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国新闻

今日头条:经商处韩晓东参赞率领中资机构代表参观“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2月17日下午,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经商处韩晓东参赞,科技处戴钢参赞和中资机构的代表包括瑞典中国商会会长、中国银行斯德哥尔摩分行行长郝连才,国航斯德哥尔摩营业部总经理朱津川,五矿代表等一行10多人来到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参观“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本次图片展由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相机与图片杂志社联合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介绍说,本次图片展是两次中国之行的有机合作。她本人于2018年8月24-31日应国务院新闻办和新疆新闻办的邀请与13个国家的14位国际记者和21位国内主流媒体记者一起到新疆采访,主要访问了乌鲁木齐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大巴扎、昌吉和阿勒泰布尔津县的五彩滩、戈宝麻基地和喀纳斯湖风景区。她从1000多幅照片中选出30张与大家分享,充分反映了新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谐稳定,安全团结的局面以及新疆北部地区丰富而美丽的旅游资源。

主办方的另一方瑞典相机与图片杂志社于11月组织了15名摄影爱好者到北京的金山岭长城、颐和园、张家界和桂林的漓江进行了为期10天的风景拍摄旅游,带回了中国美丽的高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在这里展出的为11名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34张图片。

其中北京的金山岭长城是最新开发的长城风景区,别有一番风味。他们起大早到那里拍摄。让人领略长城的晨曦之美、日出之美。

在张家界,人们可以看到云雾缭绕,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山。据说电影《阿凡达》的部分景观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很多瑞典人对人们如何能登上这样高的山感到很纳闷,原来除了盘山公路,人们还安装了电梯,所以,可以顺利抵达山顶。从这一点上也反映了中国的巨大进步。

漓江的渔夫靠旅游业能挣更多的钱。

这些图片也反映了瑞典人对中国的感情。其中的这幅漓江图片是查理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漓江的这张图片的拍摄地,并最终实现了到那里拍摄的愿望。

查理拍摄的天门走钢丝表演。这是以前踩点时拍摄的。

瓦姆兰的基蒂.拉尔松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长廊展现中国漓江的文化特色。

陈雪霏说,在新疆的布尔津县五彩滩,风景多样,既有戈壁,也有雅丹地貌,还有向北冰洋流的水系和胡杨树。戈宝麻使戈壁变成绿洲,喀纳斯湖的绿水和月亮湾、卧龙湾的美丽真的让人留恋忘返。

韩晓东参赞高度评价本次图片展。他说,看了图片展以后,感觉中国的地大物博实实在在,很多人都没有去过新疆,看了图片展以后,都萌生了要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通过此次图片展,也了解了很多国内的情况,这对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十分有益的,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桂从友大使访问瑞典西哥特兰省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2月12日至13日,桂从友大使应邀访问瑞典西哥特兰省,分别会见代省督舒尔茨、哥德堡市议会代议长塞奇拉什、西瑞典商会总裁特鲁维耶,参观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斯凯孚轴承公司,在驻哥德堡总领馆同当地华侨华人代表交流,并接受了《哥德堡邮报》记者专访。

  桂大使在会见中向当地政要和企业家表示,260多年前,“哥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带回大量的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为了发挥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愿同沿线等相关国家共同传承丝路精神,扩大互联互通、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瑞双方发展理念高度一致,都是经济全球化、开放发展和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瑞典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创新、绿色科技、环境保护、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方面世界领先,双方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涌现出了吉利沃尔沃、国能电动车、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的一系列成功合作范例,中瑞双方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正当其时,前景广阔。

  当地政要和企业家都表示,西哥特兰省、哥德堡市是瑞典的制造业中心,也是瑞典开展国际贸易合作的窗口,同中方合作富有成果。近年来中资企业在瑞典西部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欢迎中方扩大投资,愿同中方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地方交流与合作。

驻哥德堡总领事顾晖出席上述活动。

今日头条:《北欧绿色邮报-新疆特刊》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发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12月18日《北欧绿色邮报–新疆特刊》宣布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发行。

新疆特刊是杂志性报刊,页面大小介于主流报纸和杂志中间,总共48页,内容丰富,具有可读性。

北欧绿色邮报主编陈雪霏说,本期新疆特刊是北欧绿色邮报网在去年尝试24版电子版报纸之后的又一大胆尝试。其内容主要是今年8月她到新疆实地采访的报道,分英文,瑞典文和中文三种语言。总共是10多篇报道,例如,中欧班列连接你我他,新疆软件园,新疆博物馆,乌鲁木齐大巴扎,保护传承十二木卡姆,七道湾民族团结大院,新疆大剧院,走进昌吉,走进阿勒泰,喀纳斯大剧院,喀纳斯风景区,五彩滩,禾木乡风情等真实反应新疆文化风俗和风光地貌的报道。

本次发行一共是一万份。主要派送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市图书馆,医务所,超市,饭店,沙龙等一百多个派送点。

陈雪霏说,本次特刊的特点是三种文字,图文并茂,发行量够大,覆盖面广,可以让各种人士轻松阅读。尤其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或者是在学习中文的人可以进行中英文或者是中瑞文的大致对照,起到学习知识,了解情况的目的。

同时,值此之际,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陈雪霏感慨地说,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东后西的路线图,即从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出现很多万元户,然后,十年后,才进一步进行城市的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14个城市进行对外开放,然后才逐步向西推进。

到2000年,中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国策,改革开放进程逐步西移。然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开发房地产,中国经济呈现井喷式大发展。因为有人还提出过跨越式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真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当东部经济发展好了,产生了溢出效应,加上中央的政策调整和倾斜,近十年来,新疆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这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央去年给新疆的财政是两千亿元,同时,还有19个省市的对口支援,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新疆确立了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真正实现东部促进西部,即很多游客都是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到新疆旅游,实实在在地提高新疆农牧民的就业,并促进其生活改善。

新疆可以说正在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中受益。当然,从这个路径中,人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政策倾斜的结果。现在,正是新疆大发展之时,因为新疆也占据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地理位置,有着这两项优势,新疆的发展令人瞩目。

据悉,今年冬季,将是新疆北疆阿勒泰地区全面开放冬季滑雪等旅游项目的第一年。阿勒泰地区冰雪资源极其丰富是最佳的滑雪胜地之一。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说,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中国融入了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常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欢迎两国社会各界多走动,多交流,特别是希望更多瑞典朋友去中国,亲眼观察当代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因此,北欧绿色邮报-新疆特刊即是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也是给瑞典人民乃至北欧人民的圣诞和新年大礼。

 

“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亮相斯德哥尔摩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5日电(记者和苗)“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图片展15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多幅摄影作品集中展现了瑞典摄影家和媒体人镜头下的中国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瑞典著名景观摄影师格伦德斯滕等嘉宾,以及瑞典各界人士、华侨华人等百余人出席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既有新疆阿勒泰独特的雅丹地貌和张家界的“奇峰三千”,也有连接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和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还有幸福和谐的新疆各族人民,以及桂林漓江上孤舟蓑笠的渔翁。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风貌,让参观者久久驻足欣赏。

桂从友在致辞中说,此次图片展是中瑞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积极成果,它“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貌,大饱眼福”。

此次展览由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照相机与图片》杂志联合举办。不久前,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应邀到中国新疆同其他外国记者一起采访。《照相机与图片》杂志的10多名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则走访了北京、张家界、桂林等地。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山水景观与人文风貌。

展览开幕式上,陈雪霏说,她从上千张图片中精选出30张展出,格伦德斯滕称赞他的中国之行非常有意义。

《照相机与图片》杂志记者维塞尔是此次图片展的摄影师之一。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去中国,也是第一次用镜头来记录中国,张家界的壮美景色是他此行最喜欢的部分。他说:“通过两周的采风,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现代化发展,希望还能有机会去中国其他地方看看。”

据悉,图片展将持续至22日。

来源:新华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就新疆反恐维稳情况及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答记者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新疆反恐维稳情况及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采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内容如下:

  问:新疆一些地方受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暴力恐怖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情况。

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数千起爆炸、暗杀、投毒、纵火、袭击、骚乱、暴乱等系列暴力恐怖事件,累计造成大量无辜群众罹难,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这些暴恐分子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不仅严重破坏了新疆安定祥和的秩序、团结进步的氛围,更是肆意践踏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和发展权等基本人权,新疆各族群众对此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位维吾尔族殉职警察子女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动情地说:“我的父亲牺牲在反恐斗争一线,虽然父亲正义高大的形象始终温暖鼓舞着我的成长,但我更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坚定不移地将暴力恐怖犯罪斩草除根,使更多的父亲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面对复杂严峻的反恐斗争形势和各族群众急切要求打击暴恐犯罪的强烈呼声,中国政府果断采取坚决措施,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全面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坚定不移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反恐维稳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当前,新疆呈现出大局稳定、形势可控、趋势向好的态势,已连续21个月未发生暴力恐怖案件,包括危安案件、公共安全事件在内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宗教极端主义渗透得到有效遏制,各族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如今,新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反恐维稳的红利初步得到释放。2017年全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5%;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全疆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32.4%。今年1-9月,全疆接待境内外游客已超过1亿人次,达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40%。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许多到过新疆的人纷纷感慨道:现在新疆不仅很美丽,而且很安全、很稳定。无论天山南北,还是白天黑夜,人们不再担惊受怕,可以放心地外出、购物、聚餐、旅游。

问:据悉,新疆为做好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开展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请问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是人类文明的公敌,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敌人。打击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既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尝试结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打击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的具体路径,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国际社会也深刻认识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难以根除,极易死灰复燃。中国在借鉴吸收国际社会反恐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响应联合国大会关于《全球反恐战略》(60/288)的决议,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蔓延条件,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探索实践预防性反恐措施,深入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

新疆立足疆内实际,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预防”,将打击暴恐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既注重依法严厉打击少数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免遭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侵害,又重视开展源头治理,通过帮教工作,最大限度地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避免其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另一受害者和牺牲品。

当前,新疆反恐斗争和去极端化工作虽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其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依然突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警钟长鸣。特别是在南疆四地州,过去受恐怖主义危害较大,受宗教极端主义渗透干扰严重,部分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较弱,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职业技能不强,就业困难,导致该地区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薄弱,容易受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教唆和胁迫。南疆地区清除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遗毒影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新疆依法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环境和土壤,将暴恐活动消除在未发之前。

问:请您介绍一下新疆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有关程序?

答:近年来,为了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中国政府加快推进反恐法治化建设进程。全国人大于201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8年下发了《关于办理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恐怖活动犯罪规定、定罪标准、办案程序和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和明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共同构建形成了中国相对完备的反恐法律体系。新疆也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规定,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

工作中,新疆对被教唆、胁迫、引诱参与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或者参与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情节轻微的人员,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宽严相济的政策,着重感化挽救。多数受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影响,涉嫌犯罪但情节较轻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人员,在依法宽大处理的同时,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向其提供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以此增强他们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筑牢抵御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渗透的防线。具体流程包括:在明确约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结业标准、考核方式的前提下,由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签订《培养协议》,通过“集中培训、寄宿学习、实践培养”等多种形式开展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并在学员考核达标后颁发结业证书。

问: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您介绍一下。

答:目前,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为载体,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和开展去极端化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模式。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设有教学、管理、医疗、后勤、保卫等部门,并按照学员人数配齐授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医疗卫生队伍、餐饮物业保障队伍、门卫保安队伍。

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实行由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学习法律知识,再到学习职业技能的正向进阶。一是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提高学员个人交流交往等能力,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等认识的基础。通过统一制定教学方案、统一编印教学材料,统一建设讲课系统,实现授课学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坚持根据学员知识文化水平分类施教、因人施教,尽快提高学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将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培养学员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关键环节。聘请法律专家系统讲授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讲授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恐法、婚姻法、教育法和新疆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三是将学习技能作为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和就业条件,设置服装鞋帽加工、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组装、排版印刷、美容美发、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课程,对其中有愿望有条件的学员进行多技能培训,确保学员结业后能够熟练掌握1-2门职业技能。同时,积极联系成衣制造、手机组装、民族特色餐饮等相关企业,将课程学习与实训操作紧密衔接,并按照实训保底工资+操作计件工资的模式向学员发放劳动报酬,形成“既学习又实践还增收”的良好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严格落实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注重在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学员的正常风俗习惯,并在坚持免费办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和满足学员在学习、生活、娱乐方面的诸多需求。学员食堂提供营养丰富的免费饮食,学员宿舍统一配齐广播、电视、空调,设有盥洗室、淋浴间。建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室内外体育活动场所,阅览室、计算机室、放映室等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小礼堂、露天舞台等文艺表演场所,并经常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舞比赛和体育比赛等课外活动。许多学员表示:此前受极端思想控制,从未参加过文艺、体育活动,没想到生活原本如此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此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还十分关注学员心理健康,重视解决学员实际困难。不仅主动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还会同有关方面及时收集、动态解决学员及家属的困难诉求。以上这些,无不体现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

问:请您介绍一下,到目前为止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效果?

答: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绝大多数学员都能深刻反省曾犯过错,能够认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明辨是非、抵御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明显提高,致富脱贫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向往和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蔚然成风,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学员说:“以前完全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不懂法,犯了错也不知道,但政府并没有放弃我,积极挽救帮助我,让我免费吃住、免费学习,我现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一定珍惜这个机会,以后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总体看,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是学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高。许多学员以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不懂、说不出、看不明,现在初步实现能听懂、能交流,获得现代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很多学员表示,以前受宗教极端主义影响,没能正确理解双语教育的真正意义,一味狭隘认为坚守本民族语言才是对民族文化的未来负责,拒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在才认识到不仅要学好本国通用语言,还要学习外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

二是学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学员以前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裹挟,按照极端分子歪曲炮制的“教法、家法”行事。现在学员已经认识到自己首先是国家公民,行为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约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遇到问题应如何向法律求助。有女学员说:“我是一位离婚妇女,在父母的帮助下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生活贫困,现在才知道前夫应该对子女尽到抚养义务”。在法律的保护下,她向前夫讨回了多年的抚养费。

三是学员职业技能得到提高。许多学员以前不掌握职业技能,虽有就业意愿,但难以实现。现在学员通过学习职业技能知识,参加实训操作,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依靠就业实现增收、脱贫、致富逐步成为现实。有位正在参加实训的学员说:“现在仅通过实训操作,就已经获得每月1500元的劳动报酬,收入大幅提高,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腰杆也越来越直,长辈开始赞赏,妻子更加体贴,子女以自己为骄傲,体会到了久违的尊重和自信”。

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影响下,新疆社会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正气上升,邪气下降,追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文明生活风尚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宗教极端思想传播受到自觉抵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反恐维稳和去极端化工作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各族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问: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清晰、全面的了解。请您介绍一下今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有什么打算?

答:实践证明,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符合目前新疆反恐维稳和去极端化工作实际,是新疆探索消除滋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环境和土壤,预防暴力恐怖犯罪的有效举措,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疆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际社会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作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目前,根据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反馈,已有部分学员接近或达到《培养协议》中约定的结业标准,正在有序接受结业考核,并有望于年底前顺利完成学业,我们正抓紧做好这批学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同时,新疆还将根据学员掌握的就业技能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通过落户企业带动就业,通过增加就业促进脱贫,力争实现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间的无缝衔接,使结业学员就业有岗、致富有门。

下一步,新疆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着力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旅游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并以南疆四地州为主战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来源:新华社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说中瑞“一带一路”合作今年取得突破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说,中瑞一带一路合作今年取得突破,航空,铁路,冰路都有进展。

  首先我要感谢斯德哥尔摩商会倡议举办本次与瑞典中国商会的联谊会,搭建与瑞典中国商会之间的合作平台。我非常高兴看到两个商会强强联合,共同推动中瑞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借此机会,我要祝贺哈茨杰吉欧博士当选斯德哥尔摩商会CEO,希望在哈茨杰吉欧博士的带领下,斯德哥尔摩商会会员企业对华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下面我愿与各位朋友分享中瑞经贸合作最新成果。近年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瑞典进口优质产品数量大幅增加。2017年中瑞双边贸易额增幅超过17%,达150亿美元,而且瑞方对中方贸易25年来首次由逆差转为顺差。今年中瑞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10月双边贸易额为14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全年有望再创新高。其中中方自瑞方进口75.7亿美元,增幅高达17.8%,瑞方继续保持顺差地位。中方对瑞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至今年10月,中方对瑞方累计投资38.5亿美元,中资企业对瑞典投资领域日益拓展。

  中瑞“一带一路”合作今年取得突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6月开通了上海到斯德哥尔摩的直航航班。达拉纳省9月开通了至中国江西赣州的首趟中欧班列。同月,中国中远集团的破冰货轮从江苏连云港一路北上,通过北极到达北欧。如今,中瑞空中、海上、陆上、冰上“丝绸之路”都已开通,前景更加广阔。

  瑞典奉行开放发展政策,而且是创新大国和科技强国,在技术、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拥有巨大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瑞经济互补性更强,可以挖掘的潜力更大。特别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资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对华投资、贸易环境更加宽松便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知识产权得到更好地保护。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位列46位,较上一年上升32位。得益于中国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今年1-9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6万家,同比增长95.1%。瑞典基础设施大臣耶纳路特率200余人的政府和企业代表团出席11月上旬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瑞方企业签约金额超过5亿美元。欢迎斯德哥尔摩商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加明年的第二届进博会,抓住机会,扩大与中国的贸易、投资、创新等领域合作。

中资企业在瑞典开展业务已有3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瑞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也为瑞典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瑞典中国商会于2016年12月应运而生,成为两国企业间交流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发展,会员数量已从最初的22家增加到如今的40家,有力地促进了中瑞企业的务实合作,在瑞典商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国商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同瑞典各商会的交流合作,先后同东哥特兰省、中部商会、西瑞典商会、北博滕商会等建立了密切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与认识。希望斯德哥尔摩商会今天举办的与瑞典中国商会的联谊会能够促进双方企业深入交流与探讨,助力双方开拓对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为更好地促进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作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网站

桂从友大使出席中瑞企业交流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11月30日出席中瑞企业交流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并发表讲话。

他说,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中瑞企业交流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驻瑞典使馆对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座各位朋友都是中瑞务实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关心关注中瑞经贸合作发展成果和未来趋势。在此,我做些简要介绍。

中瑞友好合作源远流长,瑞典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是最早与中国签署经贸、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的西方国家之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68年来,中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50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50亿美元。去年,瑞方对中方贸易首次由逆差转为顺差,这充分说明中国市场对瑞典优质产品的欢迎度持续上升。我们欢迎瑞方继续扩大对华出口。近年来,中瑞双向投资也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8月,瑞典企业对华投资累计已达5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瑞典投资起步晚,但增长快,累计达38.5亿美元。

桂大使说,去年10月成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近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中国正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企业创新水平高,拥有全球领先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中瑞加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恰逢其时,前景广阔。希望双方企业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宗旨,共同加倍努力,促进双方合作从传统的贸易、投资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合作转型升级。

 

桂从友大使接受《瑞典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中瑞在绿色经济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天然合作伙伴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1月16日,桂从友大使在使馆接受《瑞典日报》记者托恩瓦尔专访,就中瑞经贸关系回答提问。全文如下。

  桂大使说,听说你不久前去中国进行了采访,你感觉中国怎么样?

记者说,我觉得中国很大,令人印象深刻。我主要关注经贸商业领域,中国有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

  问:首先,请大使先生对中瑞经贸关系作一个总体评价。

答:中瑞经贸关系历史久、基础好、成果大、前景广阔。中瑞经贸关系有300多年历史。特别是270多年前,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从中国运回大量丝绸、茶叶、瓷器,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同中国建交,揭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新篇章。瑞典也是最早同中方签署经贸、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的西方国家。这些都为中瑞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向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打开大门搞合作,中瑞经贸关系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50年中瑞建交时双边贸易额只有500万美元,到1994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0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瑞经贸合作迅速扩大,去年双边贸易额达15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创历史新高。瑞典25年来首次在对华贸易中实现顺差,达9亿美元。今年1至9月双边贸易额12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8%,同期瑞典对华贸易顺差9亿美元,与去年全年持平。预计今年中瑞双边贸易额和瑞典对华贸易顺差都将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瑞经贸合作的良好势头和广阔前景。

当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瑞典经济也稳定增长。我们两国都坚持开放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扩大从国外进口。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开放市场的又一重大举措。

问:我们知道最近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法规,进一步放宽外国对华投资的限制。但包括瑞典在内,国际上仍有不少投资者认为,外国企业对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条件不对等,比如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必须选择当地合作伙伴,某些行业外资仍有占股比例限制。您怎么看?

答: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积极与各国开展经贸投资合作,既带动了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同时也惠及其他国家。如果像你所说的,外国企业对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到外国投资还有些条件不对等,这也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我们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条件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都远高于我们水平的西方发达国家做机械硬性的对等比较,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尽管如此,中国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目标就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对中外投资者一视同仁。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在世界190个经济体中排名46位,较去年上升32位。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大幅降低上千种商品进口税率,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中国还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放宽外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占股比例。我们已经彻底放开汽车行业外资占股比例,允许外国企业独资在华设厂。美国著名汽车厂商特斯拉已经在上海独资设厂。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不能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条件做硬性比较,希望批评者能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幅提升。

问:我们注意到近10年来中国对瑞典投资大幅增加。中方不仅对瑞典大企业很感兴趣,比如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以及沃尔沃集团的部分股权,对瑞典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也很感兴趣。而且中国来瑞典投资并购的多数是民营企业。中国政府对中国民营企业赴海外投资怎么看?

答: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吸引外资。长期以来,瑞典的爱立信、ABB等老牌跨国企业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瑞典企业对华投资累计已达50亿美元。我们欢迎瑞典企业继续抓住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机遇,继续拓展对华投资。瑞典企业对华投资多多益善。也希望你把我这些意见转达给瑞典工商企业界。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一大批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以及个体企业迅速壮大。他们具备强大实力,也愿意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这既是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带给其他国家,也是对其他国家长期对华投资的回报。瑞典有发达的市场经济、高质量产品、先进技术,是中国企业的重要投资合作对象。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也是很自然的事。

问: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有通盘规划吗?他们选择重点投资领域时,背后有中国政府引导还是自主选择?

答:民营企业投资首先是企业行为,完全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一些民营企业限于自身条件,对外国国情不太了解,出现过一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受挫甚至失败的案例。中国政府在鼓励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也为它们提供服务指导,要求相关部门包括驻外使领馆向企业介绍相关国家国情,供企业参考。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为进行指导。简单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既要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也要符合目的地国的产业政策。

  问: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两个领域合作,一个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高新技术,另一个是“一带一路”倡议。大使先生对中瑞在这两个领域的合作怎么看?

  答:中瑞在这两个领域的合作面临新机遇,前景看好。中瑞两国都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致力于百分之百履行协定义务。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片面追求GDP增长,而是把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考量。绿色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瑞典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世界领先。在这一领域中瑞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把绿色、环保、清洁能源作为对瑞典合作的重点领域。许多访问瑞典的中国政府和企业代表团都会考察哈马碧生态城。今年以来多个中国城市与哈马碧生态城签署了合作协议。生态城管委会也积极帮助中国一些城市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专家。我记不清多少次访问生态城了。相信中瑞双方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在两国合作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关于中瑞“一带一路”合作,270多年前“哥德堡号”远航中国,就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瑞典政府和企业界对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兴趣浓厚,在双方共同推动下,已经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一带一路”合作首先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今年8月,中国东航开通了上海至斯德哥尔摩的直航,这是继中国国航30年前开通北京至斯德哥尔摩直航后中瑞间第二条空中直航。9月中旬,瑞典达拉纳省因申市至中国江西赣州市的中瑞首趟中欧班列开通,将达拉纳优质的云杉木材运至中国江西赣州市,再从中国和班列沿线国家运回瑞典进口商品。班列全程只需16天,时间短、运费低、效益高。哥德堡港务局负责人也向我们提出希望开通哥德堡至中国的海上直航,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此外,贸易投资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希望拓展金融、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丰富中瑞“一带一路”合作的内涵。

  问:现在瑞典也有人猜测中国是不是要来瑞典建高铁,包括瑞典境内以及连接挪威的线路。与此同时,瑞典社会对中国大规模投资也有担忧。您怎么看?

  答:你不久前刚刚去过中国,乘坐了高铁,相信你对中国高铁有亲身体验,我就不多说了。我们也知道近年来瑞典政府一直在讨论修建高铁计划,但还没有结论。我们对中瑞开展高铁合作持开放态度。只要瑞方有需要,我们愿在技术、资金、施工等方面提供必要协助,开展合作。

  至于瑞典一些人对中国投资有担忧,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好担忧的。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投资,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对瑞典累计投资已达36亿美元,创造了2万多个工作岗位。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后,迅速打开了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销售市场,并带动了沃尔沃汽车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销售。去年沃尔沃在华销售约12万辆汽车,全球约60万辆。这是10年前濒临破产的沃尔沃所不能想象的。瑞典哥德堡地区的就业主要依靠汽车产业。如果没有吉利盘活沃尔沃汽车,很难想象哥德堡地区就业状况会如何。吉利沃尔沃还投资数亿美元在哥德堡设立研发中心,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我们对这样的合作感到高兴,这样的合作有什么可担心的?中国对外投资与中国对外援助一样,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不干涉他国内政。中国政府一贯要求本国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对违规企业还要采取惩戒措施。如果你发现中国企业在瑞典投资不符合瑞典产业政策、违反瑞典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的情况,可以直接向我们反映,我们会敦促中国企业立即纠正。中国正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创造更好条件。我们也希望瑞典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

  问:瑞典社会外资的疑虑不仅针对中国,也针对其他国家。比如瑞典法玛西亚阿斯特拉两家制药公司分别被美国英国企业收购后,很多生产和研发部门都搬瑞典。您对此怎么看?

  答:投资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原则运作。瑞方如果有这方面担忧,可以同美、英投资商商谈,让他们顾及瑞方的合理关切。

  问:现在中国企业不仅投资包括瑞典在内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开始进军媒体和文化产业。比如腾讯公司是瑞典在线音乐公司Spotify的大股东,中国还进军好莱坞等传媒产业。中国企业为什么这么做?西方企业投资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有限制吗?

  答:中国媒体文化产业愿与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任何投资合作都是两厢情愿的。中国企业投资西方媒体文化产业要尊重当地政府和企业意见,西方企业投资中国媒体和文化产业也要尊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意见。

  问:关于中瑞经贸合作,大使先生还有要补充吗?

  答:刚刚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瑞典扩大对华出口带来了新机遇。瑞典在对华贸易中保有顺差并且继续扩大,但为了满足中国人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我们愿意进一步扩大自瑞典进口。瑞典基础设施大臣耶纳路特率领200余人的瑞典政商界代表团出席此次进博会,瑞典企业见证签约金额约5.1亿美元。瑞典的猪肉、奶酪、燕麦等生产商也都提出要对华出口,我们都予以积极推动。如果你和你的同事有瑞典企业希对华出口的信息,我们愿意提供协助和服务。推动中瑞经贸合作,既是我作为大使的职责,瑞典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你们的报道,向中国民众推介瑞典高质量产品,向瑞典民众推荐中国的高质量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瑞经贸等各领域友好合作持续深入发展。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网站

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圆满结束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2月9日,全球36个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兴奋地说,本次古琴培训班是全球中国文化中心中的第一个,而且参加的人数大大出乎意料,原计划30多人,结果,参加古琴培训班的学员达到上百人。可以说,本次古琴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成功。

浦参强调,学习古琴对改变人们的气质有很大好处,学习古琴,男人变得谦谦君子,女人变得窈窕淑女,而每一个人的形象就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

11月25日开幕时,向瑞典传播古琴的中瑞交流文化使者86岁的林西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耐心细致地讲解古琴的历史和她学习古琴的时代背景。她说,中国古琴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音乐,它也是诗歌,是散文,甚至是默念的经文。因为古琴也有静思冥想,全神贯注的作用。

首届古琴班执教老师是中国古琴传承人管平湖的弟子王迪的女儿,也是古琴的传承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邓红。邓红于2007年第一次到瑞典进行巡演,2009年第二次到瑞典巡演,这一次是她第三次来瑞典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十分优雅。她说,古琴在周朝以前是五根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增加了一根,因此,成了七弦琴。她从琴的历史,琴的构造,琴的指法等多方面给大家普及了古琴知识,她说这一次叫体验班,就是让大家体验一下古琴的妙用。

她说,她一开始感觉很茫然,因为人们的水平和时间,悟性等各不相同,这么多人怎么教比较“茫然”。但是,很快,她发现斯德哥尔摩的华人华侨还是有一些有水准和喜爱音乐的人,这样,就有了快班和慢班之分,最后,学的快的,学了两个曲子,学的慢的学了一个曲子,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教学计划。

邓红是古琴大师,但一言一行却都很谦虚,儒雅,真的给学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次学习培训期间,很多学员都表示这次的古琴班办的非常好,让人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闭幕式上,一些同学还进行了个人汇报表演,真让人感觉很激动,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会谈上一小曲儿。一位小朋友说,她只来学习三次,结果弹得很有味道。

从古琴的传播记者想到中瑞关系的水乳交融和世代传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1961年到中国去和王迪老师学习古琴的时候,她是中外第一位学生,从那时起,她也深深地爱上了古琴。她让瑞典国王给她开证明到中国去,然后,她每年都到中国去跟王迪老师探讨古琴的各种知识,最后,写成一部巨著《琴》,在瑞典获得文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她也安排邀请邓红来瑞典进行巡回演出,让瑞典人领略琴的美妙和哲学。

当初,林西莉和王迪老师开始学琴时,邓红还没有出生。而现在,邓红又开始耐心地教授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古琴传播古琴。她手把手地教大家,真的非常令人感动。她在开幕式时给大家弹了一首《平沙落雁》,今天闭幕式给大家弹了一首《阳关三叠》,让大家即饱耳福,又饱眼福,真是美不胜收。

浦正东参赞说,看到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明年还将继续举办古琴培训班。学员们也积极要求,希望能够继续。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同时正在展出中瑞画家的佳作。

更多图片:

相关连接:

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班在斯德哥尔摩开班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出席开幕式,邓红执教

今日头条:第六届中国信息化管理峰会在京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编辑报道(记者陈雪霏)–由彦哲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信息化管理峰会于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智科技 慧生活,协办单位为天使实战学院。本届峰会由彦哲研究院理事、文思海辉副总裁马映冰先生和彦哲研究院顾问、速邦科技联合创始人梁玲鸽女士共同主持,彦哲研究院创始人兼秘书长、组委会主任李炳森先生在开幕中致辞。 

来自中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国际知名媒体、演艺团体的近百位专家、顾问、教授、学者、艺术家参加了峰会,30余家海内外知名媒体代表见证了这一活动。河北移动邯郸分公司通过中国移动·和直播平台面向国内外进行了直播,3000余人进行了收看。

彦哲研究院创始人兼秘书长、组委会主任李炳森先生致开幕辞。

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应用场景方面,清华大学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得意音通创始人郑方教授发表重要演讲《君子动口不动手——语音交互技术的安全与智能》。

智慧城市方面,山东省中科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大数据与计算智能产业联盟执行副秘书长、中国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学德老师为大家讲解分析了《从智慧城市试点到新型智慧城市再到特色小镇》。

智能安全方面,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国际信息安全认证组织北京分会会员主席,中国保密协会隐私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多贺博士为大家分享了《网络空间对抗格局困境与人工智能安全》 

智慧教育方面,中国双软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易极科技集团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温怀玉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的研究报告。

智能物流方面,沈阳乾有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奇步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东兵让大家了解了《智能物流在离散制造业的应用》。

智慧医疗方面,上海生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孔祥勇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医疗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

投融资方面,天使投资布道者、京北投资合伙人、京北天使VC母基金创始合伙人、河北金融学院客座教授、自称“中国最懒天使投资人”的全忠伟先生,为大家破解初创企业投融资难题。

高峰论坛结束后,大家又参加了信息化管理专家IT资源对接晚宴和卡拉OK活动。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中国信息化管理峰会是由彦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信息化管理专家年度交流盛会,旨在搭建一个代表国内信息化管理领域较高水平的专家结识、学习提升与交流合作平台。峰会每年举办一次。彦哲研究院组建于2006年,其前身为管理与信息化联盟,由多位资深的信息化管理专家自愿发起,是信息化管理先进理论与最佳实践有机结合的推进者,是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服务组织。其宗旨是加强信息化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研究院总部设在北京,现有专家顾问1000余名,分布在全球10多个国家以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多个行业。

今日头条:瑞典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欢迎丽水市政协代表团访问瑞典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12月1日在Brommavik Hotel与到瑞典访问的丽水市政协代表团举行座谈会。

瑞典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首先致欢迎词。他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瑞典青田人比较多,而青田市正好隶属于丽水市,因此,他对丽水市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

丽水市政协朱山华副主席说,代表团来瑞典访问的目的是了解瑞典的科技发展,希望华人华侨能够继续回国创业投资。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领事部主任张磊致辞说,瑞典在科技创新,清洁能源等各个领域都非常好,有很多东西值得中国借鉴。同时,使馆领事部也愿意协助华人华侨与国内代表团接洽合作。

欢迎座谈会由华助中心常务副主任、北欧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季展有主持。

瑞京华人协会会长Brommavik宾馆董事长柳少惠也对丽水代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

出席欢迎座谈会的还有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俞力,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第一副会长王永安,瑞典华人工商联副会长夏海龙和欧洲浙江华人联谊会会长詹永平。

代表团一行还有丽水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刘崇民,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建荣,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林远,龙泉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叶亚东。双方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朱副主席欢迎大家去丽水。

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在开班仪式上说,这是全球中国文化中心中第一次开办古琴培训班。主要目的是要传播中国古琴文化,让海外华人华侨,所有的古琴爱好者来学习体验古琴的魅力。为此也特意请来了瑞典著名汉学家古琴演奏家,作家林西莉女士和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邓红来出席开班仪式。

林西莉带着脚疾坚持出席开班仪式令人赞叹。她介绍说,古琴是中国3000多年前的文人墨客交友时演奏的一种乐器。她不是那种宏大的交响乐类型的,而是静思表达心声的一种乐器。

林西莉说,她是1961年到中国北京大学去学习汉语和艺术史的。但是,后来,她获得机会到古琴研究院学习。在那里,有好几个老师只教她中外一个学生。而最直接教她的老师是王迪,就是邓红的母亲。

林西莉学习两年后回国,但是对中国古琴念念不忘,所以就写了一本《琴》的书。在写作过程中,她几乎年年到中国去,向王迪老师讨教,先后也花了她10多年的时间。她的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王迪老师不幸去世。

林西莉铭记恩师的教诲,决心传播古琴文化。她的书出版后,荣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实际上,这是林西莉第二次获得奥古斯特奖。第一次是因为她的《汉字王国》而获奖。

就这样,林西莉把古琴演奏家邓红和箫演奏家陈莎莎请到瑞典进行了多场演出,每次都是二百多人爆满。因为古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器,一般200人足以。在这种环境中细细品味古琴的韵律是一种无尽的享受。规模再小一些,也是可以的。

古琴最大的魅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曲,例如《平沙落雁》和《流水》。林西莉说,古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也是诗,也是散文。

邓红就在现场为大家演奏了《平沙落雁》。她把每一个音符都演奏的如此饱满,如此玄妙,让人感受与其他任何乐器都不一样的感觉。透过这不紧不慢,十分端庄的一举一动表达出来的优美的音质,让人有一种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和修复的感觉。邓红的演奏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邓红说,此次开班也是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的浦参,林西莉教授和她本人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才促成的。例如,八个学习琴的挑选,调试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工作要做。她对林西莉教授的精神也是大加赞扬。“林教授在传播中国古琴文化方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随后,邓红开始给大家讲课,她首先讲述了古琴泰斗管平湖。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代表中国文化被做成金唱片送上了宇宙。因此,也给大家看了她11年前第一次来瑞典进行巡演时在瑞典电视台演奏的《流水》片段。

她讲述了古琴的起源,历史,结构等很多古琴知识。例如,怎样放置古琴,怎样坐着等等,很多基本常识,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说话间两个小时过去了,第一课结束了,大家还是久久不肯离去。大家都感觉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能够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纷纷为文化中心的活动点赞。古琴培训班每天分三班上课,将进行到12月9日。

幸运的是,邓红和陈莎莎巡演时的演奏,在林西莉教授监制下制成的绝版音乐CD还有一些,想购买该唱片的可以跟文化中心的老师联系。

The Sound of the Soul – Music for Qin and Xiao

Deng Hong & Chen Shasha

The Sound of the Soul contains a number of pieces that belong to the very heart of qin music and that have never before appeared on a recording. The anthology has been produced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sinologist and author Cecilia Lindqvist.

相关链接: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221613.htm

Guqin and Xiao Performances Warmly Welcomed in Sweden
Adjust font size:  ZoomIn ZoomOut

Chinese artists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have given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Guqin or Qin,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in Stockholm Musical Museum and other places in Sweden. They are warmly welcomed by the Swedish audience.

Guqin or Qin is also called Yaoqin or Yuqin with seven strings. It has become popular since the Confucius period in the Sp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or about 3, 000 years ago.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instruments and also well kept on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us also listed as the World Heritage by UNESCO.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Sweden and the publisher Bonniers Company and the Music Museum in Stockholm, Professor Cecilia Lindqvist who studied Qin in China in the 1960s has invited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to have a week long tour concert during August 15-22 around Sweden including Eskilstuna, Gothenburg, Uppsala and other places in Stockholm. Due to the extra number of audience, Musical Museum has to arrange another concert on Wednesday.

Professor Lindqvist has written a book titled Qin in Swedish introducing the old and yet popular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o the Swedish people. She says it’s a good opportunity to invite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to perform in Sweden. She has always been overwhelmed by the beauty of Qin music.

“The sincerity, the deep sincere feelings that promote, the deep feeling from nature and how to b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and friendship, all these things, the sincerity and the deep philosoph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Qin music.”

She has explained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about all the music played by Deng Hong with Qin instrument and Chen Shasha with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The programs include Gaoshanliushui or Flowing water around high mountains, Meihuasannong or Plum blossom , Pingshaluoyan or Wild goose on the sand and Jiukuang or a drunk man.

She also told the audience about the moving story between Yu Boya and Zhong Ziqi in the Spring and War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Yu Boya was a musician and he happened to meet Zhong Ziqi.

Whatever Yu Boya played, Zhong Ziqi could understand very well and so they became real friends even like brothers. They decided to meet again the next year. But unfortunately Zhong Ziqi died before they could meet. Yu Boya played at Zhong’s graveyard for the last time and crashed his Qin. He decided never to play the Qin any more to show his deep friendship with Zhong Ziqi and how difficult to meet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Deng Hong to come to Sweden to play Qin and she felt very glad that she could show the Swedish audience about the beautiful Chinese instrument and music. She is from China National Orchestra.

“I heard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Guqin is played in Sweden. So I feel honored to be the first artist to play Qin here. Since Qin was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in 2003, there is a revival of the craze about Qin. Many people like to learn to play it and many Qin schoo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ll over China. ” said Deng Hong.

Maj Burell is one of the audiences attending the concert.

“I have heard it in CD and followed the CD with the book by Professor Lindqvist. It went into my heart directly. The fantastic book makes it even more interesting to know the story about where they are from and the way they are played and try to get the emotions which are deep in the music.”

About the performance, Burell says she will listen to it again and again.

“It’s such a fantastic music and the player also shows facial emotions and deep impression. Looking at her performance, sometimes I even forget to listen. I will listen to the record again immediately when I go home.”

Meanwhile,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also donated a Qin note book to the Music Museum in Stockholm.

(Xuefei  Chen People’s Daily Online August 21, 2007)

http://en.people.cn/90001/90782/90873/6619013.html

Chinese Qin and Xiao performances are back to Sweden again
+
17:17, March 20, 2009

 

Click the “PLAY” button and listen. Do you like the online audio service here?
Good, I like it
Just so so
I don’t like it
No interest
 Related News
 China, Sweden ey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Swedish FM to visit China
 Performances by Chinese artists staged in New York
 Ambassador Chen Mingming says Sino-Swedish relations have great potential 
 Chinese vice premier vows to enhance cooperation with Sweden
 Comment  Tell A Friend
 Print Format  Save Article

Chinese artists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have given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Guqin or Qin,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in Stockholm’s Royal Concert Hall and many other places in Sweden. They are warmly welcomed by the Swedish audience.

Guqin or Qin is also called Yaoqin or Yuqin with seven strings. It has become popular since the Confucius period in the Sp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or about 3, 000 years ago.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instruments and also well kept on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us also listed as the World Heritage by UNESCO in 2003.

Winning the heart of many Swedish audience in 2007 by a week long tour in Sweden, Sinologist and writer Cecilia Lindqvist who studied Qin in China in the 1960s has invited Deng Hong and Chen Shasha again to have a three week long tour concert beginning March 1 and ending on March 22.

They will perform to as north as Umeå and as south as Lund across Sweden. Deng Hong plays Qin and Chen Shasha plays Xiao, a bamboo flute and Xun as well as Hulusi instruments. Cecilia Lindqvist explains all the stories behind the music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Deng Hong (L) and Chen Shasha (R) are performing Qin and Xiao instruments at a concert, Stockholm, capital of Sweden, March 12, 2009. (Xinhua Photo)

Professor Lindqvist wrote a book titled Qin in Swedish introducing the old and yet popular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o the Swedish people. She is so passionate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music and both her books of the Kingdom of Characters and Qin won the famous Swedish August awards.

“I like to have more people to be able to enjoy such beautiful music that promote the deep feeling from nature and how to b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and friendship.” said professor Lindqvist.

She explained in Swedish to the audience about all the music played by Deng Hong with Qin instrument and Chen Shasha with Xiao and Xun instruments. The programs include Liushui or Flowing water, Meihuasannong or Plum blossom, Pingshaluoyan or Wild goose on the sand and the Herdsman Suwu.

She also told the audience about the moving story between Yu Boya and Zhong Ziqi in the Spring and Warring time which began in 476 B.C. Yu Boya was a musician and he happened to meet Zhong Ziqi.

Whatever Yu Boya played, Zhong Ziqi could understand very well and so they became real friends even like brothers. They decided to meet again the next year. But unfortunately Zhong Ziqi died before they could meet. Yu Boya played at Zhong’s graveyard for the last time and crashed his Qin. He decided never to play the Qin any more to show his deep friendship with Zhong Ziqi and how difficult to meet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In August 1977, the US space detector Voyager One was sent to the universe carrying a special record with various languages and typical music including the melody of “Flowing Water” with Gu Qin played by Chinese musician Guan Pinghu. Professor Lindqvist used to study with Guan Pinghu when she was studying Qin in Beijing in early 1960s.

“Each place we went, the audience was full. And the CDs were almost sold out, we have to make more in Austria again.” said Professor Lindqvist.”It was just fantastic”, said an audience.

With the book Qin, the cds,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illustration of Professor Lindqvist in Swedish, more and more Swedish become fascinated about the Chinese music.

By Xuefei Chen, People’s Daily Online Correspondent in Stockholm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看望来瑞典学习考察的合肥市优秀企业家们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27日晚在斯德哥尔摩看望了来瑞典学习考察的合肥市优秀企业家境外培训班全体学员。

桂大使说,瑞典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虽然从人口上看是个小国,但是在创新方面却是一个大国,人均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茅。尤其是在环境科技方面,创新力非常强。他希望培训班好好学习研究瑞典的创新能力。

他还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始40周年,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极大地改善。因此,大家出来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希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瑞典的公司进行交流,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讲述你们自己的故事,那也是中国故事,从而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

合肥市经信委主办调研员查晓村说,以前我们对瑞典了解的非常少,来到瑞典以后才发现,原来瑞典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创新大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都值得我们学习。

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房晓辉在讲跨国创新模式。

学员们先集中课堂学习讨论,从创新,文化,科研,创业等多学科多角度地研讨,然后,到著名的企业沃尔沃,著名重型卡车集团斯堪尼亚和瑞典机器人谷等地实地考察学习。

培训班课程11月26日开始,总的培训考察到12月9日结束。

今日头条:中国“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以及“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11月25日, 中国“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以及“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主持开幕式。陈雪霏拍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瑞典著名翻译家罗德堡、瑞典艺术策展人安德斯、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方白以及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和老师等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青年艺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由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旨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展览的举办,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加强不同地域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增进中国与瑞典艺术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迸发思想碰撞火花,升华文化交流内涵,共同感受时代脉动和精神共鸣。这个展览同时也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在青年艺术优秀艺术海外巡展斯德哥尔摩开幕式上致辞。陈雪霏拍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红革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本次展览通过19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油画和中国画等作品向瑞典观众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艺术探索和发展的轨迹,折射出青年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讴歌,也体现了中国美术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上的变革与创新。

本次展览是两个展览同时进行,青年艺术家展在二楼展。“极光”展在一楼展。

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方白介绍说,“极光”--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教师当代作品展是两个美术学院的首次合作,此次参展的七位教师,都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艺术方向都是立足于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在上海乃至于全国,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当代艺术团体。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艺术传统的美术学院,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两个美术学院将在联合展览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教育上的交流与合作。

看到本次展览具有多位艺术家,多种艺术风格,多年龄层次,甚至是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布展让刘红革感到很不一样。他说,今天的艺术展览是一次非常不一样的展览,我刚刚看到之后感觉非常震撼,因为这是中国艺术家和瑞典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用艺术去解读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对话。这让我想起习近平主席讲的,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离不开文明交流,相互借鉴。我觉得这个展览就体现了这样一个互学互鉴的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遵循,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我觉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要避免自说自话,而是应该相互审视,相互欣赏,共同共生。

中瑞专家讨论上述艺术作品,窗格,反应童年的记忆。

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李宝荀毕业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他带来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80后的思维和父辈的思维截然不同。老一辈人可能中规中矩,重视规则,但年轻一代要打破常规。

瑞典艺术家爱娃画了一幅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单位前秘书长萨拉.达纽斯。她用桦树枝给达纽斯做裙子面料,反应该女性的强壮和坚定的性格。

瑞典皇家美术学院视频系教授迈克尔.拜客马吐尔致辞时问了很多为什么,其视频艺术作品反应了他对叙利亚难民被迫乘船逃难的主题。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就是加了新式视频艺术。很受观众的欢迎。

另外,瑞典艺术家的创意也十分令人称赞,例如,该作品就是利用T恤衫来画奔马。

确实,本次展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们对两个展览也都赞不绝口,认为这两个展览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许多嘉宾在自己喜爱的作品前驻足良久,细细观赏品味。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4日。另外,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古琴班开办仪式将在11月28日在文化中心举行。12月15日-22日新疆图片展也将在这里举行。

Address: Västra Trädgårdsgatan 2, Kungsträdgården, Stockholm.

图文 陈雪霏

 

铭记历史–东北野战军后代纪念辽沈战役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特约记者吴晓春 张卓辉)–东北野战军后代积极响应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新近印发的《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在四野后代联谊会的倡导和组织下,踏着前辈的足迹,寻访前辈的业绩,于2018年8月27日赴锦州、塔山、黑山、沈阳等地参加“东北野战军后代纪念辽沈战役胜利70周年活动”。

争出一份力量  贡献一份爱心

四野后代联谊会组建了以10纵分会为主的活动会务组。活动得到了四野后代联谊会所属的16个(纵队)分会的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的四野后代踊跃报名,捐款捐物,出一份力,献一份爱心,最后由310人组成“纪念辽沈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赴会。共收到四野后代500多人立碑专用捐款,人民币9万元。代表团不负众望把四野后代的一片爱心带到大会,带给东北人民,告慰先辈英灵,弘扬辽沈战役精神,感受革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东北野战军后代纪念活动历时5天,8月27日活动启动仪式,28日参加辽沈战役纪念馆纪念活动、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捐赠仪式、参观辽沈战役锦州前线指挥部——牤牛屯,29日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祭扫活动、参观塔山纪念馆,30日黑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参观胡家窝棚战斗遗址、厉家窝棚战斗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参观黑山阻击战纪念馆、101高地、辽沈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31日参观东北解放纪念碑。

大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追寻着父辈的光荣足迹,来到了当年父辈们浴血奋战的辽沈战役主战场,正如《回家》散文诗特写( 巾帼诗人 一纵 董欣 )当地人民充满期待和无比亲切的深情:今天,我们心里默唱着前辈的壮歌,“我们是人民的武装,我们是工农的子弟”,对着长眠在这里的先烈说,叔,伯,我们回来了;对着这里人民说:爸,妈我们回来了。长跪在这片浸润了我父辈以及这里人民鲜血和汗水的土地上,我们认祖归宗! 我们,回家了。此刻,路旁群众,静立含情默注。 仿佛孩提时,一群稚童远行,回到家乡时,家长们奔走相告:“孩子们回来了,孩子们回来了!”的确,“今天我们东北野战军后代的代表们,敬仰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战地,学习和缅怀先辈的英雄事迹,为烈士扫墓,与东北人民共同回顾那场惨烈的战争岁月,重温那段血浓于水的军民情深。今天,我们在当年辽西战场的阵地上立起了“人民的胜利”纪念碑,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伟大胜利所题的铭文。以此传承红色、激励后代、永世铭记;以达到继承先烈遗志,宏扬辽沈战役精神,黑山阻击战精神,传承红色传统的目的。” 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开国上将刘亚楼之子刘煜滨在活动致词激动地说。

攻取咽喉锦州  赢得辽沈战役

纪念活动于2018年8月27日在锦州正式拉开序幕。

70年前,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乌云遮日,民不聊生。1948年秋季,同是这片东北大地掀起狂澜,东北战场的战势急速发展,国民党军队多数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主要大城市。为加快解放全中国的进程,根据毛主席的伟大军事战略指示“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消灭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锦州之敌、造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之势利导辽沈战役,在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东野4纵前辈豪言壮语:“塔山没有塔,塔山没有山。我们就是塔,我们就是山。”这昂然铁血的洗礼,钩起了代表们深情追思昔日枪林弹雨,烽火硝烟的战场: 1948年10月26日,东野6纵2个师在个师是在黑山县东部的励家窝棚火车站(距离沈阳约130多公里)进行简称“励家窝棚阻击战”与胡家窝棚斩首行动。10纵是在黑山县的西部黑山、大虎山进行简称黑山阻击战等重大战役和战斗。廖耀湘兵团的北部是山脉,南部是湿地,不利于大兵团行动。于是阻击了廖耀湘兵团10万兵,切断了廖耀湘兵团逃回沈阳的梦想。解放锦州时,3纵负责城北配水池攻坚战,战况惨烈,弹痕累累。东北野战军后代在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我父亲的团——东野6纵46团留在辽西大地的1000多名战友,”代表团员吴晓春对来访者说,“在这碑上刻上名字的营长、副营长、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生前都是我父亲的战友,我父亲是他们的团长。敬礼!”他的战友赋诗道:“辽沈战火弹雨痕,东野后代记犹新。父辈奋斗丰碑在,擎旗自有接班人。”表达了多少团员的心声。

整个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正是在东北人民的支持下,雄关四野百万兵,战烈犹酣灭蒋军。辽沈大地浴血洗,红旗插遍东北境。解放全东北,威逼山海关,为解放全中国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书写了解放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四野的后代在参观那段不平凡的馆藏、地标、历史的碑记,回顾那段不平凡的战斗风云,祭扫英烈,对大家学习研究《军史》有很大的启发,切实体验辽沈战役的胜利在三大战役中的作用和伟大意义。

人民胜利之碑  激励继往开来

整个纪念活动由东北野战军后代自筹资金,传承红色基因,感恩英烈,缅怀先辈,为辽沈战役的胜利立碑。《辽沈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碑》。正面为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题词《人民的胜利》,纪念碑背面碑文为:“在纪念辽沈战役胜利七十年之际,东北野战军后代拜谒前辈流血牺牲的战场,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特立此碑,永久纪念。四野后代联谊会,二O一八年八月三十日。”纪念碑座落于辽沈战役中第二阶段辽西大会战战场核心位置。《辽沈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碑》是人民胜利之碑,是勿忘历史之碑,是继往开来之碑,是东北野战军后代的心灵之碑!

    由于得到了辽宁省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辽沈战役纪念馆和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黑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红网,辽宁省电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跟踪报道;也得到了北京、福建后代的赞助支持,促进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接踵而来就地分兵,代表团由各分会组织团队,于9、10月份期间赴到平津战役地域,到包括珍宝岛,北大荒,哈尔滨等东北各地参观、学习,继续红色之旅,薪火相传。

【注明】

  • 本文参考该活动议程,相关领导致辞,部分团员体会与感想。
  • 照片由本文广州作者吴晓春战友提供。

《纪念辽沈战役胜利七十年赋》

 

四野后代,军阵齐整。 拜谒先烈,静思堂前。 烽火硝烟,号角连天。 自由民主,联军名号。 威震辽沈,再出雄关。 直下平津,定鼎中原。 跨江渡河,扎营江汉。 又复湖湘,剑指岭南。 睦南关头,五星旗猎。 木船出海,海角天涯。 共和国本,铭记征程。 悠哉七十,彪炳垂勋。 我辈后人,初心犹现。 缅怀先烈,追思父辈。 传承精神,弘扬正义。 分享荣光,激励意志。 人微位轻,勿敢忘国。 虽不缚鸡,尚可纳言。 今日盛会,同表心际。 共庆神州,繁荣昌盛。

 

(看到这么隆重,齐整,庄严,肃目的场面有感而发,以表祝贺。 东野后代赵希阳)

图文:广州 吴晓春 荷兰张卓辉  编辑 瑞典 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