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情感

妈妈的爱

妈妈从来没有说过她爱我,

妈妈也从来没有说过她想我,

但我知道,她爱我,她想我。

我问她在做什么,

她说,她在叠元宝。

她说,你回来后不得再(给你爸)烧吗?

她叠了很多元宝。

她问我是否还要花生,

我想让她觉得有事干,就说要,

结果她剥了很多花生,手都剥出血了。

当她听我说不回家的时候,

她无比失望,

花生你也不要了吗?

仿佛在说,你这个大骗子。

但是,她爱我的方式就是这样,

把她所有的全部都给我。

以前,她给我准备很多干豆腐干。

现在她给我准备花生。

她希望我能在她身边。

但她不说出来,

只是问你什么时候再回来?

Grattis för din födelsedag 祝你生日快乐!

亲爱的朋友们!在瑞典这个金秋时节,有时秋高气爽,沁人心脾,有时秋风瑟瑟,让人多愁善感,总之,秋天是一个多情之秋!此时此刻,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也格外地牵挂您和您的家人,老人和孩子!

从此时此刻起,人们也会格外注意过生日,举行生日Party等等。在新冠肺炎依然没有消失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继续格外小心!但是,生日是每个人每年都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人们愿意庆祝它,因为它让孩子们感觉自己长大了,让大人们感觉自己成熟了,让老人们感觉自己老有所成了!人生30而立,40不惑,50知,60花甲,70古来稀,80更珍贵,不论哪一个日子,我们都希望庆祝一下。尤其是宝宝的生日,父母和亲人更愿意庆祝!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幸福感!

在此北欧绿色邮报网愿意跟您一起庆祝。在您生日的时候,或者庆祝的时候,我们愿意为您提供一项服务,那就是登个广告,让亲朋好友都知道,都为您祝福。您可以自己写祝福的话,也可以委托我们写。如果您自己写,只是刊登在我们的网站上,那么,费用是100克朗。如果是我们写,费用是200克朗。

您的祝福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音频,或者是视频!音频100克朗,视频 200克朗。

联系方式: 微信 chenxuefei7

电话:0708261336

邮箱:chenxuefei7@hotmail.com 或者是 chenxuefei@greenpost.se

付款方式:Swisha 0708261336

银行账户:Bankgiro: 840-7157

疫情下的春节:人生再多磨难终归平淡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襄阳2月3日电 题:疫情下的春节:人生再多磨难终归平淡
  作者 艾成
  老家有句俗语,“叫花子(注:乞丐)也有三天年”。那么,疫情之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我想记录一下一个普通家庭的不普通的2020年春节,留给以后、留给未来慢慢看。
  我是湖北襄阳的一名警察。古城襄阳是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高铁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武汉。
  老公是襄阳一所著名高中的教师,有寒暑假,没有法定节假日概念;我是公安民警,没有寒暑假,有法定节假日但常处于加班中。春节七天假,是我们唯一可以凑在一起的假期。
  一家人为2020年春节列了计划:回一次老公老家、去武汉看看父母、去爬爬岘山、去看看唐城景区、带孩子到KTV唱一回歌……唱歌这事儿少说也有5年了,一直都没有兑现,我们答应儿子这次一定要实现。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已经上了16天班的我还在打着小算盘:除夕值班、初一和初三值班,今年怎么也能歇两天吧?谁知,23日就接到通知:疫情严重,武汉已封城,全体民辅警取消休假,正常上班。
  一切戛然而止。新型冠状病毒,听上去很美的名字,却意味着凶险,让人联想到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
  我在办公室工作。虽然不在执勤一线,但是上级各种指令要求的传达、情况的收集上报,都需要我来负责。每天冒着严寒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儿子睡了才到家。年三十的年夜饭、初一的新年第一餐,我都是在单位吃的盒饭。
  不是不觉得委屈。从小妈妈就很重视年夜饭,更重视初一这个新年第一天。妈妈说,一年生活看第一天,初一的早饭要吃好,不要出远门,意味着一年的好生活。看看自己,年三十,一个人的晚餐;初一,独自开车20余公里,匆匆扒了几口的早餐……本来还想着过年去看看妈妈,眼下是肯定去不了了。想到妈妈、兄妹三个和以前大学宿舍的六个姐妹,自己都是最不起眼最不成功的一个,可是此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只有自己一个,又暗暗替自己感到骄傲。
  老公挺理解我的工作。网传鸡汤能对抗病毒,他在大年二十九戴着口罩跑到市场买了鸡,叮嘱我回家喝鸡汤。我答应着,却一直没顾得回去。老公张罗着早上起来用鸡汤下面条,可架不住我早早出发,那碗鸡汤,也就从年前一直留到年后,也没有喝进我的肚里。
  连续上班21天,形势越来越紧。专家说应对疫情的最好方式是宅在家里不出门。每天独自驾车到单位上班,空荡荡的大街上只有我这一车一人。最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劝说人们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意味着每一次的劝说都会和人近距离接触,都存在感染的风险,说不怕是假的!我真的很想不通,疫情当前,你们为什么要出门呢?你们想出来透气、不想待着的家,其实是我回不去的家啊!
  宅在家里的老公也很郁闷。他平时在家时间很少,完全不擅家务,几天来除了做饭没事干的无聊,再加上辅导儿子作业的各种状况让他肝火越来越旺,血压飙升。他想去上班,可学校开学延期了,开学日子遥遥无期。他的嗓门越来越大,一天到晚烦闷做饭、烦闷儿子。烦闷着,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家里没吃的了。
  襄阳过年的习俗,讲究不吃新饭吃“剩饭”。这在旧时寓意家庭富足,年年有余。现在就成了习惯,过年吃浮子酒蒸馒头。以前过年,家里会准备很多馒头,因为走家串户常常过完年都吃不完,所以今年我决定不买馒头,过年就去亲友家混吃混喝。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公困在家里没了主意打来电话求助,我遥控指挥他:“家里有米,多蒸米饭,炒了吃!”
  天天开车奔跑在襄阳东津路标志性的宽阔大路上,有一天早上碰到大雾,东津广袤的地上凝结了一层霜华,挺立的小树也带着霜花,在雾霭中影影绰绰,宛如仙境。我想,如果没有疫情,这时的襄阳应当是人如流,人们互致祝福,共享新生活。
  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多年以后,人们不经意中回望2020年的春节,或许会忘掉痛楚。就像经历再多的风雨、再多的磨难,最终,人生都会归于平静、平淡。而,平平淡淡才是真。(完)      

瑞典姑娘的爱情故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在斯德哥尔摩漆黑的夜晚,一个11月阴雨连绵的夜晚,打开邮箱,我突然看到一个邮件。邮件说,万分感谢瑞中桥旗下的北欧绿色邮报网,你的网站太好了,专门促进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我非常感谢。然后,他说他的书爱情之旅在欧洲成了畅销书。他感谢中国人写的报道。当我点开链接的时候,发现一篇2017年联合国电台的一篇报道。是李茂奇的报道。

通过阅读,我发现这里可以了解一个瑞典女孩当初是怎样和一个印度男孩相恋的。由此,我想,其实,瑞典这个国家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的,瑞典的男人或女人出国,然后,如果遇到合适的,就带回来,在瑞典生活。我本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我想读者也会很感兴趣。因此这里,我就转发一下李茂奇的报道,希望大家开心。

万里走“单骑” —— 印度小伙儿穿越亚欧大陆追寻一生一世的幸福

40年前,一位印度小伙子在新德里邂逅了一位美丽的瑞典姑娘。为了追寻爱情,他骑着自行车从印度出发,不顾一切地奔向瑞典,如愿以偿地同自己的心上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段爱情佳话在3月20日“国际幸福日”这一天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得到了颂扬。瑞典作家波尔·安德森(Per J. Andersson)在10年前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本书,该书签名售书活动于幸福日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内的书店隆重举行。这一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也应邀出席这一活动并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普拉蒂乌姆纳·库马尔(Pradyumna Kumar)出生在印度东部一个低种姓的贫穷“贱民”家庭。4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在新德里中心的一个公园里为游客画像时遇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瑞典姑娘——洛塔·申丁(Lotta von Schendin)。这一邂逅永远地改变了这两人的人生轨迹。

在纽约总部联合国新闻的演播室,库马尔和洛塔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爱情历程。洛塔表示,自己的印度情节始于儿时对这一东方古国的神往。

洛塔:“我在10岁时在学校读书时读到了有关丛林和大象男孩儿的故事并看了一些印度电影,随后便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从那以后这个神秘的国度一直令我神往。18岁的时候,我在伦敦的一所疗养院做护士,那时候我经常会和一些印度朋友一块儿出去看印度电影、到印度餐馆吃饭。1975年在我19岁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亲自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库马尔表示,他与洛塔的相遇实属偶然。

库马尔:“我生长在印度东部的一个村庄,但后来前往新德里学习艺术史。当时为了谋求生计,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新德里中心的一个公园去给人们画素描。有一天,洛塔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她在距离我100多米远的地方把车停下来,向我走来,让我给他画一张头像。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库马尔表示,自己出生在一个低种姓的乡村家庭。幼时到三公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后才真正开始感受到遭受别人的歧视是一种什么滋味。由于自己被人视为不能触碰的“贱民”,因此如果有人意外触碰到他,会跑到河边用水去洗刷“晦气”。这种经历给他在心理上造成了“创伤”,但也正是这一经历使他对真挚的感情也变得更加珍惜。他表示,洛塔的到来着实让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库马尔:“我们俩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的确有点神奇。我只记得我看到她后有种触电的感觉。我当时英语还说得不行,只能用支离破碎的语言进行沟通,因此实际上我们之间说的话并不太多。我邀请她跟着我一起到了我所生长的东部村庄。我们坐上依靠烧煤驱动的火车,记得在车上我无法入眠,望着她美丽的长发,我会担心她的头发会被车上的煤烟点燃。我带她游览家乡中世纪的寺庙和石刻艺术,我知道她会喜欢,因为她也酷爱文化和艺术。有一次我拉着她的手,让她闭上眼,把她带到一座太阳庙前,然后让她睁开眼睛观看,当时她热泪盈眶,我害怕极了,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伤害到她了,但最后她告诉我这是喜悦的泪花。”

强烈、真挚的爱情最终战胜了在他们之间存在的“世俗”障碍,他们决定结婚,准备今后一起生活。洛塔表示,她当时准备暂时返回欧洲,料理一下那边的工作后再返回印度与库马尔一道生活,然而回到欧洲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洛塔:“我必须要返回欧洲,回到瑞典,因为我的工作合同是到当年的7月结束。我当时准备在8月份返回印度。但我妈妈希望我能够完成教育课程。她对我说:你们之间可以写信,也让库马尔完成他的学业。然后你们再决定今后怎么做。库马尔在1977年的2月份完成了他的学业,他当时买了辆自行车,便开始了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

库马尔表示,现在如果要从印度由陆路前往欧洲需要解决跨越多国边境时存在的签证问题。但那时欧洲的边界要比现在开放许多,途径的中东地区也不像现在存在那么多的冲突。此外,骑自行车穿越亚欧大陆旅行在现在看来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但在70年代时却是年轻人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长途旅行方式。

库马尔:“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披头士音乐风行的时期,骑自行车长途旅行也较为流行。当时有许多西方的年轻人前往印度旅行,但印度前往西方的旅游者则十分罕见。我花了四个月和三个星期的时间,穿越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德国、丹麦,最后抵达瑞典。记得当时路上碰到的卡车司机都非常的友善,他们给我吃的,还允许我晚上在卡车下面睡觉。”

洛塔表示,在库马尔骑行的这四、五个月当中,她当然牵挂库马尔的安全,但同时也为库马尔能有这样一个与外界充分接触的机会而替他感到高兴。

洛塔:“我知道他早晚会抵达瑞典。实际上我也为他担心。我在信中提醒他尽量不要自己单独走,争取和别人一道同行。但说实话,我从心里挺为他高兴,因为我自己到过这些国家,看到他能够有机会同不同国家的人和文化密切接触,心里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描写库马尔和洛塔的这一动人爱情故事的书的名字叫做《从印度骑车前往欧洲追寻爱情的男子的动人故事》(The Amazing Story of The Man Who Cycled From India To Europe For Love)。该书目前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英语版本刚刚在今年2月出版。作者安德森表示在“国际幸福日”这一天在联合国举行签名售书活动与本书所表达的理念非常吻合。

安德森:“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它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是一个带有国际性质的故事,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环境,因此在这里举行书籍签名活动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

洛塔表示,爱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价值,可以把人们联系和团结在一起。她指出,人来自于爱,并为了爱而前行,因此理所当然应该以爱和幸福为准绳去拥抱生活。库马尔对于自己爱妻的这一观点深表赞同。

库马尔:“每一个人都有爱的责任。我们在心底应该存有一种正义,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种美好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变得和谐,只有家庭变为和谐之后,社会才能拥有法律和秩序,只有在社会存在法律和秩序的情况下,世界才能实现和平。”

李茂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中国之行(10)-红色之旅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      特稿:

作者 : 丑(曹)小姐

与往年一样,我带着儿子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的中国之旅。临走前儿子不解地问我: “妈妈,为什么每年夏天你都要带我们回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到欧洲其他国家去度假?”儿子脸上写满了疑惑。是啊,十几年了,我总是一如既往地利用假期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这早已成为我们家一成不变的度假模式了。儿子他理解不了我的情怀,中国这块黄土地上有我童年、少年、青春满满的记忆。

每次回到中国,不仅仅是探亲访友、游历山川,更是我在释放故乡情怀之时,感受中国速度、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因此,每年在中国度假期间,我都会确定一个中心议题,写一篇中国之行的文章,记录在祖国大地上的所见所闻,抒发我的所思所感,记载蓬勃发展的中国,今日美好的安徽。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度假生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异国他乡传承好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通过亲身感受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故乡的日子里,有一天,有着二十多年未曾谋面的本家小叔电话联系上了我,他告诉我老家的现状,并积极邀请我到老家安徽省寿县小甸集,到那儿好好感受一下家乡的变化,并从小叔口中得知,小甸集曾是安徽省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地方,是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发源地,这里一大批革命志士点燃革命火炬,由此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势,在安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曹氏家族的先辈们就是“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发起人之一,在小甸集的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诸多曹氏家族英烈。听了小叔的一番话后,我惊讶之余又倍感骄傲,惊讶的是,我们曹氏先辈竟有如此的光辉历史,骄傲的是,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何等壮举!

小叔的一席话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听到家族的光荣历史,诸多先辈们的可歌可泣事迹,于是我决定到老家寿县小甸集去走一走、看一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开启了我难忘的2019红色之旅、寻根之旅。

我的老家寿县小甸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瓦埠湖东岸,周边大小村庄星罗棋布,距省会合肥市50公里左右路程。据县志记载,小甸集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经瓦埠湖至合肥驿道上的小甸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称为小甸集并一直延续至今。

7月25日,小叔一大早就开车来接我们, 我、女儿、小儿子和我的一位堂哥坐着小叔的车,满心欢喜地向我的老家小甸集驶去。堂哥和小叔他们一直生活在老家,对曹氏家族以及小甸集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他俩就成为我们这次红色之旅最好的向导。

车行驶在通往老家的柏油马路上,路的两侧绿树成荫,乡村大道修建的宽敞平整,小叔告诉我小甸集的村民们享有这般畅通宽阔的路,得益于曹氏家族革命先烈的光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有太多的想知道,更想知道曹门英烈中有没有我们曹家嫡亲的,于是在这短暂的旅途中我与堂兄、小叔饶有兴趣地聊起了曹氏家族的宗亲门派。

小甸镇及附近村庄的村民们大多数都姓曹,曹姓在这个镇上是第一大姓,镇上的居民们基本上都能拉上亲戚关系,同一根系在几代之内都共有一个老祖宗,岁月更替,子孙繁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曹姓,分成多个支系。很久以前,镇上有一座很大规模的曹氏祠堂,那里供奉着曹氏祖先,有着完整的家谱记载,文革期间,不幸被拆除了。

小叔告诉我,去年镇上及附近村庄所有的曹氏家人组织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宗亲会,商议并决定重修曹氏祠堂,重新修订家谱,号召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凡是曹氏男儿都要被写进家谱,世代相传。但是却有一条不合理的族规,那就是曹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将不记载在家谱中,这一决定就像是一枚炸弹一样遭到众多曹氏女儿们的坚决反对。虽然我从小就离开了老家,对家族家谱并不是太看重,但我还是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妹们吃饭时是不允许坐在饭桌上与大人一起吃的,而是端着饭碗站着吃。堂哥还告诉我有许多已外嫁分出去的曹氏女儿们,为了能够把自己的儿女写进曹氏家谱中,托关系又改回了曹姓,单凭这一点就可看出曹氏女儿在成婚后所生的儿女们具有强烈的认祖归宗的决心,曹氏家族历代掌门人那种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应该摒弃。

在过去年代,小甸集曹氏家族后代的子孙,族长规定名字都必须按辈份起名,无论男女,以至于方圆几十里同名同姓的太多。我爷爷是“云”字辈,父亲是“定”字辈,到我这一代则是“化”字辈,我的名字-曹化新,“化”字是我的辈份。这个名字是我出生时父亲取的,一个典型的男孩子名字,我非常不喜欢,记得我上小学时,班上同学们起哄欺负我有个男孩子名字,为此我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回到家吵着闹着要求父亲给我改名,但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没办法我只好一直使用这男孩子的名字至今。

多少年来,曹姓生命繁衍不息,曹姓子孙各有分支,如此多的辈分及分支,但仍共拥有一个老祖宗。由于小甸集上同名同姓的亲戚太多,单就我这个名字来讲,在小甸集上就不难找出十几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为了避免混乱现象,有的家庭给孩子取名时不再按辈份取了,小叔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他与我同岁,每每当我叫他叔叔时就感到特别别扭,时常我会忘了脱口而出直呼小叔的名字,他就会立即一本正经地纠正我,并告知我辈份不能乱。

大约一小时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七姑、八姑得知我们一行已到老家小甸集,急急忙忙地赶过来与我们相逢,几十年没见面的曹家女儿们今日重逢自然开心至极,有说不完的话儿,嘘寒问暖……

我们先是参观寿县革命烈士陵园。该陵园由北伐名将曹渊之子曹云屏(原广州市政府秘书长)发起倡议并筹资、寿县财政配套兴建的。陵园始建于1993年,园内烈士纪念塔高23米, 纪念塔连同附属建筑物占地近5000平方米。陵园烈士事迹陈列室陈列着革命烈士们的照片及其光辉事迹。2014年,在纪念塔以东新建了36座烈士墓,目前,陵园已被淮南市委列为淮南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

步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面篆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纪念塔四周苍松翠绿,草木葱茏,庄严肃穆。堂哥告诉我,那里躺着许多从小甸集走出来参加革命队伍的曹氏家族英烈,我不禁肃然起敬。

漫步在陵园里,我们边聆听介绍边瞻仰英烈。此时,恰巧有一行人正在纪念塔前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面对鲜红的党旗,他们个个紧握拳头,高声跟读着入党誓词,庄严神圣。七姑告诉我,安徽省新入党的党员都要到此地进行入党宣誓仪式,瞻仰缅怀革命先烈,目的是要年轻一代的党员干部铭记历史,继承与发扬革命爱国精神,牢记宗旨,砥砺前行。我静静地驻足在纪念塔前,油然而生对脚下这块红色土地的敬意,对曹家英烈的崇敬,更多的是作为曹家英烈的后辈们,因为有这样的前辈们而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中共小甸集特支” 是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新建的特支纪念馆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徽派仿古建筑的四合院,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馆内采用文物、历史照片、声像资料、蜡像、雕塑、绘画、油画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情节,展示历史人物,展现特支成立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曹氏英烈的画像及人物生平简介位居其中。如今,这座中共安徽省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已被省政府指定为安徽省红色教育基地,安徽省和淮南市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淮南市委和寿县县委党史教育研究基地。

驻足在曹氏英烈的影像前,我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认真阅读每一位英烈的事迹,眼前仿佛浮现曹氏青年投身革命、追求真理的火红场景。在如此多的曹氏英烈中,最著名的是“曹氏一门三烈士”,曹渊(北伐战争的名将)、曹少修及曹云露。

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于1923年冬天,特支书记曹蕴真(原名“曹定怀”,他与我父亲“曹定海”隶属同一门并同辈),他幼年时代就读于邻村的同盟会成员张树候门下,受其影响他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五四运动以后,1922年曹蕴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党组织派他回到家乡小甸集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秋天,他来到了小甸集小学任教,并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受党中央的指示,曹蕴真、鲁平阶、徐梦周在小甸集小学,在煤油灯下,在镶有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他们郑重地举起了拳头宣誓,中共小甸特支就这样秘密诞生了。之后,曹蕴真发展了许多曹氏亲戚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了共产党。随着小甸集特支的诞生,革命的火种点燃了寿县革命锋火,照亮了江淮儿女夺取革命胜利的前进道路。

来到模拟特支成立时的草屋前,头带着斗笠,想象中那些曹氏英烈们那青春热血的面孔,触景生情,令人崇敬。作为曹氏的后代,我倍感骄傲。我父亲曾告诉我,在他孩提的时候经常看到爷爷有时候很晚出去,也会看到同姓的叔伯们来家中和大人们商讨着什么,爷爷总是把父亲撵到其他屋里,不允许偷听大人的谈话。当时由于父亲年龄小,不懂得大人们在讨论什么,总之可能是大事,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启蒙教育,革命的启蒙思想很早就在小甸集的曹姓家族中悄然生根发芽,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现了这么多曹姓儿孙们拿起枪杆干革命。我父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也许父亲受家族亲戚进步思想的影响,在红色思想的熏陶下,16岁那年,他们兄弟三人离开老家参加了革命,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所在野战军全部转业到中央水利师,成为建设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一名建设者。

漫步在纪念馆里,滞留在曹门英烈的雕像前,聆听小甸集的红色历史,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让我深刻详细地了解到中共小甸集特支及寿县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历程,重温了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艰难曲折的峥嵘岁月,我深深地被脚下这块用革命鲜血浸染、革命精神凝聚的红色土地所吸引和感动,那种缅怀之情、崇敬之意油然而生,真正意义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思想洗礼。作为曹氏的后代,我敬仰我的先辈,小甸集特支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名垂千秋的光辉历史。

小甸之行,短暂而深刻,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憾和冲击,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和矫正。作为小甸集曹氏的后人,曹门英烈的丰功伟绩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小甸红色精神激励着我,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精神,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小甸集,这块我曹氏家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红土地,它就是一首不朽的英雄赞歌不断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撰写此文,以抒发我对曹门先辈的深切思念,寄托我对曹门英烈的无限缅怀。

我爱家乡-小甸集!

我叫Betty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不知说起什么事了,我突然想起来说,我叫Betty.我的英文名字叫Betty,你们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我女儿重复了一句,Betty, Konstig,好奇怪。杨脸上泛起一阵微笑。

我说,你们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于是,我又讲起了从前的故事。我说,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澳大利亚老师不会一个中文字,所以就给我们所有同学起了英文名字。每个人自选,有叫Angela, Arthur, Bob, Carl, Cathy, Catherine, Christina, Helena等等22个名字供选用。不知道怎么排的,可能是因为我坐在第一排,我的名字是Cathy。中国人那个时候舌头不会吐出来,所以发th这个音的时候非常费劲,几乎不会发。这个音用了我们半个学期才学会。老师经常专门辅导这个音。

更不用说我这个农村来的满嘴大碴子味儿的人了。我第二节课就忘了我到底叫什么了。于是,我自己翻阅新英汉字典最后几页,有人名的地方,我找来找去,发现Betty这个名字比较简单,靠前,而且还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昵称。就是它了,虽然我不是女王,但我可以叫她的昵称。而且这个特别好记,不容易忘。于是,我告诉我们的欧阳发苏老师我要改名字了。她那时在美国呆了十多年,然后,来到辽大当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太太非常有派!她立即向全班宣布,大家注意了,现在宣布一个通知,Cathy的英文名字改成Betty了。以后大家都叫她Betty.

就这样,我在大学四年几乎都用这个名字,那时我们都用英文名字,大家很习惯。而且我们的名字都很有意义,例如Arthur,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亚瑟王啊!Peter是彼得大帝,Carl是卡尔马克思的名字,瞧我们是多么有理想有抱负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Freeman,自由人。也非常符合他的性格,比较自由。Bob鲍勃,比较老谋深算,又很平易近人。总之,有个洋名字让我们都感觉很好玩儿。当然,主要是对美国老师和澳洲老师比较方便。

因此,我们就都用英文名字了。但是,后来上双学位立即就都改成中文名字,参加工作尽管是英语播音也要用中文名字,以显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说到这里,人们也就该知道Betty 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因为简单才被用上。

可是,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杨突然靠近我一下笑着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什么秘密?我问。

刚才你说你叫Betty, 其实,我的第一个女朋友也叫Betty。是吗?好好讲讲,到底啥故事?我好奇地问。

原来,杨在确定和我结婚之前,其实有过至少三个女孩子。第一个就是Betty,是个德国姑娘。那时,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在一次舞会上,他一下子看上了这个女孩儿。于是,请她跳舞,跳了三支曲子,终于搞到了女孩儿的住址,或者说通讯地址。于是,给人家写信。写了三封信,还是杳无音信。于是,他借口到德国去学习德语,难怪他的德语仅次于英语,还能交流,到德国那个女孩儿家附近去打探。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个地址,才发现,女孩儿已经搬家了。于是,他又打听到了那个女孩的新地址,继续追,打电话,结果女孩儿很坚决地说,自己已经真的有男朋友了。于是,杨失望地回家和母亲哭诉了一番。这种打击让他非常专注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学业有成。但是,快毕业的时候,他又找到一个同一个宗教小组的女生,是教英语的,是个农民的女儿。他到农场去看过她。博士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请她一起来庆祝。他博士毕业典礼后,自己在家里进行了大庆,请了很多亲朋好友。那时,我看他已经很帅了。我心里说,如果那时候,我见到他,他也不一定能看上我。那时他32岁。他妈妈说,应该让女孩儿坐在他的右边,以显示是他的女朋友。但是,女孩说什么也不答应。只是说可以帮忙干活。最后是坐在其他位置上。就这样,他再次失望。

博士毕业了,他在瑞士苏黎世找到了一个两年的博士后职位,于是,到瑞士去做博士后。做完博士后的时候,他有个机会到拉脱维亚去开会,于是,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拉脱维亚姑娘。这个姑娘和她妈妈在一起,一路上,他们就用英语聊了一路。最后也是留下了地址。后来,他真的按地址去找了这个女孩的家,还在她家里住过。后来,这个女孩儿也是毕业后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Huddinge医院找到了一个半年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就住在他的家里。或许是因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坐怀不乱。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早产。我想早出生那两个月可能导致他做事比较稳重。不管怎么说吧,在一个屋檐下住了半年,却没有结成婚,因为他要坚持等到结婚后才那个。于是女孩决定离开。后来,等他再跟人家联系的时候,她已经到美国了,而且好像已经嫁给了一个美国人。

再后来,他又看上一个韩国人,但是,好像也是单相思,或者是暗恋。而与此同时,就在网上碰到了我。他说,你是想找一个丈夫吗?我说,我想练习英语,顺便如果能找到一个丈夫我也不介意。他说,你把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你打电话。21世纪初电话还是很贵的。3.6元一分钟。在电话里我听他声音很好听。就这样,以瑞典人的PlanA和PlanB的有备无患地计划方式,就象一千零一夜一样,每次讲在兴头上,嘎然而止,然后,约下次聊天的时间。就这样,我感觉这个人还挺靠谱。其实,我也是从一个人头到另一个人头不断地摸索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其实,你是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了解那么一点点,然后,最终,找到了一个名字叫Betty, 是农民的女儿,研究生学历,敢于跨过高山和大海走遍整个世界来和你约会的人。他哈哈大笑,可以这么说吧。他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放弃,即使人家说不了,我也要再追很久,但实际上他的追都是意念性的。并没有实质行动。

这和我又是何其相似啊!我也曾经经常逡巡在我喜欢的男孩工作单位的大门口,或者是他们的学校门口,期望着他能从那个门出来,就象天注定一样正好在我在的时候出来,但是,只有一次是在人大食堂门口遇到了高中同学,我高中时心中的男神。但人家好像并没有那个意思。我对所有学习最好的男生都不会放过,都把他们当作我学习的动力,超越的对象。或者至少在成绩上并驾齐驱,或者紧跟其后也行啊!

我喜欢学习好品德好的人。但同时,他们又好像是绝缘体。或者是因为我们都很有自我约束能力而成为两列平行的列车,永远都不会交叉。好不容易工作以后找到一个感觉互相可以胶着的男生,但是,人家已经有女朋友了。那个时候流行的歌曲是,Oh,她比你先到!你说那时候的男生多自觉啊!

几度失望,几度春秋,走遍天下,在同事的激励下,我决定自己找婆家。看到电影You Got a Mail。于是开始在网上逡巡。终于,在愚人节的那一天,与杨相遇了。老天就是这样跟我们开完笑,这玩笑一开,就是18年了。我们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五个春秋,终于,在2006年12月2日宣布结婚。我感觉我也终于找到了那个在班上学习最好的,把所有大学门都念关上了,然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虽然个子没有一米八,但是长得还是挺帅的男生。最主要的是这人品德也非常过硬,对我也是有求必应,一切以我这个政府为中心。我曾经误入歧途,只想找强哥或者是费翔那样的。但是我想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是喜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最喜欢的明星是达式常,强哥和费翔。但是,那只是梦想。现实当中还是应该找一个让自己放心的,比较安全的人。

我说,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头脑里总是有三个男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优点,但只有这三个优点在一起才能让我觉得满意。因此,最后,三个人都不要了。当然,也不是我不要人家,而是人家总是叫我大姐。弄得我伤心至极。怎么就没有人把我当小妹呢?其实,我是老大,有弟弟妹妹,所以,一切行为举止,可能就是一个大姐。而他有个妹妹,就是大哥。大姐和大哥在一起,就非常容易理解,没有那么多矫情。

他妈妈曾经说,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能让两个人Click。就是相恋相爱。或许,也是到时候了,瓜熟蒂落,我40,他50我们在一起就是90了。这种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好像也没有那么多青春来浪费了。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为了结婚,我放弃了一切。我那时也意识到是我自己真的想要一个家了。而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确定我一定要和某个人成立一个家。我觉得要成立一个家,女人准备好是很重要的。否则,即使男人想和你扯证,你也觉得很荒唐,还没到那个份上。你彷徨,你犹豫,你不知所措,你挑三拣四,因为你不了解,不宽容,没有见多识广,你很狭隘,你心眼小,你嫉妒,你愤恨,你不理解,你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对方,更要命的是你也非常小气,不大方,不潇洒,太抠门,对别人也有点苛刻,希望人家也象你那样节约,或者希望别人大方一些,总而言之,你就是没有准备好。而此时,面对这个人,你想无论发生什么就是他了,管他三七二十一,但你心里也知道,他肯定不是那种把你卖了,你还为他数钱的那种。不管发生什么,他从来不会骗你。他走到哪里,他都怕你担心他,而向你汇报。

刚毕业的时候,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不在乎钱的,但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钱。所以,也没有钱的概念,甚至连自己很穷的意识都没有(我上大学的时候不敢浪费一分钱,同时,我也觉得自己挺富有。直到两年前,才听说那个时候,人家都知道我很穷,是农村来的,需要补助,而我自己总是傻乎乎的以为,我有奖学金我有助学金我有困难补助,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只觉得未来总是美好的,什么都不怕。但实际上,很多人是有钱的概念的。因为你没钱,也不那么漂亮,所以,也不可能和你谈恋爱。而你自己也是很傲气,觉得一无所有的日子,最好是自己过。而且,根本就是生活在云里雾里,非常不愿意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我想着要为计划生育的国策做贡献,晚婚晚育没什么。后来我看到博士生可以生二胎的玩笑以后,我认真思考,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凭什么扫大街的都两个三个地生生生,而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到头来还没有孩子呢?不,博士生应该生两个。这里我也奉劝年轻人,古人说的三十而立也是有道理的。未来没有人,一切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决定一定要结婚生孩子。

我当时真想向全世界宣布,40岁了,我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这是举行婚礼之前。但是,等到举行婚礼之后,我突然想,算了,拉倒吧,蔫巴基儿去度蜜月吧,不要觉得别人没结过婚似的,人家都是革命生产两不误,有人都要当姥姥了,你才结婚,还有啥可得瑟的呢?

作者 晨曦

儿女情长:陪女儿去办护照

女儿到年底就整整12周岁了。这是她要办的第三本护照。昨天她爸爸说要带女儿先去照相,结果到照相馆以后,人家说,所有国家的护照照片都能照,只有瑞典的不能照,因为瑞典的不需要照,你必须到警察局去现场照。老公说,如果你不能陪同去,你也可以授权,写个授权书,签字,然后,我们带着你的授权书去。我说,我一定去,我要亲自去。

起早在老公的催促下,我们母女俩都睡眼惺忪地赶紧起来,赶8点半的车。还好,我们很顺利抵达Huddinge车站,因为现在我们附近的警察局已经预定满了,只有这个地方有一个位置,所以,赶紧抓住了。

到车站后,女儿靠着大长腿一路爬楼梯上去,我们俩乘电梯还觉得有点儿累。果然是她比我们先到楼上。

一晃女儿都这么大了。身高158厘米,身材匀称。再有8厘米就追上我了。但是,我也能感觉到,她真的在长大,她希望能自己独立,所以如果能离开父母一点儿,就离开。例如,我就不和你们一起乘电梯。我要自己另辟蹊径。

回想起来,她出生三个月,就到税务局去注册名字。一周岁时,我决定带她回国,要看姥姥姥爷,舅舅姨妈等等。因此她一岁时就有了一本护照。那张照片让我感觉她很像小时候的我或者是我妹妹。瑞典护照五年一换。6岁时,又换了第二本护照,那时,她的头像就好像一名学生了。

等到9岁的时候,我送她到学校,回来接她回来。结果,她恳求我说,妈,你让我自己回家吧,我都九岁了。于是,就出现了目送的情景。其实在前一年的冬天,她就开始在地铁站跟我说再见。妈妈,我要自己走,再见。于是,我只能远远地看着电梯,直到看不见人影,我再转身回坐地铁回家。虽然只有一站地,但从来不敢放手。

她出生后不久,和一个邻居聊天,她说,送她上学接她下学都是你的责任。我确实觉得责任重大。喂奶的时候,就做梦我把她丢了,然后,我就和周围人拼命的场景,直到自己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这种梦做了有两三次。

我记得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从来也不出门。但是,等7岁上学以后,就一直自己来回走,而且老师还委派我接送一个聋哑男生上下学。或许是因为我的责任感,我没有过丝毫害怕。也是因为那时没有车,我们都是走山路吧。

现在,出门都是车,到学校需要过至少三个红绿灯和多个人行道。因此,即使骑自行车,也都是我先带路,然后熟了,她再自己走。

出了火车站,下来到警察局的路上,我在想,当年我和妈妈大吵大闹那一次,其实,我就是上学以后了。因为平时都是我妈妈给我做衣服穿,上初一,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件绿色秋衣,尼龙的,一穿就起电,但那是买现成的。不知何故,我发起脾气来,说我不需要妈妈。我妈说,你不需要,就把我给你做的衣服都脱下来。于是我就脱,最后我发现真的只有一件是爸爸买的,其他都是妈妈做的,如果都脱下来,就真的都光光了。现在想来,那是一次严重的叛逆行为。其他时间,我觉得自己都还是很听话很懂事的。

女儿6岁时学习汉语,我总是催她快走,在11月份的黑天里,我催她,她非常不耐烦,你走吧,你去做别人的妈妈吧。或者说,不要催,欲速则不达。就这样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被我给扼杀了。

现在,我也学乖了。只有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才出现。其他时候就各忙各的。我只是一个服务员。于是,说要去办护照,需要我的签名,我欣然前往。因为能和她在一起,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这是我的杰作。唯一的杰作。不管怎样,我都觉得很高兴。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才知道自己也在一天天变老。原来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被人调侃为柔道运动员的我,现在却感觉真是一个小老太婆或者是大妈了。因为经常被问到,我是叫您阿姨还是什么?叫我老师好了。

到警察局里边填表排队,测量身高,1.58米。然后,女儿自己站到那里照相,签名。过一会儿,警察又把我叫进去核对信息。我觉得没有问题。她爸付了350克朗。成人身份证是400克朗。然后就结束了。但结束以后,她说,我想我的照片没照好,是否可以更改?她爸说,不能更改了。于是,我们原路返回。

到Odenplan倒车的时候,她再一次不和我们一起坐直梯,而是乘滚梯上下,经历了更长时间,但是,最后终于与我们会合了。下了地铁,依然是,你们走右边,我自己走左边。快到家门口时,她爸又是孩子般地一路小跑,要提前进门,结果她在花园对面察觉到以后立即快步跑起来,抢先到达门口。我忍不住又是哈哈大笑,多么好玩儿的爸爸和女儿啊!

放假期间,我们比较放纵,每天睡到自然醒,有时,我在外面说,该起床了,都9点了,于是又想起我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这样说,快起床了,太阳照屁股了,快起来,快起来。我当时很烦。所以,现在,我尽量少喊,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倒是晚上,她也经常能很早就去洗澡,准备睡觉了。

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上午,虽然我感觉有点儿累,但还是感觉幸福满满!

作者 陈雪霏

影视评论:电视连续剧《过把瘾》真过瘾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員 陈雪霏

1993年笔者还在住宿舍,还没有电视,所以中国著名作家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的八级电视连续剧《过把瘾》就没有看过。当时,我们还对把握了时代脉搏的王朔大肆讽刺,说他的小说就是痞子文学,象《玩主》,《玩的就是心跳》等都卖得非常火,在青年中非常流行。但是,我们就是死不承认它是文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OMWD2ZTM4&list=PLS_p_dqxeqxlu45v1o80Rr0Nvi7sg8Lkm

其实如果和现代作家把革命与爱情相结合的现代文学相比,王朔的小说更是反应了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人性的解放的另一种尝试和思考。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年轻人就象小孩子一样,一切都是在尝试阶段。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其任性程度不亚于现在的高富帅和白富美。那时,女人不说爱钱这一说,往往是她们更注重颜值,因为男女工资是平等的,而她们不需要请客,也不抽烟喝酒,所以,她们有时手头甚至还比较宽松。就像高晓松说的那样,有的女生其实如果男生愿意,一辈子养他的心是有的。

《过把瘾》是由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男女主角。其实那个贾玲和韩玉婷后来也都是有名气的演员。主人公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不到几天就领了结婚证。领完结婚证就开始吵架。是不是后悔了?没有,那就回家吧。上了床,女的说男的很棒。但是,可能因为自己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从小受的爱太少,因此总也没有安全感。其实,爱情就在于没有安全感,如果感觉无比安全,可能就没电了。只有这种不安全感才让人感觉来电。但是,毕竟结婚了,如果没结婚,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郁闷,因为反正没有结婚,未来的大门还是敞开的。但是,在婚姻中的恋爱男女,展开了一系列的相互折磨。同时,朋友们一个个不是离婚就是分手,没有一个好榜样。仿佛没有折磨就不是爱情。淡如水的生活谁都不愿意过。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农村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城市的改革还在谨小慎微中,但是,男人感觉非常憋闷。是的,中国男人那个时候都很憋闷,因为从政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愿意选择了,经商就叫下海。下海会不会淹死,谁也不知道。所以,人们就在金钱和女人之间周旋。人们还很重义气,重爱情,但又不能揉进一点点沙子。

对女人来讲有人依然相信爱情,认为爱情就是你必须服从我,听我的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什么时候都是我的错。一个英俊潇洒又听话的男生肯定是最最抢手的。因为他有魅力,首先就吸引人,他又善良,没有坏心眼儿,谁求他做事,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事,他都很乐意干,这往往会引发误会。

有趣的是,现在看来,倒是那些不那么漂亮,不那么英俊但是知道挣钱的人却很容易结婚。而剩下的往往是比较漂亮,但又很挑剔,同时也很有魅力的俊男靓女都剩下了,主要原因不是她们没有选择,而是她们选择太多,不知道到底应该选择谁。

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晚上到外面和朋友聚会,经常会有男士对自己的老婆抱怨,老婆用BP机狂呼,也不回应。到头来还要怪老婆爱折腾。还记得那个时候林忆莲唱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非常流行。是的,有些家庭就是冷战。这个冷战和父辈们的艰辛吵架是不一样的。父辈们并不在乎什么,可以痛痛快快地吵,即使吵也主要是因为贫穷和劳累而吵,而不是有第三者的问题。但是,那时,主要是两个人的感情和性格的问题。那种心酸是撕心裂肺的。因为爱就是想独占和排他。如果想两个都占,必然是难受。男人难受了就去喝酒,女人难受了,只能抱着床头痛哭。连续剧中的开篇就是一个郁闷的女人跳楼自杀了。 有人觉得她很傻,但是,想想她的男人居然是和她的前男友在一起喝酒。那时的闺蜜就已经存在了,备胎也都有。只不过这样的名字还没有流行。从《过把瘾》上看,那时候的生活是很不富裕的,但是,人们也开始经常逛饭店了。有些人就因为到哪吃饭这样的问题而闹矛盾,现在想来是很可笑的。但在那个时候,就是互相折磨的理由。人们对爱情都是非常认真的,但也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才出现结完婚离婚,离完婚结婚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人们还不允许有婚前性行为,很多人因为怀孕了,就必须结婚了。也有不幸的因为怀孕了,又没准备好,所以就不得不分开了。或者离婚了。当时,笔者采访的一个很帅的男人一提到孩子就很伤感。他说,他们就是因为孩子夭折了,女方受不了,最后就离婚了。因为毕竟生命影响感情。

后来江珊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第一部成名的电视剧就是《过把瘾》里的杜梅,一个非常能作的女性,最后,也确实,把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搂在了自己的怀里,但是,他却因为肌无力而死去。一部非常凄美的电视剧。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那时候北京的房子都是筒子楼,很破旧,黄面包车,很快被大款变成了轿车,但上下班骑自行车依然很流行。杜梅的同事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就找了个老外,结果是被包养的,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三个孩子。是的,一个女人的美丽青春就这样葬送了。有的人的第一次献给了出租车司机,也有的人不断地在唱“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青春换此生”,就是那首红遍全国的《潇洒地走一回》。

该连续剧的主题歌是《糊涂的爱》,刘欢演唱,也可能是他弟弟演唱的。总之这首歌也愚弄了很多大学生糊里糊涂地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或第一次。或许走向混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但现在看来,那也是自由的开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出现了摇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更多选择面前又不知道选择什么。因为一句话,没有钱,可以左右的余地太小。有的人下海试水,立即又象落汤鸡一样失败了,也有很多人,很快就有车了,又有房了。后来,老板们把五子登科当成人生目标。

人们还是喜欢读书,到饭馆一起吃饭聊天,人们有的是时间,缺少的是金钱。人们还在为真爱挣扎着。

现在看来,还是觉得王朔的小说很好,语言幽默风趣,电视剧导演赵宝刚拍的好,王志文和江珊演得好,可以说是经典之作。

特稿:我的妈妈不认输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夏春平 /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首发于2019.4.29总第897期《中国新闻周刊》

每次我从北京回武汉,妈妈都早早地在小区门口等候。我乘坐的车刚在小区门口停下,久候多时的妈妈就下意识地从小区门口一排小憩的座椅上“嚯”地站起来,“我儿子从北京回来了!”

妈妈匆匆搁下刚才还谈兴正浓的小区邻里婆婆们,喜滋滋地来到车旁,习惯性地从我手中抢过拉杆行李箱,气宇轩昂地朝着家里所在那栋楼走去,沿路见人就笑嘻嘻地炫耀:“这是我从北京回来的儿子……”

戊戌年腊月二十九下午,我从北京回武汉过年,小区门口却没有了妈妈的身影,只有妹妹在那儿等候。我感到有些纳闷:妈妈呢?昨天电话里我已经告诉她回家的车次和大概时间了啊,妈妈怎么没像往常那样早早就提前在小区门口等我呢?

这样的异样心情一直持续到进入妹妹家门——客厅里也没看见妈妈。“妈妈呢?”

“在房间里。”妹妹回答。

我径直推开妈妈的房间门,只见妈妈的背影,她坐在一个轮椅上,默不做声地低着头。妹妹跟在我后面,笑而不露:“妈妈,哥哥回来了。”

我不解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仍低头无语。

妹妹告诉我,妈妈摔跤骨折了!

妈妈抬起头,拉着我的手,就像小孩做错事红着脸认错,乞求家长的原谅:“你不要骂我了。”

原来,我的兄弟和妹妹们在妈妈摔跤骨折的那天都向我封锁了消息。我断定这肯定是妈妈的“最高指示”。一是怕我担心,更重要的是怕我的批评埋怨,想必前几天妈妈已遭到家人“暴风骤雨”般的“批斗”了。

我俯身弯腰用手轻轻摸着妈妈的右腿:“前几天打电话问安您还好好的呀,怎么就……”妈妈闷声不语。随后妹妹据实相告——几天前,妈妈跑到小区别人家串门,下楼时不慎跌倒,造成右膝关节骨裂。这可把家人都吓坏了,哥哥弟弟急忙从郊区赶到武汉妹妹家,送妈妈去医院拍片子、拿药、买轮椅、找拐仗……

我忍不住内心的后怕,一个劲地数落着妈妈:“跟你说过多次,要服老,不要东跑西颠了。都说七十不出门,八十不出屋,您都快九十的人了,还逞什么能!”

面对我疾风骤雨的一顿说,妈妈细声细语地回答:“医生说我摔得不重,治疗休息一阵就会好的。”

“那是哄你高兴的,年轻人骨折了也要伤筋动骨一百天。你这么大年纪,哪有那么快恢复?以后您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吧。”

“我就不能再站起来了?我还可以帮你们做家务,可以买菜,洗碗,我还要上医院看你爸爸……”

“以后你要习惯这种在轮椅上的生活,就在这个房间活动,不要瞎折腾了。过一阵可以扶着椅子,拄着拐杖在房间,客厅、凉台上转转就行了。”

“我就不能再出门下楼了?”

“早听我们的话,少下楼外出就不会摔倒。”妹妹也乘机批评她,“成天抖狠(湖北话“逞能”之意),总以为自己能干、厉害,这次有教训了吧。”

妈妈平时说话一箩筐一箩筐的,此时却理屈词穷。

妈妈今年89岁,身体还算不错。前几年还自己乘公交车到医院看望常年住院的爸爸。当家人批评她时,她还振振有词地顶撞:“我坐公交车一路都有好心人照顾,扶我上车,让座,搀扶我下车,都说我精神好,年轻,不像是八十多岁的人。”

妹妹乘势继续怼妈妈:“您重孙都十几岁了,还不服老,您就抖狠呗,看看,这次摔了吧!”

妈妈确实不服老。她身板硬朗,头脑清楚,说话声音宏亮,中气十足。平时小区的人都夸她:“这婆婆真看不出有八十多岁,显得好年轻。” 妈妈是一个喜欢被人夸的人,只要有人说她年轻、身体好,脸上顿时就笑成一朵花。

其实,人们说这话难免有夸张、恭维、讨喜的成分,可妈妈就像孩子似的信以为真,自以为傲,不时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在我们子女批评她不要到外面“乱跑”时,常常就理直气壮地回嘴:“别人都说我身体好,就是你们打击我看不起我!”

妈妈是一位好说好动、很难闲下来的人,如果要让她宅在家里,没准可真要憋出病来的。她时常向我们忆当年自己在北京生活时的风光。

妈妈也曾是一位老“北漂”。她和爸爸随我在北京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2012年才回老家。妈妈刚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先从楼上楼下的邻居认识起,到最后成为大院的“名人”,还曾被选上了小区家属大院家委会的治保主任,并多次得过西城区阜外街道办事处黄瓜园地区居委会的奖励。那时妈妈也是80岁的老人了,每天有空就和院子里的大妈们戴着“治安巡逻”的红袖章围着家属大院转,用妈妈的话说“又是工作又是散步锻炼还可以结交朋友”。每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和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妈妈都穿着红马甲戴着红袖章在大院神气十足地巡逻,虽然没有任何报酬却也忙得不亦乐乎。

“治保主任”是妈妈一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她非常看重这个“官职”。后来听说上面要给家属委员会的成员一个月补贴两三百元辛苦费,妈妈就“落选”了,因为她是外地人没有北京户口。妈妈回家给我说起此事时,伤心不已,作为儿子的我备感内疚,又无能为力。

妈妈“落选”治保主任后情绪很不好,时常闷闷不乐。眼见她带大的孙子出国了,她空闲时间多了,身体尚好却无用武之地。担心妈妈闲得憋出病来,我只好托人给小区居委会说情,好不容易给妈妈安排了一个“楼栋长”的职务,负责大院其中一栋楼的治安巡逻。妈妈的“官瘾”并不大,只要余热可以得到发挥就行,虽然“降职”了,但她工作热情依旧,仍时常戴着红袖章穿着红马甲,高高兴兴地在自己负责的楼栋前走来走去地“瞭望”。

人老从腿起,可妈妈就是不认输。她说在北京时她这双老腿锻炼出来了,特别是骑三轮车的功夫厉害着呢。许多年前,都是爸爸骑着三轮车送孙子上小学,直到孩子上了初中。晚年的爸爸腿脚已不太灵便,于是妈妈在77岁高龄的时候学会了骑三轮车,毅然接过爸爸三轮车夫的重任。平时老两口出门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老旧的三轮车,医院、公园、商店……从离家近的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到离家远的北海公园、天坛公园,再到颐和园等等,来回几十公里的路程靠的都是妈妈的那双老腿。

记得当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时不见爸爸妈妈,顿时焦急万分。一直焦心地等到7点多,天都黑了,二老才匆匆赶回家。一问方知,俩人早餐后就骑着三轮上北四环外的北京科技大学看望一位老乡,中午在老乡家吃完饭,然后骑着三轮往回赶。不巧在路上车坏了,妈妈又推着车,走很远的路才找到修车的地摊修好车后重新上路。这一来回,有二十公里的路程。

这次妈妈摔到腿了,但依然很坚强。她说这一辈子吃过好多苦都熬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养好伤重新站起来。

今年春节除夕早上,我们兄妹等家人照例要到医院和爸爸团聚。我对妈妈说,这次您就在家躺着吧,我们去一下医院很快就回来。妈妈哀求着我和妹妹:“我也要去医院,你们带我去吧。我右腿骨折,左腿能动,有拐杖,有轮椅。过年了,你爸爸可怜,我一定要去医院看他的。”

看着妈妈带着乞求而又坚定的表情,我们同意了她的请求。

春节后我离开武汉时,妈妈再也没能像过去一样,拖着我的行李箱,牵着我的手,送我到楼下小区大门口目送我离开。

值班编辑:石若萧


老兵的心声:红色之旅瞻仰毛泽东刘少奇故乡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特约记者 黎玉庭、简玉华、范志临和张卓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民族最闪光的坐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全国各参战部队老兵们引以为骄傲自豪地是:“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491团6连(含原4连)对越作战胜利40周年纪念大会在长沙隆重举行

撰文:(连州)黎玉庭(河北)简玉华 (长沙)范志临 (荷兰)张卓辉

         摄影:(河北)李德  (韶关) 于振存

    为了永不忘却的记忆,与全国各参战部队老兵们一样,164师491团6连(含原4连)对越作战胜利40周年(1979—2019)纪念大会于今年3月1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举行。

     当天,来自河北、湖南、广东(广州连州、韶关)广西、山东贵州、福建、江苏、海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地区的该团6连(含原4连)老兵代表们及其家属逾百人汇集长沙通程麓山大酒店参加为期3天的大会。不少人已年过半百,或年逾花甲,不少人夫妻同来,还有的携家眷、带儿孙,表征着红色之旅,薪火相传。从2015年起由简玉华组织战友聚会已历3次,第一届2015年广东中山、第二届2017年广西北海。第四届2021年相约贵州,正未雨绸缪。本次第3届聚会组织策划原六连指导员,战友联谊会会长简玉华战友联谊会秘书长易开云(战时一营书记)、联络员范志临等老战友担当。原六连连长祝其龙为今次聚会参加聚会战友点名。大会老兵代表们永远不忘血染沙场的战友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灿烂的青春、永远留守在南疆黄土上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全体起立向参战烈士默哀,致敬!大会向因故(病)未能前来的首長,老战友致电(信)慰问,向参战英雄们褒奖弘扬。正如老兵即兴诗诵:

《六连雄风》

(含4连战友)

(广州)杨汉波(韶关)何建达 (长沙)范志临

六连老兵聚长沙,

八一军旗映朝霞。

对越作战四十载,

卫国业绩人人夸。

群雄英名旌添彩,

廿岁青年今花甲。

倘若冲锋号再吹,

操枪陷阵敌寇垮。

     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1979年2月17日凌晨6点25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打响,我军万炮齐发射向越军阵地,同时以数十万兵力,从南疆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向越南境内进攻,英雄六连随部队赴桂英勇参战,冒着越军疯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满地雷和竹尖陷阱的征程!

    战时任职:原491团2营副营长(原六连老连长),到坦桑尼亚参加维和部队回国后任团副参谋长魏东富,团政委陈国华,二营营长徐乐标,4连指导员黎玉庭(战友联谊会顾问),团政治处干事陈雄(5连指导员,战友联谊会顾问),6连副指导员简玉华,6连连长祝其龙(后任)等领导以及老兵代表先后满怀激情地发言与总结,重温所在连队对越自卫反击战各个战役各次战斗的胜利历程,大家都为参加攻克谅山战役的重大胜利骄傲自豪。犹新记忆:团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二营为攻打谅山预备队,拳头连4连在指导员黎玉庭率领下攻取班感,英雄连6连在副指导员简玉华与连干部伴随火炮靠前指挥下攻占波寮,为大部队攻进谅山打开了大门。除由司徒副连长率二排配置军坦克连进攻外,6连副连长彭培祥身先士卒率领一排英勇作战,其中从福州部队调来补充兵的四零火箭炮手欧阳宗星,进攻时发现敌火力点,一炮即把它消灭,但他也受了伤,可顺手就地捡起一杆步枪,一枪把来敌干掉,当时给他报了一等功。此战6连光荣牺牲1人受伤9人,毙敌10多人,缴获一大批军械和物资。连队在攻克谅山时还占领了敌军械弹药库。作为164师主攻团的491团从广西北山方向突击直攻谅山。冲锋陷阵,英雄杀敌,不怕流血牺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坚攻战斗,有的为国捐躯。全体官兵历时28天的艰苦奋战,插坂然、打昆仑、攻巴外山、打波寮、战谅山,五战五捷。大家经过烽火硝烟,铁血洗礼,体现了“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491团3营首克谅山,占领省府大楼,当时战斗至3月2日晚,越军的零星抵抗被肃清,谅山北市区全被中国军队控制。谅山战役至此结束。中国军队占领此处,再向南已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了。如果中国愿意,饮马河内也是指日可待。越南首都此时已是一片混乱。3月5日,我国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目的。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3月16日我们胜利凯旋归来!491团受中央军委嘉奖,荣获攻克“谅山第一团”称号!六四连隶属师团所在的55军一战成名,在此次对越作战中歼敌1.3万余人,成为东西二线9个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东线集团由开国上将,广州战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温故知新,赋诗铭志:

《直捣谅山建奇功》

(连州)黎玉庭 (广州)陈雄 (韶关) 于振存

血染征衣怒火红,

直捣谅山立头功

今朝长沙聚会日,

英雄干杯震苍穹。

年逾花甲精神砾,

弹洞战旗飘心中。

嘹亮集合号再响,

扛枪归队又进攻。

英雄六连所在营团隶属164师创建于解放战争初期的松江省(今黑龙江省),1948年10月归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建制,同年编入第四野战军,随同大军入关南下华北、华中(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华南(曾在长沙区域参加著名的衡宝战役)至饮马珠江,桂西剿匪。1952年11月编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序列,其第5任军长白忠耀将军就出自164师491团2营6连,已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且年过半百的他屹然率部参加对越作战,战绩彪炳,全军楷模。在5、60年代,部队卫戍湘粤;70年代驻守粤东,及赴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祥地军垦牛田洋,继而全师曾在当地抗击“7.28”特大飓风海啸,当时,包括年仅29岁,后为前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内218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分配师属各团营大学生连劳动锻炼,并与全体官兵一起投入这场史无前例的抗洪抢险,引起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注。……,进而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前在汕头牛田洋被评为“硬骨头连队”,对越自卫还击战被评为“英雄六连”称号!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靓丽。80年代未90年代中,六连(含原4连)当代老一辈官兵陆续复员(退伍)转业到地方,倾情投入祖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忘我积极长效贡献。例如黎玉庭于80年代中转业,90年代初任连州市侨办主任、1996年调任连州市外贸局局长外经委副主任;陈雄转业后任广东省法院司法干部、律师;已毕业于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晋升为二营付教导员简玉华1986年转业河北香河市外贸局任要职。又如70年代中,二营报道组赵志刚(原机枪连),吳中原(原4连)两位组长同期复员不久分别考入广东省(高级)党校毕业,赵志刚擢升韶关市委组织部和国土局任要职。吳中原则留广东省委讲师团后受派遣澳门新华社办公室,继而调香港的中国亚太“一带一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任要职。值得一提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1999–2019)隆庆。……,我团营能人辈出国家栋梁的他们都努力勤奋工作至退休,夕阳无限好,壮丽享黄昏,各人(户)欣获“光荣之家”,含饴弄孙 ,天伦之乐时也不忘承前启后发扬六连的优良传统。的确—

《六连硬汉》

(韶关)赵志刚 

当年浴血奋战,

今日镇守海防。

继承红色遗志,

赞我六连硬汉!

《英雄辈出》

(香港)吴中原

抖落硝尘膺勋功,

北战南征烈火熊。

六连雄风今犹在,

精兵辈出当年勇。

《鏖战南疆》

(北京)张树良

雄师黑水建奇功,

又历南疆战火熊。

血热旌旗添异彩,

儿郎不减少年容。

席间,与会老兵们共叙昔日军旅生涯,战斗友谊;畅谈今天工作与生活,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等。大家一同合影留念,一起互留联系方式(地址、电话与微信号),气氛热烈非凡。与此同时,军嫂、眷属、孩童们等组团即兴精彩表演唱,传承红色基因,洋溢家国情怀。“……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大会期间,组委会组织大家去长沙橘子洲头,游览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春游橘子洲头》

(河北)简玉华 (长沙)范志临

橘子洲头姹嫣红,

六连聚会兴致浓。

入伍初衷卫国防,

指点江山毛泽东。

樱花夹道迎老兵,

犹如凯旋归途中。

并肩列队英姿飒,

江畔朝阳展新容。

去韶山市韶山冲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大家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圈。1993年12月20日,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举行,江泽民同志专程来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参观刘少奇故居及其纪念馆(刘少奇出生以及度过童年及少年时代的四合院式房子),集体向刘少奇铜像敬献花圈。当地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

此时此刻触景生情,距湘万浬之遥,已旅居欧洲荷兰逾廿八年的原六连老兵张卓辉,情深意切地撰写,驰电调寄诗一首:

《我曾经见过他》

——纪念毛主席诞辰126周年,旭日临窗欣然命笔

我曾经见过他,

肖像掛在学校课室墙正中。

我曾经见过他,

天安门上挥手致意游行的学生与群众。

我曾经见过他,

语录、著作教导伢思想启蒙。

我曾经见过他,

青年成长康莊大道艳阳彤。

我曾经见过他,

指示解放军学全国人民要立新功。

我曾经见过他,

部署”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抗击“北极熊”。

我曾经见过他,

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斗争声明义愤填胸。

我曾经见过他,

见证中共一大唯一西方人马林描述湖南代表笑貌音容。

……

百廿六年,已侨居欧洲荷兰的我依然能见到他啊,

日出韶山冲,

日出东方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 备注]

(1) 1970年5月20日,毛主席发表了《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声明》

(2)马林(中文名)为荷兰人,受共产国际派遣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届代表大会,他是出席大会唯一西方人。而今荷兰南部一座立交桥以他原名Henk  Sneevliet  命名,以纪念这位荷中友谊第一人。

编辑 陈雪霏

爱情诗选:爱的自由

晓晨

假如我们有爱的自由,

假如我们有生存的自由,

假如我们可以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假如我可以自由地爱你,

我渴望无国界的爱情,

我渴望无宗教限制的爱情,

我渴望能爱我所爱,

我渴望人世间不再有纷争。

我渴望相爱的人能够有机会真的在一起。

我渴望我不再钻牛角尖,

我渴望我的心能够平静。

洁白的雪花飘在我的脸上,

抹去我的泪痕,

我的泪随风而去,

飘落在空中,

我就是一缕空气,

我就是一丝微风,

我愿意成为一缕新鲜空气,

洗净你的心肝肺,

我愿是一丝微风,

为你抚去汗水,抚慰你的心灵。

 

爱情诗选:假如有来生

晓晨

假如有来生,

我一定不让你离开,

假如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我一定不让你离开。

自从第一次遇见了你,

我就喜欢上了你。

第一次和你单独接触,

我就想你是我的白马王子。

我太天真,以为一切都可以重来,

2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今非昔比。

假如有来生,

我一定不让你离开,

假如有来生,

我一定好好爱你,

也让你真心地爱上我。

今日头条:新疆是个好地方 老兵记者都不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新疆是个好地方,老兵记者都不忘。话说8月25日到9月2日,记者在新疆采访到五彩滩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群老兵,号称天下第一群的老兵们在五彩滩旅游。他们可能也是为了追忆过去,展望未来而自驾游来到新疆的。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两位老兵记者充满深情地追忆过去,展望未来,联想东西,穿越时空地为读者展现了沿海地区的人们对新疆的印象,新疆的库尔班大叔一家所代表的新疆人对祖国的热爱,都是那么真诚生动感人。看到片头,让笔者想起新疆的歌曲,对爱情就是那么干脆,那么直白,那么热情…….新疆是个好地方,老兵记者都不忘。请大家继续认真阅读吧!

“冬不拉,弹起我的冬不拉,向着北京唱着一支新编的歌,农业大丰收,牛羊满山坡,歌唱各族人民的新生活……”,“毛主席啊毛主席,我日日夜夜想念您,我敬爱的毛主席,我要骑着毛驴去见您敬爱的毛主席……”这经典的新疆维吾尔族叙事歌,讲述着成为了全国老幼皆知的人物库尔班大叔不顾七旬高龄,要骑小毛驴到北京见毛泽东主席的真实动人故事……

《新疆美食馕广州尝鲜遐想》

(广州)董雪昌  (荷兰)  张卓辉   (文 / 图 )

当我20来岁时,就因为工作的关系走南闯北,闯东走西,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领阅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新疆的馕也曾尝过。曾记得有一次在新疆的草地上,一群小孩子一人抓一块馕在津津有味地嚼。看他们那吃相这饼一定很好吃,于是,我伸手同一位小朋友说:给我尝尝。那小朋友大方地拿了一块给我,我放嘴里一咬,硬,无味,很难以嚥下,但还是硬着头皮还是吞下肚了。或许在广东常年吃米的我饮食习惯的缘故。

后来,过了十多年华南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在众所周知的广州三元里区镇就有不少新疆维吾尔族群聚居当地发展事业,其中包括馕制品的饮食店铺。而在东山区的广州铁路医院门口附近,我也看到几个年轻的新疆小伙子摆了个摊子在卖大饼,圆圆的大饼差不多有锅盖这么大。这不就是我以前尝过的饼吗,我问新疆小伙子这饼多少钱一个?新疆小伙子说,这不是饼,这是馕。10元一个。我这才知道这不是饼,是馕。其中一位普通话说的好且饶有学识的小伙子娓娓地道来:馕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千年的西亚地区,我国大约在3千年开始种植小麦。汉代吃小麦面的习俗开始形成。“馕”源于波斯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其它称号。《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人称馕为“胡饼”,在敦煌遗书中,共有26种饼的名称,“胡饼”是其一。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由于胡饼本身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等特点,也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张骞凿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频繁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的影响。馕是新疆各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疆的馕在全国食品中来说,要算一个独特的食品了。在天山南北,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香脆的馕。

如此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于是我买了一个刚出炉的馕一尝,挺脆挺香挺好吃。我想以前吃的馕可能是放久了又硬又难吃吧。因为,新疆人烟奇少,方圆几十公里见不到一户人家。他们常常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所以,他们带上馕就上路,饿了,就着小河的河水吃馕,吃完了又赶路。联想鹏鸣先生的很有趣味的散文《漫话新疆的馕》,这儿有了新的故事。

确实,原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于1949年率领自己的解放军部挺进新疆,领导剿匪、土改等工作,以及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指挥军队屯垦戍边中,不少部队也用馕等食物进行军粮补给。然而,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新疆之春》奏鸣新疆各族人民的心声:曾记否,1955年,新疆和田有一位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库尔班大叔”,1883-1975),翻身道情的他提前打了上百斤的馕,骑着毛驴想要去北京看看,当地的朋友们都说,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走不到,于是作罢;两年之后,当地组织人员到北京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终于有机会到北京看一看,并在1957年年6月28日见到了身在北京的中国领袖毛泽东,以别样的形式实现了“骑毛驴上北京”的梦想,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同样影响着他的后辈子孙:一封信续写50多年的感恩故事——–

如今,库尔班的长女托乎提汗已经年近90,2016年底,有感于100多口人的大家庭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托乎提汗让曾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服役的维吾尔族女通讯兵,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代为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讲一讲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以及家乡的发展变化。她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长达7页,还附有一张祖孙三人的合影,白发苍苍的维吾尔族老奶奶和她的儿子、孙女,背后的墙上挂着那张著名的照片——《毛主席与新疆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握手》。新疆为丝绸之路始发段,馕之美食在此路段产生,至今造福一千多万维吾尔族人民。“维吾尔”在该族文字意译诠释为“团结”,“联合”之意。在此之前,20159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尤良英等13名新疆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

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详见附件),为她和家人及乡亲们送上祝福,希望他们坚持爱党爱国情怀,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时隔50多年,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再次感受到了来自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与关爱。2017年1月13日,托乎提汗·库尔班一家人围在一起激动地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如克亚木说,虽然他们家人不过春节,但特别感谢习总书记在这么吉祥的日子送来问候。托合提汗奶奶是新疆地区历史变迁、万象更新的见证者,她总是教育后代,“你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是党让我们农民翻了身,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克亚木自己也觉得,因为有党的关怀和帮助,家人现在才生活的这么好,要把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珍视民族团结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习近平给库尔班大叔后人回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天山南北大街小巷,引起热烈反响。当时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大叔的女儿托乎提汗·库尔班的回信让新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为动力,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协调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题采访活动于2018年8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参加本次采访活动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22家国内媒体和来自13个国家的14个境外媒体的记者们。他们包括日本NHK,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比利时回声报,阿富汗和土耳其等国的媒体。尤其是我与时俱进地详细阅读了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特辑连续十八集报道《中外媒体“走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系列》,以及去年春因公干去乌鲁木齐和拜城等新疆有关地区切身处地感受,从中找到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新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电影主旋律与插曲)最新答案: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使新疆发展产生新的飞跃。

也许综上所述的缘故,打这以后,我也常常去个摊子买两个馕回家慢慢品尝回味,记忆往事,不时还听到那俩维吾尔族小伙尽情欢快哼着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富饶的花园结瓜果,肥沃的草原牧牛羊……”,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丝绸之路”考究】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对这前无古人的壮举并未想到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上给出一个“划时代”的命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外商人 ,沿着这条线路,用他们的双脚,拓展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商贸之道。 就像天文学家发现行星、物理学家发现物理定律一样,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发现并考察了这条商贸之路,并从学术的高度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时,这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商贸之路,才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字和内涵,从而影响了一大批像杜克太太的父亲一类的西方人。“丝绸之路”如一条纽带,将万里之遥的中国与德国联系在了一起。东起中国广州湾,西抵荷兰鹿特丹,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一带一路”长盛不衰。

董雪昌先生为《广州铁道报》记者

相关链接:

两会系列报道(21)- 新疆团开放日:库尔班大叔重孙女当上了人大代表

论爱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情感专家  陈雪霏

什么是爱情?废话,谁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不一定。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的。有一位韩国女孩说过,爱情,就是那种象熬中药一样熬出来的。是的。有时候,两个人相见可能感觉很好,但不一定马上就好的不得了。有可能很好,但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到不了一起。于是,人们就需要耐心等待。

有了时间考验的爱情才可以长久。有的人会说,不在乎长久,只想一时拥有。但我想人的感情是有限量的。给了这个人,就不能给那个人。有时,感情如果不小心浪费掉了,以后恐怕就很难再产生感情了。

真的。感情是通过时间来磨练的。当然,过去讲的真金不怕火炼,你使劲考验一个人,也是不对的。人都是脆弱的,不可能那么容易被历练。人也是不太容易能抵制住诱惑的,因此,最好不要创造这样的机会。一定要顺其自然。

感情是不应该浪费的。因为感情也是有量的,就象电灯里的电一样,浪费了,就没有了。因此,如果有了感情,就应该珍惜。

人世间确实有很多隔骇,例如,意识形态,例如政治制度,例如宗教信仰,这一切都影响我们的爱情观。因此,西方讲究自由。但是,如果自由过度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如何能够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恋爱是一门学问,也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爱情。否则,感情也不会产生。人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温饱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情。否则,难免都是互相利用。当然也可以是互相理解。

清明节:纪念我的姑父姑母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瑞典人的复活节刚过完,中国人开始过清明节。复活节一般是在四月初的一个星期。中国的清明节固定在4月5日。复活节纪念的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三天之后,他从坟墓里升天复活了。籍这个过程耶稣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因此,复活节都很高兴,放一个小长周,有孩子的甚至放一周。

中国的清明节则是纪念逝去的人们,追忆他们,缅怀他们,激励活着的人们继续前行。瑞典人的清明节是在11月份的万圣节,那时,人们会去扫墓。

在这个时候,说说我的姑父姑母和我大姨。我们家住在乡下。离城里有70里地,过去的大花牛汽车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抵达。而且一天只有早上一次,下午两点或三点一次。那时候,也想不起来如何对接时间。我们家三个大学生寒暑假要回家的时候,经常要住在我姑姑姑父或者是我大姨家。

我姑姑姑父都是锦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姑姑在生前先是搞果树剪枝,她如果回乡,就会对我们家的四棵苹果树进行剪枝。后来,她种花种草,为果园培养苗圃。我姑父好像是个党委书记还是什么领导。他长得很帅。我小时候一直觉得他象《红灯记》里边的李玉和。总是戴着蓝帽子,穿蓝色衣服。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真是美男子。说话干脆利落。他过年到我们家时总是问寒问暖。关爱有加。我上高中时,有时放假了,不想回农村,就到他们家度过周末。因为有我表姐,表哥和表弟在,所以,也觉得热闹。我很羡慕他们很会玩儿,比如下棋。我一窍不通。但是我学习好,只顾学习,所以,我姑姑时不时还要给我些钱补助学习。那个时候的钱可是非常值钱啊!我表弟羡慕地说,我妈对你比对我们都好。是啊,那个时候,生活都不是很富裕,但是,我姑姑姑父都是拿出家中的所有来帮助我们,支持我们。做最好的吃的给我们。嘱托我们好好读书。

书读多了,也是有些呆傻。很多年,都希望能去看看姑父,去年夏天在马家袜子地带路过的时候,我还在想,我是否应该在这里停下来去看看我姑父。看他怎么样了。但是,当时已经和老师有约,无法停下。回来时天色已晚,就没有去。

我心里一直以为我姑父还活着,结果,有一天,我给我大姐打电话。她说,人们都没有告诉你,你还不知道吗?姑父已经走了。原来,他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因为大儿子走了,所以,他也走了。大表哥是前年8月12日走的,我清楚的记得,也伤心了很长时间,英年早逝。不想姑父也走了。愿您老人家与姑姑和表哥团聚。也请原谅这么多年来一直没能去看您。我真是不孝啊。

去年夏天妹妹因为梦见了大姨,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到田屯给大姨上了坟。了去一个心愿。逝者如斯夫,死者长已矣!愿逝者安息!

这里一并缅怀姑姑,姑父,大姨,和大表哥。还有我的舅姥爷和舅姥,愿你们安息!

愿活着的人们,继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