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30日和8月31日,中外媒体走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采访团采访了喀纳斯乡村旅游合作社和禾木村。
走进扎拉特民俗合作社,一位穿着深红色蒙古袍的导游出来迎接大家。她的汉语很标准也很好听。她说,这里是我们图瓦人的家。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只,全国也只有2000人,而在这里居住了1400多人。这里对面就是小学,中学需要到县城里去住校。
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外面一个交叉的大牌子是两只超大号的滑雪板,而且是带着羊皮和牛皮的。
她带领大家首先进入一个图瓦人的婚房,这里的一切都是图瓦人自己做的。床上有被褥和枕头,地上有可以前后撼动的摇椅。桌子上铺着羊羔皮,白白的,非常好看。
然后,我们又进了他们的博物馆,里边珍藏了珍贵的照片,有早起解放军给当地人治病的照片,也有1958年图瓦人到北京参加滑雪比赛队员的照片。
还有各种图瓦人使用的工具。
他们的皮衣,木勺子,带皮毛的滑雪板都在展出之列。导游解释说,用这种滑雪板,上坡防止下滑,下坡可以滑得更快。
在隔壁是一个酿制奶酒的地方。一个大木桶里边装满了牛奶,但上面却放凉水,人们不停搅水,经过一定时间,酒就自动从一个小龙头流出来,流到水壶里。这种奶酒喝起来没有酒味儿,但有一股奶香。导游小姐说,这种酒打腿不打脑子,就是说脑子是清醒的,但是喝多了,腿就软了,需要睡很长时间的觉才能醒来。后发劲。
导游说,这里的房子都是木制的,不用钉子,木头缝里放上苔藓,是保温的好材料,冬天萎缩保温,夏天可以长出来。真是图瓦人的创新和秘方。
院子里格桑花开得鲜艳。周围的皇冠花也是格外的黄,仿佛是古代帝王皇冠上的花环。高贵而鲜艳。这里空气新鲜,天更蓝,云更白。这天真是一个好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走进蒙古包,听一曲蒙古人的呼麦和优美的长调,再喝上一杯图瓦人的奶酒,真是太美了。
导游小姐介绍说,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因此,在墙上还挂着他的画像。她特意强调,千万别把他当成诸葛亮。逗得大家一阵笑声。她说,我们是图瓦人,讲的语言是突厥语系,但是,他们的历史没有用文字记载。历史都是代代口传下来的。有人说他们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但大家只要记住他们是蒙古族的图瓦人,相信藏传佛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行了。笔者在此再次深感惊讶,中国的少数民族居然还有这么少的人,但日子还过的这么好。
当地有一种植物,长得象玉米节一样,一掰就可以掰断,但这却可以成为乐器。当地的小伙子真的为大家表演了这种乐器。
掌声过后,又来三个小伙子给大家表演优美的蒙古族,图瓦族的歌曲,非常优美动听。他们也不乏幽默感。
从这里出来,看到附近有很多农家乐,都非常有特色,都是木制的,都是原生态。晚上抵达禾木山庄,以为是到了瑞典的某个小镇。这里都是木制房子,百花争艳,生物多样性极好。
在这里睡上一晚,感觉仿佛隔世。寂静的夜晚,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天,天气就没有那么晴朗了,一出来就开始下雨。人们经过黑龙江省援建的桥,穿过树林,来到哈登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禾木村的全部村貌。透过云雾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小房子均匀地遍布在山间。那么和谐,那么宁静。这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图瓦人靠旅游和畜牧业,和政府的补贴,可以达到每人年均收入六万元。在当地应该说是非常好了。一切都是天然的。
在这里还碰上来这里照结婚照的蒙古族男女。他们不是到照相馆去照相,而是照相馆的人陪他们来这里专门为他们照草原上新郎牵着马,新娘带上所有的行头骑马的结婚照,真是一种特殊的浪漫!
喀纳斯,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最后的晚餐
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最后的晚餐。记者们围着一个大圆桌坐下,迫不及待地把一切端上来的食品吃个精光。好在好吃的食品不停地被端上来,慢慢地,大圆桌就摆满了菜。
当大家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建议大家畅所欲言,既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可以说说心里话。目的是通过此次采访活动,大家能够增进对新疆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增进互相的了解。
陈雪霏首先带头为大家唱了一曲《青藏高原》,抛砖引玉。随后,阿富汗记者,埃及记者,土耳其记者,巴基斯坦记者,印度记者,孟加拉记者纷纷一展歌喉。孟加拉记者几乎是很专业的水平。印度尼西亚记者也表演了一曲。
然后,吉尔吉斯斯坦记者,乌兹别克斯坦记者,马来西亚记者和新疆新闻部的同志们一起表演了舞蹈。人们在表演之前也都对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人们可以通过歌曲和音乐感觉到其实亚洲人民是一家。中亚和南亚人的语言,音乐几乎都是可以互通的。虽然我们是在不同的国家,但是文化都很相似,“一带一路”战略必然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笔者相信,如果亚洲人民可以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世界就会更加和平,经济就能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顿晚餐,让记者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