我们相信,可以通过体育促进和平,可以通过体育促进发展。联合国甚至指定每年的4月6日为“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所以体育非常重要。自从我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之后,我一直尽量参加每一届奥运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我参观了各个比赛场馆。我感到非常有信心,中国为实现和平、和谐、友谊、互相尊重付出了努力,中国一定会让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巨大成功!我希望到那时,更多的人能够自由出行,可以不必担心新冠病毒,我本人作为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一定会参加并且享受这次冬季奥运会。北京可以非常自豪,因为已经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14年后,再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这是中国为世界人民的和平、繁荣、发展、和谐作出的贡献。

[中国新闻]国际首个4K超高清体育频道 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

[中国新闻]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开播

https://tv.cctv.com/2021/10/26/VIDEkbND0S2s95UHgbBWAMnU211026.shtml

[中国新闻]国家卫健委通报25日新冠肺炎疫情 新增确诊病例43例 其中本土29例2021-10-26 12:45:47

[中国新闻]媒体焦点:多国深陷供应链困局2021-10-26 12:43:47

[中国新闻]英媒:供应链危机令美通胀压力“严峻”2021-10-26 12:41:46

[中国新闻]纽约市数千人游行 抗议疫苗强制接种令2021-10-26 12:39:47

[中国新闻]土耳其总统:对美国等10国的回应是为捍卫国家主权2021-10-26 12:37:47

[中国新闻]金正恩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2021-10-26 12:35:47

[中国新闻]媒体焦点:中俄首次海上联合巡航引发热议2021-10-26 12:35:47

[中国新闻]2021北京香山论坛专家视频会开幕2021-10-26 12:31:47

[中国新闻]中国外交部:美方不得纵容支持台湾当局扩大“台独”空间2021-10-26 12:29:47

[中国新闻]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2021-10-26 12:27:47

[中国新闻]共赴冰雪之约·俄罗斯2021-10-26 12:25:46

[中国新闻]国际首个4K超高清体育频道 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2021-10-26 12:21:47

[中国新闻]北京冬奥会临近 冬奥特许商品迎来热卖2021-10-26 12:21:46

[中国新闻]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强调 全…2021-10-26 12:17:47

[中国新闻]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开播 香港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致以热烈祝贺2021-10-26 11:59:47

[中国新闻]澳大利亚男子半夜驾车遭“鳄霸”挡路2021-10-26 07:45:49

[中国新闻]全球首例九胞胎“全家福”走红网络2021-10-26 07:43:49

[中国新闻]湖北咸宁:桂花大面积盛开 迎最佳观赏期2021-10-26 07:41:48

[中国新闻]青海:狼群围猎藏野驴 黄河源头上演“生死对决”2021-10-26 07:41:48

[中国新闻]电影《跨过鸭绿江》近期上映2021-10-26 07:39:49

[中国新闻]上海:投资586万竟然归零 警方破获一起电信诈骗案件2021-10-26 07:39:47

[中国新闻]北京:11月1日起超标电动自行车上路将罚款2021-10-26 07:39:47

[中国新闻]中国市场对外资持续保持较强吸引力2021-10-26 07:37:49

[中国新闻]新疆霍尔果斯:跨境电商突破10亿元人民币2021-10-26 07:37:48

[中国新闻]国家对能源保供企业优先金融支持2021-10-26 07:37:48

[中国新闻]国际首个4K超高清体育频道 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2021-10-26 07:29:48

[中国新闻]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开播2021-10-26 07:29:48

[中国新闻]2022年部分节假日放假调休安排公布2021-10-26 07:27:49

[中国新闻]内蒙古额济纳旗第四轮全员检测结果陆续公布2021-10-26 07:25:48

[中国新闻]北京:24日16时至25日15时 新增2例确诊病例 1例无症状感染者2021-10-26 07:25:47

[中国新闻]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多州新增确诊数不断上升2021-10-26 07:21:48

[中国新闻]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地取消餐馆防疫限制2021-10-26 07:21:47

[中国新闻]土耳其“逐客令”靴子未落地 涉事国表关切2021-10-26 07:19:48

[中国新闻]美国等宣布遵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41条规定2021-10-26 07:19:48

[中国新闻]埃及4年来首次取消延长全国紧急状态2021-10-26 07:19:47

[中国新闻]俄外交部:北约依然以遏制俄罗斯为目标2021-10-26 07:17:47

[中国新闻]中国驻苏丹使馆再次发布安全提醒2021-10-26 07:15:48

[中国新闻]苏丹过渡政府总理被扣 进入国家紧急状态2021-10-26 07:15:47

[中国新闻]土耳其:滑翔伞运动员半空相撞坠海2021-10-26 05:35:48

[中国新闻]无党籍民代林昶佐面临罢免 呼吁朱立伦适可而止2021-10-26 05:33:49

[中国新闻]台湾社会各界纪念光复76周年2021-10-26 05:33:49

[中国新闻]《直播电商选品评价技术规范》首次发布2021-10-26 05:33:49

[中国新闻]台湾民间团体启动“秋斗”游行2021-10-26 05:31:48

[中国新闻]突破自我 残特奥会多项纪录被刷新2021-10-26 05:29:48

[中国新闻]中央气象台:青藏高原东部有雨雪 华北黄淮雾霾来袭2021-10-26 05:29:48

[中国新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发布2021-10-26 05:27:48

[中国新闻]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举办首场国际比赛2021-10-26 05:27:48

[中国新闻]新闻链接:动荡多年的苏丹2021-10-26 05:25:48

[中国新闻]过渡政府总理被扣 苏丹进入国家紧急状态2021-10-26 05:25:48

[中国新闻]美国:戴口罩之争 佛州卫生高官与议员起争执2021-10-26 05:23:50

冰雪运动“热”起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冰雪运动“热”起来

    图为今年4月,郝子梁在“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球比赛赛场。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徐婧 陈杭)身穿专业护具,紧握心爱的球杆,每逢训练日,24岁的郝子梁总会在北京的冰场内,与好友们进行激烈对抗的冰球比赛。

图为今年4月,郝子梁在“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球比赛场馆通道。 受访者供图

图为今年4月,郝子梁在“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球比赛场馆通道。 受访者供图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享受上冰雪的乐趣。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年网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青年参与冰雪运动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北京冬奥会促进了青年对冰雪运动的了解和认识。

图为今年4月,郝子梁和队友在“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球比赛中。  受访者供图

图为今年4月,郝子梁和队友在“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球比赛中。  受访者供图

  《报告》就“北京冬奥会对您产生的最大影响”等问题对3890名受访者展开调查。其中,近半数青年“逐步加深了对冰雪运动的了解”,超三分之一青年“产生了参与冰雪运动的想法”。《报告》还显示,超六成青年“看好未来冰雪运动在我国青年人群中的发展”。

  在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冰球队之前,郝子梁是一名足球守门员。打冰球使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他体会到全新的快乐,也让他在冰场上交到了更多朋友,“我在北京市内的不少冰场打过冰球。等大批冰场在冬天开放,我也会和朋友相约去滑冰。”

  今年23岁的李思娴,是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的花样滑冰教练。她在四岁时就与滑冰结缘,去年大学毕业后正式上岗,把这项运动的魅力展示、传递给更多人。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每周“上冰”六天,冰场已成为李思娴生活的一部分。她说,自己喜欢风吹过脸颊时“飞”一样的感觉,更热衷探索花样滑冰这项“没有尽头”的运动。

  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此后,中国相继出台《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推动民众参与冰雪运动。

  《报告》显示,从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频率来看,每年参与1至5次冰上运动或雪上运动的青年比例较高,室内外的冰场和滑雪场是人气最旺的打卡地。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室内冰场在京城各大商圈“扎根”,市民四季皆可“上冰”。北京,这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冰雪氛围日渐浓厚。

  现在,郝子梁平均每周打一到两次冰球,包括到学校附近冰场训练、代表学校外出参赛,他所在的球队也会不时和其他高校的球队开展友谊赛。

  日常授课之余,李思娴时常参加各类冰上演出,“任何需要花样滑冰表演的场合我都会积极参与,因为每一次新的表演都可能使更多人对冰雪运动产生兴趣。”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李思娴在北京国贸商城滑冰场进行花样滑冰表演。 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显示,冬奥会的筹办对中国冰雪运动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逐渐走向现实。

  这个冬天,李思娴将一边关注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一边在自己最熟悉的冰场上,带领学员们感受花样滑冰的魅力。

  “站在冰上18年,我终于把这项运动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她说,希望冰雪运动在未来能继续普及,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完)

冰雪之约 中国之邀|习近平这样“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广总台报道:10月2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守正创新,精彩呈现中国和世界各国冰雪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历程,深入阐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面展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奥林匹克新篇章。”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从申办阶段到筹办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引领。一次次实地考察、一句句深情寄语,“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今天,央视网《联播+》与您一起学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联播+|联合国舞台上 习近平这一宣示掷地有声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网报道: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将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五十年前的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意味着联合国真正成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今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讲话,这一宣示掷地有声,为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定下了主基调。

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之际,央视网《联播+》特撷取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与您一起感悟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联合国事业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

「勠力同心 蓄势远航」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查正富)10月24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受疫情影响,大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我国能源电力行业、ICT行业的多位领导、专家等120余人参加了大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人事部主任王振涛主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研究员分别致辞,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也对专委会的后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专业委员会揭牌。会上,能源智慧化专委会主发起人、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产品专家李炳森介绍了专委会的筹备情况,王振涛主任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智慧化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经过民主投票表决,选举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丁治明研究员为主任委员,华清未来能源研究院总经理杨会轩、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房方教授、国科恒通总经理柳涛、御航智能总经理高小伟和乐盛科技董事长程建洲为副主任委员、李炳森为秘书长的共85人的专业委员会。聘请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立新正高工、中国广电股份副总经理孙德栋教授级高工、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赵鹏教授为顾问。学会秘书长韩毅为专委会顾问、负责人颁发了聘书。当选的主任委员丁治明在发言中表对专委员会的未来发展、活动开展等提出了初步规划和设想,他期望大家今后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为能源智慧化深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专委会正式成立后,大佬云集的能源智慧化高峰论坛随即精彩开启。论坛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会轩主持。与会专家代表相继发表精彩演讲,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观点,统筹布局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能源智慧化发展引领方向。

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王立新作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共建智慧能源》的报告。王立新表示,国网技术学院一直围绕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大学目标,在能源电力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培训资源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国际化培训交流,未来将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和智慧能源发展需求,构建“五全互联”智慧培训生态圈,助力智慧能源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时空数据管理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治明研究员作了题为《时空大数据与能源智慧化》的报告,讲述了时空感知大数据的多项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分析应用及能源智慧化应用,提出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期待跨界融合、携手共进,引领领域发展、服务于科研自立自强的新征程。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房方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化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房方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海上风电面临多项技术需求急需解决,进而分享了海上风资源评估与预测、风电机组数字孪生系统、漂浮式风电机组动态建模与优化控制、风电场能量管理等多项研究成果。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博士生导师张东霞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数字孪生基本概念,分析了数字孪生在变电、配电、调控、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复杂系统、数据和方法挑战,表示要先摘下低垂的成熟技术果实在电网尽快应用。

腾讯云智慧能源行业总经理程华军作了题为《乘双碳之风,助能源远航——腾讯能源行业解决方案介绍》的报告,指出“双碳”战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架构、连接、数据、智能、生态等维度探讨了企业可以向互联网借鉴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最后介绍了腾讯能源、资源与流程行业解决方案及具体实践案例。

论坛站在行业技术发展前沿,秉持创新精神、科学态度,融汇各方智慧,积极推进能源智慧化新技术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中国能源智慧化技术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引领方向。

据悉,未来专委会将会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加强与现有平台的对接以及与兄弟专委会的合作,扩大自身影响力,成为能源智慧化重要的专业平台,引领能源智慧化领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等多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等多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播音陈雪霏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琦)湿地保护法草案二审稿、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二审稿、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畜牧法修订草案、体育法修订草案、反垄断法修正草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23日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截至今年11月21日。

10月19日至23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了这些法律草案。

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编辑 陈雪霏 查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