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化与文学

视频专访:旅欧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克清的艺术人生(上)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亲爱的观众朋友!您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吗?那个时候,改革的春风沐浴着中华大地,中国就像春天一样孕育着勃勃生机。您还记得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上演的著名的法国歌剧《茶花女》和《费加罗的婚礼》吗?您知道那个主角是谁吗?他就是中央音乐学院首批毕业生之一刘克清。刘克清是歌剧演员,导演,也创立了北京莱茵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旅居德国。

刘克清的父亲姓张,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在朝鲜战争期间,因为掩护战友而踩雷负重伤回国。母亲姓刘,是满族人,年轻时在县文工团演过《小女婿》里的陈快腿儿。

刘克清的童年时代因为家里是红五类而被抄家。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儿,但是,家里只剩下一个匣子,就是收音机。他每天听收音里边的歌曲,跟着收音机一起学习唱歌,学会了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唱得跟收音机里唱的一摸一样。于是,他成了班里的文艺骨干。当了班长,为自己的班级和学校都获得了荣誉,受到了校长的注意。后来,他直接从北京119中学直接参军,加入南海舰队。在那里,他作为文艺兵,唱歌跳舞各种技巧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后来,他因为唱得太狠,把嗓子唱坏了,也就退伍了。回到北京,他死睡一个星期,居然把嗓子恢复了。他找工作,干过两天卖菜的,又干过一天澡堂子里的工作,结果都干不来。于是,他看报纸找广告,去各大歌舞团进行考试,结果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首批毕业生之一。毕业以后,到中央歌剧院工作,生活事业顺风顺水,他想得到更多的挑战,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他又去了美国著名的音乐学院,

他刚一到美国就每天打工17个小时,只为了能给妻子和孩子攒够赴美的保证金。他一路拼搏,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为中国人争光。他是中国的顶尖艺术家也是国际顶尖艺术家。即使疫情来临把人憋在家里,他依然利用这段时间来创新他的歌唱水平,把中音提升到高音。他是毛主席说的那种在大风大浪里成长的青年,他在海南岛救自己战友的命,他象邓小平说的那样实事求是,非常诚实,他在改革开放时首先冲出国门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当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又在北京成立文化发展公司促进中德和中欧的文化音乐交流!让我们看看他起伏跌宕的精彩人生和他孜孜不倦的不懈奋斗!

敬请观看Youtube录播专访。首播时间:2022年5月9日晚19:00-21:45

链接地址:

刘克清的视频号:刘克清8865

视频专访旅瑞华人郝景霞和徐晓军谈疫情下的坚持及其人生事业爱情跨界与快乐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月9日瑞典政府宣布流行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瑞典已经不构成有重大社会健康伤害的大流行病了。尽管还有人感染,但是,奥秘克戎变种的致死率大大降低,感染速度快。但现在也确实降了很多。两年多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但是,作为斯京春晚的关键人物,郝景霞和徐晓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坚持让人感动。以下是北欧绿色邮报网和瑞典中文网络视频的采访视频。希望大家喜欢!

专访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资深研究员昆曲票友郝景霞

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一位文理都很厉害的一位学者,人称在科研界唱京剧昆曲最好的,在京剧昆曲界科研搞得最好的。她就是跨界的艺人世界闻名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郝景霞。欢迎你!

郝景霞:谢谢陈主编,很高兴能够接受您的采访, 首先说一下,您对我太过誉了,我可谈不上什么世界闻名,也谈不上在科研界京剧昆曲唱的最好的,我就是比较喜欢唱戏而已

1.雪霏: 今天之所以请郝老师来,就是因为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们都被疫情困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有抑郁,郁闷,不开心等等情况发生,然后,郝老师,也是中瑞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召集人,也是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学生学者联谊会举办的斯京春晚的关键人物之一,她却在有疫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举办了线上春晚。说线上,有很多节目也是线下录播的,这种精神让我非常佩服。

我就想问问,是什么支持你这么执着,这么有热情来搞这些活动呢?我听说,有很多北京音频视频也都是你搞的,你是怎么学到这么多知识的呢?

郝景霞:我想主要呢,动力也是对戏曲艺术比较热爱,也比较喜欢文化传播和交流这方面的工作,一般都是爱  才会产生动力嘛。然后呢,就是事情做的还不错,就会越来越想做。

我们搞神经科学的都知道,脑内有多巴胺系统,就是Reward 机制,奖赏机制,做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事情,会有欣快感,做下一件事情就有热情和动力。

然后,因为也是喜爱,想把事情做的更好,就会想法去学更多的技能,现在比如戏曲,唱的好是一方面,要想得到更多人的喜爱,需要比较全面的艺术,比如 扮相,动作,音效,甚至视频的质量都对你整个表演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努力的学习了一些这方面的技能,比如剪视频,调音效,包括学习化妆等等吧。现在网上这方面的教程也很多的,可以自学,另外向春晚团队的技术组的年轻同学们不耻下问。但我的这点技术将将够用,比专业的还差的很远。

另外我们有一个友爱,团结一致的得力的团队。集体的力量很重要

2. 雪霏: 原来,郝会长根底雄厚,她是1981年考入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的大学生,五年寒窗苦读,1986年毕业的。请问你是不是在高中时也是个学霸?记得你以前说过你属于那种特别淘气的小孩,给我们讲一讲你小时候的故事。

郝景霞: 小时候,家就在中央音乐学院宿舍旁边,最好的闺蜜同学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从小无形之间受到她和她家长的艺术熏陶。中学时,因为会跳舞和耍木偶,随闺蜜考上35中的文艺班。这个班收的主要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子女和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所以我还是接着混在”文艺圈”, 成绩在文艺班算好的,后来转到数理化班,成绩也就是中等吧,淘气在班里数不上了,但思维比较灵活。敢想敢干,不太被常规拘束,又能坚持,想做一件事就不厌其烦,一步一脚印,努力给它干好,如果说和现在有联系的话,那就是对艺术还是比较喜欢,比如大学的时候,就是学校舞蹈队的。

3. 你考大学的时候费力吗?你高中时学习刻苦吗?

因为父亲在我13岁时去世,我那时就立志要当白衣天使,去拯救疑难杂症的病患。我高中时候学习特别刻苦,所以考大学也没感觉费力,考上我想要上的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准备当一名白衣天使。

4. 那个年代,老师都不让谈恋爱,但是,你好像和您爱人徐老师是大学时就谈恋爱了,是吗?你对早恋怎么看?

郝景霞:  哈哈,这个您说晚了, 我和徐晓军老师是初二的同学,现在都恋爱45年了。当时我们在北京35中,13岁做同桌,有首歌同桌的你嘛,我们的故事从那开始的。至于早恋这个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很难一概而论,个人的感觉是中学期间走到一起的,至少我认识的同学现在都还挺好的。

5. 您在1989年开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读了博士,然后成为研究员,然后,还有三个孩子,你是怎么能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的? 现在很多人一个孩子都觉得很艰难?

郝景霞   当年经常带着孩子上班,周末和晚上,单位的楼道没人,孩子坐在学步车里,在长长的走廊里开心的跑。  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就这么过来了,过的很幸福,孩子们成长的也很好,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也没啥特殊的经验和感谢很大家分享

6. 你是怎么开始对学习京剧感兴趣的呢?你是学习八年之后才开始登台演出的吗?

郝景霞   徐晓军特喜欢京剧,所以我一直也跟着经常听,第一届斯京春晚,十四年前的时候,徐晓军和崔大庆一起陪着吴江燕老师唱了沙家浜里的智斗,我那时候就是他们的剧务,就是举着春来茶馆牌子那种人,春晚演完了,大家都是意犹未尽,于是我就开始组织他们和吴老师学唱京剧,刚开始我只是给他们端茶倒水,根本没觉得我能唱。后来,参加的人少了,我觉得我必须补上,于是就强迫自己学唱。唱着唱着就爱上了。第二届春晚,我们就跟着吴老师上台演出了,从台后走到台前。当然回头看,当时我们唱的都好菜。吴老师勇敢的带我们刚上几次课的人上台锻炼,那真是我京剧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和领路人。

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我开始喜欢上了昆曲,一开始就是买了碟学着唱,当时买了很多碟嘛,然后就非常喜欢其中一位的唱,她就是江苏昆剧院的龚隐雷大师,也是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到南京见到了龚老师,就是很有缘份那样,一见如故,后来一直就跟着龚老师学昆曲,可以一年从瑞典飞南京6次去学昆曲,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龚老师还在网上参加了我们十三届春晚的演出,和我合唱了她亲授我的牡丹亭,如果说我现在昆曲唱的有进步的话,也多亏了龚老师这些年的谆谆教诲。

其实我京剧昆曲的演出,离不开老师们的教导,像龚老师,像引我上路的吴老师,像中国京剧院的杨美琴老师,还包括学戏路上指点过我的 袁慧琴老师,迟小秋老师,武汉京剧院的刘子薇院长,江苏昆剧院的柯军老师和钱振荣老师,包括我们的昆笛圣手王建农老师,我也借这个机会,向老师们表示一下感谢。

感谢斯京春晚让我在戏曲的路上走到今天。

7. 从你的经历来讲,你觉得一个人跨界,改行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对吧?就是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艺也是相通的,就像钱其琛,钢琴也弹的好,很多诺奖得主也可能有对音乐的爱好是不是?

郝景霞   我觉得您说的很对,而且我觉得跨界改行不应仅仅是可能,而且应该是非常必须和重要的,人的寿命比以前长很多,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生活变得轻松方便,现在技术的发展也创造了非常多的机会,所以我觉得更多的人应该尝试干些不同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跨界改行应该变成常态才是

8. 你和徐老师也都是喜欢戏曲,喜欢教育,你的经历让我感觉好像是一种中国人的回归。就是说一开始,我们特别崇拜西方,觉得西方非常先进。但是,学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又觉得,在心灵深处还有一些更想让我日思夜想,夜不能寐地东西,比如说京剧,和昆曲。是否这也是很多瑞典人说的中国人现在更喜欢自己的文化了。同时,你也在汉语桥活动中,发现很多瑞典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谈谈这方面的感受?或者说什么叫文化自信?

郝景霞:  中国人当然应该喜欢自己的文化,这不光是自信,也是本能,因为我们的母语就是中文,能够体会中国文化中外国人体会不到的东西,各民族都喜欢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应该多了解别人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互相交流,理解。

瑞典人很喜欢中国文化,重要的是如何用合适的方法传播给他们,这个方面,我也在探索,努力。

9. 最后,我想问问对孩子的培养和对老人的孝顺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您的老母活到94岁高龄。她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您是怎么样与她相处呢?尤其是在两年疫情期间,我听说,为了防止感染,您让孩子到外面去租房住。

郝景霞:  我的母亲对我的影响特大。她永远都在用实际行动鼓励和支持我的各种想法。  因为她能豁出一切支持我,从小我就对我的各种想法比较谨慎,怕我母亲给我用力过猛。她老了,我对她的孝顺就是也能豁出一切支持她想干的事情。 每天再忙也要看她一次,每周一定带她去吃麦当劳和中国店购物。每年一定要回1/2次中国直到疫情开始。疫情期间,因为她对瑞典疫苗反应太大,无法打第二针,我家女儿需要上班,我怕她会被传染新冠,于是为了母亲的安全,让女儿搬出去住了。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去陪伴母亲。 她后来病重时,需要长时间被照顾,于是我和2个女儿商量决定不用外人,我们三人24小时轮班照顾老人。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必须亲力亲为,孩子们会默默看在眼里,等我需要她们时,她们也毫不犹豫跟上。特别感动我。 当然这是个比较个人的话题,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我母亲看事情非常明白,看的开,从年轻时就把每一天当成自己的最后一天看待。不计较小事儿,对别人特别好,经常拿出自己的全部存款助人。我想这应该是和她长寿有关系吧。

10. 您觉得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们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你说你有西方的同事也对父母特别好,讲讲是怎么回事?

郝: 瑞典不是疫情已经结束了吗,嘻嘻,疫情结束这个话题可以单讲一期了,这里面有流行病学意义上的结束,有医学意义上的结束,有政治上考量的结束,更重要的是我们心理上的结束,比如我,相信科学,打了三针疫苗,即使感染,应该问题也不大,当然,必要的防护还是要做的,总之 就是 common sense 很多事情就可以避免,比如出门回来洗手,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出门戴口罩,都是很好的卫生习惯,和疫情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了。

我的KI的导师是美国人,她因身在瑞典无法照顾她在美国的老父老母,于是她就雇了3个私人保姆24小时轮流照顾他们,我问她是不是太贵了,她的回答对我印象深刻,她说她就是借钱也要雇,为了父母吗。

11. 展望未来,有什么打算?

郝: 我这个人不太爱想很长远的事情,就是继续力所能及的做喜欢的事情,比如我们汉语桥俱乐部就在非常好的发展中,那我就努力的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做一个十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化系列讲座,然后就会投入今年中秋晚会的筹备之中,去年我们在城堡拍的两乡明月一般情中秋晚会在世界范围内反响非常好,今年想把它继续高大上的做好,争取把斯德哥尔摩汉语桥俱乐部中秋晚会也和斯京春晚一样做成品牌,斯京春晚是以我们留学生学者为主,中秋晚会就希望以喜欢中国文化的瑞典艺术家,学生为主体来做。

唱戏的话,只要还唱的动,唱的很可以的话,就会继续唱下去,也会继续探索传统和现代艺术,中国和西方艺术结合的这个问题。今年我春晚表演的昭君出塞之今夜无人入睡就是这方面的努力吧

12 非常感谢接受我的采访。但愿疫情能尽快过去,俄乌冲突也尽快结束。只有和平,文化才是永恒的。下次再见。

郝: 谢谢陈主编

以上视频采访完毕,主播又进行了两段即兴采访。

施坦威钢琴决赛在荷兰华裔少年选手占半数籍贯广州青年导师精心培养音乐杰出人才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 报道:

两年一度的荷兰施坦威钢琴比赛“Steinway Pianoconcours”的决赛,于2022年4月2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皇家音乐厅举行。

决赛选手华裔少年占半数

进入决赛的三组一共9位选手,在从7岁到17岁的琴童中,居然有4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孩子,而有两位参赛选手竟然都出在一位从中国移民荷兰的青年钢琴教师门下。其他7位决赛的选手,都是荷兰知名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门生,甚至是学院的学生。只有这两位,由目前名不见经传的他一手指导。

     当他的学生进入施坦威决赛的消息出来后,荷兰大报《共同日报》(AD)的记者闻讯而来,在他开办于久居世界第一大港城鹿特丹(Rotterdam , 誉为欧洲门户)北区的钢琴学校采访了他,还有两名进入决赛的学生,雯雯(Yuewen Yin)和笑笑(Lingyi Chen),并且在AD网站发表了带有长达差不多两分钟视频的署名报道(注明是收费订户才能看个完整)。《共同日报》的记者Pjotr van Koesveld将这项比赛定位为荷兰最高档次的钢琴比赛之一。该报道一发表,很多地方报纸也接踵转载。这是荷兰媒体的惯例,因为这一项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高水平的钢琴比赛,不要说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就是本地有选手进入决赛,也是不少地方媒体热衷报道的新闻焦点

华人老师Philip Huang和他两位参赛的学生,也看到了其他的学生。Philip Huang中文名字是黄啸飞,他的两个学生的中文名字是殷悦雯(雯雯)和陈令仪(笑笑)。

全球著名国际少年儿童音乐比赛之一

    施坦威钢琴比赛历史悠久,诞生已有70多年。施坦威钢琴,世界上最好的钢琴,而施坦威国际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始于1936年,是为了纪念第一架施坦威钢琴诞生100周年,在施坦威的故乡德国为7至17岁青少年而举办的,早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国际少年儿童音乐比赛之一。

许多著名音乐家都参加过这项比赛,从这里起步,踏入神圣的音乐殿堂。     施坦威比赛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年轻钢琴家的演奏和音乐体验,另一方面,也为音乐神童和青年才俊提供舞台。你能很快成为专业钢琴家,在音乐厅演奏吗?

    施坦威钢琴比赛每两年一次,偶数年举行。不仅在荷兰,而且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德国、瑞典、丹麦、瑞士、比利时、西班牙、芬兰、意大利、日本、台湾、香港和中国内地,都有以施坦威命名的赛事。

    中国于2002年引进的施坦威钢琴比赛至今已进行有十届了。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已走过19个年头。回顾第九届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吸引了近30,000名选手报名参赛,为历史上参赛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从2019年7月到12月,经过4个多月的激烈角逐,最终有42位专业组选手和106位业余组选手胜出,成功入围总决赛。施坦威国际少年儿童钢琴比赛来到中国内地,为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和艺术人才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像大师一样演奏世界上最杰出的施坦威三角钢琴,并把欧洲古典音乐和施坦威钢琴文化介绍给中国青少年,成为促进钢琴音乐跨国界交流的友好使者,并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施坦威的启发、带动和支持下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在荷兰,施坦威比赛的组织掌握在团体 Stichting Muziek Robijn 手中;用前女王丈夫名字命名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文化基金会,也支持了这项赛事。但是,施坦威是奢华而低调的,对这项比赛的介绍,甚至网上的百科全书,也没有一个词条,有的只是对施坦威钢琴的介绍。

今年4月20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出席中国著名的年轻钢琴家郎朗的举行演奏会,当时已经加座到极限了,可以跟观众近距离互动。朗朗钢琴演奏会,掌声雷动!最后以一首中国名曲「茉莉花」圆滿结束。

近代钢琴音乐的世界,已经涌现了很多如雷贯耳的中国人的名字,傅聪、刘诗昆、殷承宗、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等,以及很多后来者。而世界上,华人的孩子也是非常勤奋的,在荷兰的施坦威比赛中,先后有韩梦杰、蔡洋洋、薛佩婷等少男少女,问鼎过这项赛事,都成为了荷兰媒体的佳话;他们,如今也活跃在音乐世界中,把美妙的琴音带给人们。欧洲荷兰侨界妇女联盟秘书长杨杰敏与荷兰广州同乡会委员谢红娥等侨领于今年4月20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出席中国著名的年轻钢琴家郎朗的举行演奏会,当时已经加座到极限了,可以跟观众近距离互动。朗朗钢琴演奏会,掌声雷动!最后以一首中国名曲「茉莉花」圆滿结束。

欧洲荷兰侨界妇女联盟秘书长杨杰敏(右1)与荷兰广州同乡会委员谢红娥(左1)等侨领于今年4月20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出席中国著名的年轻钢琴家郎朗的举行演奏会

讲到荷兰华裔青年钢琴家韩梦杰。曾记否,于2002年秋初,在Harderwijk(哈德怀克)市Kunstcentrum Catharinakapel 艺术中心(馆)举行《请到天涯海角来》–中国画家琼派三杰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应邀为表现中国海湾文化美术在荷兰联袂画展时,年仅12岁且获得首届荷兰青少年钢琴大赛少年组冠军的他便与广州籍华裔女青年张岚钢琴家一道弹演广东音乐奏响了展览序曲。他17岁时便摘取当届荷兰Steinway比赛桂冠而代表荷兰参加在德国汉堡总部举行的Steinway国际音乐节因表演出色,德国《世界报》评价他为荷兰天才琴童,在海牙国际法庭60周年庆祝典礼上为荷兰女王Beatrix,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以及各国使节政要表演。

广州籍华裔女青年张岚钢琴家一道弹演广东音乐奏响了序曲。

因此,有华人学生打进荷兰施坦威的决赛,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一次有这么多华人学生打入决赛,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竟然有两位进入决赛的选手,她们都出自同一教师门下,而这个老师,也是个华人,   更是新闻热点了!

    施坦威比赛是“残酷”的,经过海选,初赛,半决赛,才进入决赛。

决赛结束,所有的孩子都领到了奖状和奖金,C组没有华裔,而A组(年纪最小的)的冠军由笑笑(Lingyi Chen)夺得!B组的冠军是雯雯(Yuewen Yin)简而言之,华裔教师的学生笑笑和雯雯,分别获得A组的第1名和B组的第1名。施坦威钢琴比赛大奖的冠军,将代表荷兰参加 2022 年9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施坦威音乐节,雯雯将今年9月,前往德国,开始她钢琴生涯的新的历程!

穗籍导师精心培养音乐杰出人才

这位36岁的华人老师黄啸飞(荷文名Philip Huang)和他两位参赛的学生,殷悦雯(雯雯)和陈令仪(笑笑)既来参赛也来交流学习。他对来访者表示自己来自中国广州,在大陆入了钢琴的门,11岁来的荷兰,先后就读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和阿纳姆(Alarm)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演奏,因此,他完成了西方钢琴理念的教育。后来,在导师的启发下,开始了对钢琴教学法的研究,同时基于他对华裔少年儿童的特质,和对中国虎爸虎妈们希望子女成才期望的认识,因人施教,在教学中,适当给特定的学生增加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荷兰的各项比赛和表演,因此,学生得到较快的成长。毕业至今,已有10年,他开设了钢琴学校,一直从事钢琴教育,也保持着和音乐学院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联系。他的学校,已经有了不同族裔的学生,而他的学生,先前已经参加过荷兰的各项赛事和各地的音乐会,他也已经将他的学生送进了荷兰的音乐学院,并和他在音乐学院的老师共同负责对一些学生的教育。他能用熟练的荷语、英语、普通话和粤语教学,敬业乐业,并将之作为终生的目标,继续培养更多的钢琴音乐人才。

“说老实话,我挑选学生很严格,喜欢教真正有兴趣而且有音乐细胞的学生。看着学生的成长,心里就非常高兴。”他坦率地说,“当然,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接触更多来自不同国家族裔的学生,摸索更多的教学经验。” 目前,在鹿特丹地区附近,他有几个学生已经达到可以参加荷兰重要比赛的水平了。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协会理事,久任全荷乃至西欧唯一中文粤语的荷兰国家广播公司(NPS)“荷华传真”电台节目来自中国大陆(广州)第一位主持人黄锦鸿黄锦鸿(左)与时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张军(现为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先生现场采访

值得一提耳目渲染他的父亲是笔者与大众熟识的华南改革开放初期,[雅马哈鱼档](编剧)、[都市流行曲]优秀电影文学作家(原任广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曾任职于全荷乃至西欧惟一中文粤语的荷兰国家广播公司(NPS)“荷华传真”电台节目主持人黄锦鸿先生近年来创作和用粤语方言香港白话主演一出描述包括占荷兰百万外侨10%的十多万荷兰华人(含流动人口)中,浙、粤、闽族裔成为鼎足屹立的三大侨群在内的全荷兰华人80%以上均从事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经济支柱的中餐业事迹《“老虎头”后CAO》,和反映当地人民生百态的《空中唐人街》脍炙人口系列广播剧,至今仍流传侨胞交口称赞,广泛赞誉。“老虎仔、新桥段、假人物、真心态”的两剧异曲同工地为侨界以“明清上河图”般呈现荷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纵剖面,揭示荷华社会向前发展。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协会理事黄锦鸿先生(左)华南改革开放初期,[雅马哈鱼档]、[都市流行曲]优秀电影文学作家(原任广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任职于全荷乃至西欧惟一中文粤语的荷兰国家广播公司(NPS)“荷华传真”电台节目主持人黄锦鸿先生

首届荷兰华裔青少年钢琴比赛

比赛根据选手年龄划分为A,B,C三组。不愧是我们华人的钢琴比赛,每一组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小钢琴家们演奏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水平相当,比赛状况异常精彩。 –  籍贯广州为董事长陈智生先生(后站排右1)经营著名的荷兰Felix琴行

   此期间再传喜讯,珠江后浪推前浪。由荷兰广州同乡会等侨团赞助,籍贯广州为董事长陈智生先生经营著名的荷兰Felix琴行主办并倾情投入,首届荷兰华裔青少年钢琴比赛于同年4月3日在荷兰,德国,比利时三国交界处的南荷兰的美丽城市Wessem成功举办。有50多位小钢琴家报名参加此次赛事。此次比赛旨在推广和普及钢琴艺术,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艺术文化素养,并致力于发掘,培养钢琴艺术人才,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

由荷兰广州同乡会等侨团赞助,籍贯广州为董事长陈智生先生(荷兰广州同乡会委员)经营著名的荷兰Felix琴行主办并倾情投入,首届荷兰华裔青少年钢琴比赛

希望通过比赛,让在荷兰学琴的小朋友们和爱好者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让音乐学习更加有益身心健康!比赛,不仅仅是学习、锻炼,还是认识自己的重要过程。而各位小钢琴家们不仅收获了比赛证书、奖杯和奖金,更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赛后有家长表示,孩子从比赛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从比赛看到了高手如云的战场,更是拓宽了眼界。

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之北欧之春和平文化节(中国文化之夜)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由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联合举办的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之北欧之春和平文化节(中国文化之夜)于4月23日成功举办。

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是由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文化部举办,全市各个文化社团协办的方式进行的。23日当晚18:00-24:00,整个城市有上百家单位同时举办各种免费文艺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一场免费文化大餐。

这是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第二次参加举办这样的活动,但由于疫情活动在线上举行。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张彪参赞应邀出席并致辞说,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交流有着纽带和桥梁作用,能够增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进步。

1950年,瑞典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70多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民友谊不断深化,成为中西方国家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动中瑞两国关系更好更长远发展,我们更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开展互学互鉴,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友好协商,深化友谊合作。

张参说,长期以来,在瑞华侨华人积极融入瑞典社会,努力传播中国文化,在中瑞之间架起了一座友好交流的桥梁。今晚的活动不仅是华人华侨展现自身风采,促进瑞多元文化发展的一场重要活动,也是一场宣介中国文化,增进中瑞友谊的实际行动。希望瑞华侨华人和侨社侨团今后更多展示自己的风采,发出自身声音,为中瑞关系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中欧文化协会会长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简单介绍了协会在过去两年的活动,受疫情影响,没有聚会,但举行了线上舞蹈练习,疫情之初,感谢使馆赞助口罩,协会也为会员邮寄了口罩。今后,随着疫情的放开,会继续多搞活动。陈雪霏说,之所以参加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活跃大家的业余生活,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非常重要。同时,她在讲话中也呼吁俄乌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整场六个小时的节目,由陈雪霏用中英文双语主持。第一个小时的节目主要是教瑞典人学做中国饺子,炒中国菜。节目通过Zoom和YouTube直播。这个节目吸引了很多瑞典观众。他们还特意询问张仲景的名字。因为我说饺子是中医张仲景发明的。

第二个小时主要是华侨华人的文艺汇演,节目有女生合唱《鸿雁》抒发了人们的思乡之情,巴赫的大提琴,婉转悠扬,非常动听的小提琴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优美轻快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片段,扬琴《难忘初恋情人》,古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友谊之情,葫芦丝演奏了脍炙人口的《军港之夜》。演奏者最小的8岁在瑞典,最大的80多岁在中国。其中有旅瑞著名的有“海伦凯勒”之称的竹笛演奏家吴晶演奏的优美动听沁人心脾的《春到湘江》,也有旅瑞华人歌唱家杨筱音演唱的振奋人心的《阳光路上》,舞蹈老师孙媛表演了盛行于唐代的《敦煌》,京剧昆曲票友郝景霞演唱了京剧《观音得道》,陈雪霏表演了业余脱口秀《我,我的家乡和我的祖国》,让东北老乡感到很亲切,另外,她也朗诵了诺贝尔文学奖旅欧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现居德国柏林的刘克清先生以威武雄壮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弹自唱压轴第一场演出。

第三个小时精彩回放了中欧文化协会以往举办的一些节目,有旅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邹荣美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茉莉花》,水立方杯获奖者青年歌手夏俊杰演唱的《满城烟花》,瑜伽老师李欣芮和女儿苏梦涵联手表演的精彩《瑜伽》以《梁祝》配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郝景霞的《牡丹亭》选段展现了昆曲的魅力。另外,专业播音员老师江雪燕朗诵了习近平在48岁时给88岁的父亲的《一封家书》。旅瑞著名梅派弟子吴江燕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表演了著名片段《贵妃醉酒》,最后是李占淳老师以《我爱你中国》压轴。有观众说,李老师再来斯京演出时一定要通知她。

第四个小时主要是陈雪霏的新疆之行的实况视频。虽然时隔4年了,但是,很多视频都是首次播出,通过一路上的各个片段,可以让人了解她所看到的新疆大力发展旅游业弘扬当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事实。新疆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跟着她的画面就仿佛也跟着一起去旅游了一趟。

第五个小时,陈雪霏首先介绍了北京女画家李丽和她的大山水画。然后介绍了她采访四川阿坝州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藏族村的村长家里的情况,反映了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其装饰也反映了藏族文化。唐卡学院真正的专业传播藏族文化,给人印象深刻。另外,当地晚上的演出也相当精彩。陈雪霏给大家带来一些片段,让大家对藏族服饰,藏族音乐和舞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另外她还带着大家到河北的著名旅游景点北戴河的老龙头,唯一一个长城与大海连接的地方。她还简单介绍了雄安新区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以及冬奥会场地,大境门的大好河山。

第六个小时已经是午夜23点了,此时依然有一些观众进来zoom演播室,由于是第一次直播,一开始很紧张,本来想录播,都已经做好了,但是,根据要求必须直播,于是,直播加录播。

到第六个小时就真的直播了,因为快到午夜了,就再次播放了一段如何包饺子的视频,受到观众的表扬和感谢。然后,挑选一些悠扬的曲目,春到湘江,刘倩和苏子贤母子演唱的《大风吹》,古琴演奏等,此时加入很多讲解,真正介绍古琴的历史,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古琴书,邓红的执教,古琴的指法形式等介绍。到最后10分钟,主持人自己唱了两首歌《带我一起去草原》和《西海情歌》,让最后一个观众在最后一分钟能够享受一下中国歌曲的魅力。午夜12点,直播结束。

粗略统计,近600人观看了直播。上次在饭店举行有200多人参加。

瑞典,德国,比利时,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多国观众反馈节目很好。本次活动得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欧洲东北同乡会暨商会和瑞典沈阳同乡会的大力支持。

节目目前都已经在youtube上了。没看过的读者还可以在YouTube上看。

节目说明:由于经验不足,上传的一些国内经典名曲遭到了版权抱怨,因此看的时候仿佛有霓虹灯闪烁。请大家原谅。我们下次一定注意。

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暨一带一路北欧之春国际和平文化节节目单

             Stockholm Kulturnatt  China Cultural Night

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暨一带一路北欧之春国际和平文化节是由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联合组办的。

Stockholm Kulturnatt and China Cultural Night is organized by China-Europe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Green Post. 

时间:2022年4月23日晚18:00-24:00 April 23. 18:00-24:00

地点:Address:  YouTube Green Post 频道

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1dATsZnRA  18:00-19: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j_IOHoK8  19:00-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F_BH5tyJI    20:30-21: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VDOUD201E   21:30-22:30

Text, websit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18:00-19:00。学做中国饭Cooking Show how to make dumplings and chicken dishes. Host Xuefei Chen

19:00-20:00  音乐会 Concert 

  1. 女生合唱《鸿雁》瑞典华人爱乐乐团指挥杨筱音Chorus:Swan Geese. By Chinese music loving choir. Commander Yang Xiaoyin. 
  2. 大提琴演奏 巴赫的Minuet Nr.3, 表演者,赵晶晶。Cello, Bach’s Minuet Nr.3,  by Zhao Jingjing, 1分55秒。
  3. 钢琴演奏 《献给爱丽丝》片段,表演者 陈安妮。Piano, För Alice, Annie Axelsson

50秒

  • 小提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栾德涵,Fjol, Why is the flower so red? By Luan Dehan.
  • 古琴演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演奏者 雪霏。 Guqin  by Xuefei 

2分45秒。

  • 葫芦丝,《军港之夜》,表演者 王玉书。Banboo instrument Hulusi. Dawn melody, Wang Yushu. 一分半。
  • 扬琴《难忘初恋情人》表演者,荣根, Unforgettable first love. Rong Gen 3分8秒
  • 歌曲连唱,《渴望春天》 演唱:陈雨桐

《小鸟,小鸟》 演唱:陈嘉欣

《梨花又开放》 演唱:周益名 指导老师:杨筱音。

Three songs Looking forward to Spring by Chen Yutong, Little bird by Chen Jiaxin, The pear flowers blossom again by Zhou Yiming. Commander Yang Xiaoyin. 8分钟

      9.  答案在风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 composed by Bob Dylan.  Re-sing by Xuefei, 5分钟。

     10. 刘倩,苏梓贤合唱《大风吹》。3分45秒。The wind blows heavily. By Liu Qian and Su Zixian. 

     11.  竹笛演奏 《春到湘江》, 表演者吴晶。The Spring comes to Xiangjiang River, by  flautist Crystal Wu Jing. 4分

     12女生独唱 《阳光路上》表演者 杨筱音老师   Solo, the Sunshine on the road, by Yang Xiaoyin 4分43秒

    13. 舞蹈 《敦煌》表演者:孙媛。Dunhuang Dance By Sun Yuan. 2分11秒。

    14. 瑜伽表演,李欣芮,苏梦涵。Joga  Li Xinrui, Su Menghan. 3分钟。

    15. 京剧选段《观音得道》。Peking Opera The Budda, by Hao Jingxia  2分20秒。

    16.  脱口秀。《我,我的家乡和我的祖国》Talk show, I, my hometown and my motherland. By Xuefei 5分。

17.  男生独唱《我和我的祖国》表演者 刘克清。 I and my motherland, by Liu Keqing. 

21:30-22:30  跟雪霏去新疆 图片音乐欣赏 Folllow Xuefei to Xinjiang Photo Show

22:30-24:00  中国北京女画家李丽作品欣赏。

                       四川 九寨沟和阿坝州藏族自治州 图片音乐欣赏

                       河北体验大好河山。

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将参加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举办网上直播音乐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广而告之,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及相关兄弟团体将参加4月23日举行的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活动。届时将进行网上直播。

具体节目单奖会很快发布。锁定4月23日晚上18点到24点,中国文化之夜将为您送上中国特色文化大餐!

中国画家李丽的山水画作品将参加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画家,瑞典中欧文化协会中方执行会长李丽的大山水画作品将参加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

斯德哥尔摩文化之夜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动。今年的文化之夜将在4月23日晚上18:00-24:00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项活动是在市政府文化部指导下,由其下属的所有文化社团包括中欧文化协会各自举行的。

市政府只负责宣传广告该活动。具体内容由各个社团自己决定,只要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就行。可以是歌舞,也可以是绘画。可以是电影,也可以是喜剧。

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从2018年开始参加该活动。那一次,吸引了200多观众。过去两年因为新冠没有参加。但是,今年再次参加该活动。

中欧文化协会和北欧绿色邮报网此次举办文化之夜活动也称为北欧之春和平文化节。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活跃华人华侨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让更多瑞典人能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中瑞文化交流。

主要节目内容包括教大家包饺子,做中国菜。一个小时。然后是中外艺术家的综合文艺表演,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可以展示中外艺术家的卓越才艺。

然后,是新疆图片展,中国大好河山图片展,包括图片来自四川和河北省的图片。还有画家李丽的作品展。

李丽,笔名金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硕士研究生,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杨长槐、范扬工作室,著名画家苗重安先生入室弟子,受益于刘大为、龙瑞、范扬、雷正民(中国美术家协会前党委书记)指教,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河北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道副主编,京华美术馆副馆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中南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悬挂并收藏。作品被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关注与收藏,其作品也被多家国内使节作为国礼赠送于国际友人。

李丽师从著名画家苗重安先生,故其山水画具有明显的“长安画派”遗留下来的痕迹,取材多为崇山大水,茂密繁盛,构图饱满充实,笔墨严谨不苟,画山能以适合北方山石地貌多种皴法为主,使之既便于状物,又有一定的个性特点。设色上则水墨与重色结合,从而创造了充实、雄阔的大意境。

观李丽的画,不难看出其在继承苗重安先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创新。其山水画用线柔和饱满,墨色厚重大气,着色大胆,不落尘俗,同时在画面点缀民房屋舍,增添了画面的人文气息。同时她还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女性细腻的笔触,线条紧密细致,层次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人家,表现出其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营造出了山水深处有人家的意境,值得慢慢品味欣赏。

瑞典每日新闻报辩论栏目文章认为对俄罗斯进行文化抵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每日新闻报辩论栏目文章认为对俄罗斯进行文化抵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针对俄罗斯2月24日开始攻击乌克兰的行动,欧盟开启了一系列对俄罗斯的制裁。其中最狠的是把俄罗斯从国际SWIFT体系中踢出去。同时,足协也取消了在俄罗斯举行世界杯的决定。

文化方面,欧洲歌曲电视大奖赛Eurovision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一场全欧洲的文化活动,欧盟每年都邀请俄罗斯,乌克兰来参加,有时有澳大利亚,以色列等都有。今年有人提出要对俄罗斯制裁,不许他们参加这个大奖赛。

作者Haris Agic认为人们应该把普京和克里姆林宫的行为与文艺界的普通人的行为分开,不能因为普京的行为就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利。人们还是应该尊重俄罗斯人民给他们机会行使他们的人权。

俄罗斯在芭蕾方面,演唱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曾经有一年,俄罗斯歌手的歌曲和舞美舞台设计等等其实都是瑞典艺术家帮助设计的。

对俄罗斯的制裁对欧盟国家来说,实际上对各国的经济也是有很大损害,尤其是瑞典,德国等国家都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有投资和很多贸易往来。

Agic认为对俄罗斯文化是很高水准的。在对普京及其政权明确评判的时候,能否对俄罗斯人民有一点儿人类的温情呢?

《朱丽小姐》——在北欧苦寒中绽放自然主义之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挪威、瑞典等一众北欧国家再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如大众对北欧人专于冰雪运动印象,在诸多冬奥项目中,北欧运动员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事实上,在运动领域之外,北欧的戏剧文学也有着独树一帜的特色,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代表作《朱丽小姐》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剧作之一,即将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再度上演。

冰雪与寒冬,严寒的气候,极昼极夜的地理现象,极光与仲夏的壮观景象,共同构成了人们印象中一个理想的浪漫北欧,而当我们翻阅北欧诸国历史,却能够发现,其曾经的社会现实如同凌冽的寒风般严峻,步入近现代,长期封建化的历史残留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兴资本主义发生激烈碰撞,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深入发掘的可能,其中最负盛名者,仍然当属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这些作品以时代的女性为主角,并通过其境遇,描绘出了当时北欧社会下的冷酷现实,引起了广泛的颇具时代性的讨论。

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在《朱丽小姐》的序言中曾这么描述剧中的男仆让:在他身上有奴隶的野蛮和传统者的无情,这使他看到流血而不晕眩,在困境中可以化险为夷;所以他安然无恙地从那场斗争中摆脱出来,后来很可能变成旅馆老板;即使他不能成为罗马尼亚伯爵,他的儿子也一定会成为大学生,也许会当上省警察局长。

这样的表述也揭示出戏剧作者对于当时生存现状的敏锐嗅觉,以让为代表的新兴阶级不仅对权利与财富虎视眈眈,同时也在观念上与旧势力截然相悖,甚至于不符合旧时代的道德标准,却无碍于这样的阶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

这样的一重意味下,《朱丽小姐》被赋予了更为现实性的基调,在温情脉脉的情感描摹与随后陡转直下的悲剧性结尾中,斯特林堡通过戏剧的典型式人物与情境塑造,展示出了深厚的内蕴与思考,从而造就了一部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北欧不止有美人鱼的童话、索尔与洛基的神话,也有着充分的文学创作传统与土壤。3月4日起,《朱丽小姐》再度上演,当我们从一对男女主角的情感关系中跳脱开去,以更为理性的眼光审视这部作品时,不知是否能察觉到北欧戏剧独特的冷峻与理性。(摄影:李春光)

(编辑 查正富)

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北欧绿色邮报网据中国侨网报道 何为美学?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时代开始,中外钻研了数千年的“美丽学科”。美学何谓?美学何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近日约访美学家、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探讨中西美学差异,及东西方之美能否弥合差异、“美美与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您看来,东西方美学研究有何不同?


潘知常:对于美的探索,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在西方,古希腊时柏拉图就说过:“自从爱神降生了,人们就有了美的爱好,从美的爱好诞生了人神所享受的一切幸福。”在中国,更是很早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 东西方对美学的定位又有不同。在西方,美学一直是辅助性学科,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都只是宗教与科学的附属品,且主要着眼于文学艺术的阐释,所以又被称为“艺术哲学”。 在中国却不同,它始终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蔡元培先生发现:在中国是“以美育代宗教”。其实,在中国也“以美育代科学”。因此,在中国,美学始终都不是西方那类以关心文学艺术为主的“小美学”,而是以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为主的“大美学”。 中国近百年来数次出现“美学热”。从王国维、宗白华、方东美、朱光潜到当代的生命美学,始终孜孜以求于“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美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也就与西方美学近一二百年的取向殊途同归,并且意外地在“生命美学”这一世纪焦点上出现了彼此可以对话、共商的美学空间。 因此,生命美学当然可以也理应成为东西美学交流的一扇窗。一个以美学价值作为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美学时代”正在到来。 当代,中西方的生命美学已超越了对文学艺术的关注,目光都集中在“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问题。显然,这是东西方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寻求“美美与共”的一个令人欣慰的理论前提。

图片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品《东—西》。中新社发 九州 摄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公众怎样弥合差异,实现相互理解与包容?

潘知常:对于公众,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这就是审美现象。 首先是对于审美现象的热切关注。审美现象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其实不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但随着西方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再到美学时代,也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扫盲”就成为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然,过去是扫“文盲”,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科学时代的使命。当今是扫“美盲”。因为“审美是生命的竞争力”“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 “全世界的爱美者联合起来”也许就成为东西方弥合差异,实现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关键。东西方的公众如何把握“美美与共”与“各美其美”,都应在此基础上得到回答。

图片
2019年4月,“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在南京开展。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东西方审美的“和而不同”?

潘知常:东西方审美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有“和而不同”的成分。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下,也就必须正视二者间既趋同又存异。 例如,中国文学作品女主角以少女居多,就是常说的“年方二八”。但在西方文学中,美丽的少妇却往往也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角安娜。 从现实生活看,东西方审美也有差异。比如西方审美强调侧面型的立体感,而中国审美却偏向正面型,关注“杏眼樱唇”。 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方审美开始逐渐交融。西方开始对神秘的东方产生浓厚兴趣,如武术、书法、园林。东方开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图片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新社发 郭志华 摄


例如,过去我们只喜欢全脚掌着地的东方民族舞,现在也开始欣赏“脚尖上的”西方芭蕾舞;过去只欣赏作为“丑石”的太湖石,现在也开始接受作为艺术珍品的大理石。这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审美更加自信和包容。 审美从来没有固定模式。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中说过:“一个人只有一种方式是美丽的,但是她可以通过十万种方式让自己变得可爱。”审美也是如此,美丽的方式只有“一种方式”,涉及的是“选美”,其实与审美无关,“审美”关注的是可爱的“十万种方式”。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东西方交流中应秉持何种态度?

潘知常:当然是对话,也只能是对话!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东西方世界区分为对立的双方,不是为客就是为主,且误以为存在一个同心圆。因此尽管大圆里有小圆,圆中又有圆,但核心始终是一个“圆点”,所有的圆都围绕“圆点”旋转。于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其实东西方只有“交点”而没有“圆心”。

图片
2020年9月,“三体·时空沉浸展”在重庆举办。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这样,东西方的对话就无法用是与非来回答,而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回答同时就是提问,提问同时就是回答。正如庄子所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何况,东方的出现并没有使西方失去意义,西方的出现也没有使东方失去意义。“唯我独尊”“谁胜谁负”甚至“你死我活”之类的想法都极其狭隘,也毫无必要。 我们需要的只是“共生”“共容”与“共存”。例如叔本华在研究生命美学时就大量借鉴了东方的佛教思想,海德格尔在著作中数次引用老子《道德经》。 显然,“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根本不存在冲突。
图片

受访者简介:

图片
潘知常,美学家、战略咨询策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红楼梦》研究、战略咨询策划等。长期从事企业、地区、政府与媒介等领域策划、创意工作。

(主编陈雪霏 编辑 查正富)

运城民间艺术中的“虎年韵致”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运城新闻网记者 李淑君)  年味渐浓的时候,正是民间艺术家们最忙碌的时候。  春节俗称“过年”,过年贴喜庆意味的剪纸窗花,可是我们河东最古老的年俗。老辈人常说:“这过年不贴窗花,哪算过年嘛!”在村里,每当小年一过,手巧的老人就会带着自家的女儿孙女一起剪窗花了。这窗花剪纸最传统的花样儿当然是十二生肖了。每年除夕,当把这象征着新年吉祥的老虎、兔子、小猴子红红火火地贴在自家的窗户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在这浓浓的年味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纸,作为一种最古老最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把人们对新年的希冀与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年是虎年,年味里自然少不了虎韵。虎文化,是中华民族图腾观念的一种情感延续,在河东大地上,处处可以看到老百姓浓浓的崇虎情结,作为图腾保护神的“虎”和人们精神观念中的“瑞虎”,充满活力地存活于民风乡俗之中,几千年来从没有中断或消失过。你看,“山花奖”得主杨毅紧紧围绕河东地区有关虎的民间民俗文化为创作主题的虎年生肖贺岁剪纸《瑞虎呈祥》系列剪纸,作品中的“艾虎驱邪虎”“福禄象征虎”“虎头鱼尾虎”“引蝠归堂虎”“招财进宝虎”“福寿三多虎”“五谷丰登虎”“万事如意虎”“虎年有余虎”“阴阳相合虎”“鱼戏莲花虎”以及民俗中常讲的“头顶日月脚踩蛇,麦麦石榴永发家”“老虎踏花花,幸福一家家”等吉祥民谣,把人们对虎的崇拜之情充分表达出来。“新绛戏曲剪纸”传承人段朋喆的《和谐虎》,外形似青蛙,蛙和娃谐音,蛙是阴,虎为阳,寓意阴阳和谐,相生万物。另一张展现虎踩蛇的《艾虎》,则寓意虎镇五毒,石榴桃子的元素意为多子多寿,寓意虎年不受毒物侵害,多子多寿之美意。俗话说:“福虎下了山,四季保平安。”你看,运城剪纸名家裴栋梁的威武雄壮的《猛虎下山图》中,一只大老虎摇着长尾巴冲出大森林,一副虎虎生威“百兽之王”的凶猛气势。而《上山虎》,则蕴含宁静深远的意味,寓意着平安无事、步步高登的威严与荣耀。还有席秀芳老师那可爱又圆润的《虎爸虎妈虎崽崽》,似乎用稚嫩的童音高唱着“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的童谣。就连微信中“早上好”的问候,王风娟老师都把它剪成一只萌萌的小老虎手提两只鱼给你送福的可爱样子。再看这“河东第一剪”李建肖的《金虎迎春》,虎尊百兽王,镇宅增瑞祥。盐湖区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恵芳录制了《和文旅一起过大年》视频,“河东巧手”卫爱良录制虎年剪纸“云课堂”线上剪纸窗花教学课程。这些热爱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新年迎春纳福专门制作的这些带有深厚民俗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各种造型的小老虎,把虎文化和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康的良好祝愿表达得尽善尽美!

 “剪纸摹虎贴窗花,年画描虎作门神”。在民间,每年贴年画就是最有年味的传统民俗了。你看,把一块雕刻好的木版放置平整,刷上墨色,铺上红宣,用趟子压实,一圈又一圈,一幅《神虎头顶王 四季保太平》的虎年生肖年画便跃然纸上,这正是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今年新制的虎年吉祥画。而今,对运城的民间艺术家来说,农民画家画年画,虎年画虎迎新春,已成为虎年贺岁的时尚。你看,从农民画家刘翠娟的《虎娃送福》、王淑红的《盛世丰年》、李建肖的《和谐虎》,到刘泽民的《连年有余》、李恵芳的《闹元宵》,还有表达虎年吉祥的冯淑玉的《福虎迎春》、刘芸的《吉祥虎》、裴正凯的《金虎送宝》等洋溢着河东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色彩的新年画,把民间“过了十五才算是过完年”的民间习俗和欢天喜地的虎年味儿表达得恰到好处。

东汉《风俗通义·祀典》中言:“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威武和力量的象征,是镇宅辟邪、世代相传的吉祥物和保护神。因此,老虎图案便以多姿多彩的造型被巧妙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凶猛的老虎形象被塑造得既霸气又亲切。你看,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蔺霄麟制作的《萌虎出墨》绛州澄泥砚台,砚肚刻有小虎爪,砚边刻着灵动的虎尾,砚内搭配着萌萌的招财小虎爪,把虎年财富在握的美好寓意表达得既实用又趣味。还有虎年生肖砚系列之一的《虎虎生威砚》,创作灵感来自于民间的虎头帽,用虎脸做砚堂,周围雕刻如意祥云22朵,寓意2022年吉祥安康。砚台整体轮廓圆润生动、雕刻精美,既具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从虎文化衍生而来的布老虎是一种自古就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在山西,布老虎多以红色、黄色为主色,布艺线条柔和细腻,颜色艳丽,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民俗内涵,而且寄托了山西民众对“百兽之王”能够扶正祛邪保平安的美好祈愿。你看,绛县马秋菊制作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布扎虎个个憨态可掬,盐湖区李田清的《虎啸神州》威风凛凛,还有芮城布老虎非遗传承人杨雅琴以活泼明快的风格设计创作的虎年非遗文创好礼《好舒虎》,以眯眼笑、仰面躺,睁大眼、贴肚趴,仰天望、翘腿躺,南瓜眼、伸懒腰,闭双眼、舔前爪的五种姿态展现出萌虎的舒适惬意之感,这时髦大气憨态可掬的好舒虎,让传统民艺在新时代更富有生命力。在民间,特别是虎年,大年初一有孩子们头戴虎帽,脚穿前头后尾的虎头鞋,一副虎头虎脑的虎子打扮,是大人们期盼孩子平安、茁壮成长的民间习俗。而今,农民艺术家刘翠娟创作的富有新年画特色的《虎瑞福星》更是把这民间习俗中的虎头鞋、虎头帽画成年画,以新的形式与寓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都能实现的希冀,已成为2022虎年节日祝福中最具民俗气息的微信表情。

春节,作为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能体现“年味”的各式花馍,就是运城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作为民俗文化奇葩的“闻喜花馍”,过年要吃枣花馍、元宝馍,象征着在新年里能招财进宝、寿福安康;祭祀天地诸神的大年糕、镇宅的吉祥老虎等花馍寄托着平安吉祥;元宵节要蒸馄饨花馍,喻指一家老小皆平安、四邻和睦乡情浓,富有吉祥美好的新含意,讲究的正是这份节日的喜庆与细致。特别是虎年,除了蒸这些虎年大吉的老虎花馍,有孩子的人家还会蒸上一锅形态各异的虎头馒头,期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千百年来,花馍艺术植根于民间,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而经久不衰,如今,花馍不再单单作为一种食物,被更多地赋予了一种美好祝福。你看,万荣“新派面塑”赵锐这虎虎生威的老虎花馍,“面人董”的萌萌小老虎,稷山的十二生肖花馍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蕴含着丰富的河东民俗文化内涵。

在运城民间,过年是从忙碌的除夕开始的。一早起来,一家人贴完窗花,就开始贴对联、贴门神、贴福字。“福到”是老百姓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今年是虎年,当然得贴上福虎门神保平安了,当把年画中的娃娃福字、苹果福字、老寿星福字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再在厨房的面瓮上贴上一张绛州木版年画,这看春晚、吃饺子、穿新衣、走亲戚,有着河东传统年味又充满温暖和希望的虎年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运城民间艺术因为“民间”形成独特的河东地域特色,以浓郁的地方韵味,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成为一种最接地气的河东民俗文化。虽说,具体到各地,这过年习俗不尽相同,但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却是相同的,也是温暖的。虎年到来之际,我们运城市的民间艺术家们正在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虎年迎新春、民俗过大年增添着别样的“虎年韵致”。

  (作者系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视频:欢乐虎年 青春无限 第二届全瑞典暨第十四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 (斯京春晚)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第二届全瑞典暨第十四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 (斯京春晚)于1月31日18:45分虎年开年在Youtube 和B站向全球成功首播。

该场晚会在瑞典电视台9号演播厅录制完成,来自斯德哥尔摩、林雪平和乌普萨拉等多所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瑞典艺术家和中文师生以及技术团队,近200人参加了晚会的演出和录制。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通过晚会发表虎年新春贺词,向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学者和华侨华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这次晚会是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指导支持下,由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林雪平大学中国学联等承办。

晚会主题是“青春无限·从北京到斯京”,节目延续以往斯京春晚风格,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的风采,讲述中瑞两国人民友谊的故事,抒发了海外留学人员爱国思乡的美好情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生来瑞学习、生活和爱情故事。

节目安排突出中西结合、传统与流行结合。既有传统的民族舞蹈“敦煌璧影”和昆曲“昭君出塞”,也有最新爱国古风歌曲“万疆”。既有瑞典双胞胎姐妹歌手宋莉娜和宋秋月合作演绎的抖音名曲“公子向北走”,也有中瑞歌手和演奏家一起演出的中西乐器和曲目混搭的“四季节日”。舞台剧诙谐幽默,由四名中文极其流利的瑞典学生参演,展示瑞典中文教育蓬勃发展的成果。

原创记录短片“中国瑞典·四百年的友谊” 和瑞典男中音歌唱家 Patrik Sandin 与钢琴演奏家 Rolf Lindblom 联袂演出的著名歌曲“让我们坐船去中国”,热情歌颂了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晚会还设立一个北京冬奥会特别节目,通过北京主题歌曲“钟鼓楼”精彩呈现,祝愿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

斯京春晚是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指导支持下,每年由全瑞典学联和各地高校中国学联举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2009年以来,晚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十三届,是北欧华侨华人界中著名的文化品牌,是瑞典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活动。晚会抒发了旅瑞留学人员和海外侨胞的爱国思乡之情,也为增进中瑞民心相通和传统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截拍在网络。

2022年第二届全瑞典暨第十四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即将上演

北欧绿色邮报网 报道(记者陈雪霏)

    1月15至16日,第二届全瑞典暨第十四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 (斯京春晚)在瑞典电视台9号演播厅录制完成,来自斯德哥尔摩、林雪平和乌普萨拉等多所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瑞典艺术家和中文师生以及技术团队,近200人参加了晚会的演出和录制。晚会现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将于瑞典时间1月31日虎年除夕通过Youtube和B站面向全球首播。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通过晚会发表虎年新春贺词,向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学者和华侨华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这次晚会是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指导支持下,由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林雪平大学中国学联等承办。

晚会主题是“青春无限·从北京到斯京”,节目延续以往斯京春晚风格,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的风采,讲述中瑞两国人民友谊的故事,抒发了海外留学人员爱国思乡的美好情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生来瑞学习、生活和爱情故事。

节目安排突出中西结合、传统与流行结合。既有传统的民族舞蹈“敦煌璧影”和昆曲“昭君出塞”,也有最新爱国古风歌曲“万疆”。既有瑞典双胞胎姐妹歌手宋莉娜和宋秋月合作演绎的抖音名曲“公子向北走”,也有中瑞歌手和演奏家一起演出的中西乐器和曲目混搭的“四季节日”。舞台剧诙谐幽默,由四名中文极其流利的瑞典学生参演,展示瑞典中文教育蓬勃发展的成果。

原创记录短片“中国瑞典·四百年的友谊” 和瑞典男中音歌唱家 Patrik Sandin 与钢琴演奏家 Rolf Lindblom 联袂演出的著名歌曲“让我们坐船去中国”,热情歌颂了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晚会还设立一个北京冬奥会特别节目,通过北京主题歌曲“钟鼓楼”精彩呈现,祝愿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

斯京春晚是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指导支持下,每年由全瑞典学联和各地高校中国学联举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2009年以来,晚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十三届,是北欧华侨华人界中著名的文化品牌,是瑞典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活动。晚会抒发了旅瑞留学人员和海外侨胞的爱国思乡之情,也为增进中瑞民心相通和传统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去年第一届全瑞典暨第十三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首次改为线上进行,采用录像+直播的方式于 2021年2月11日在YouTube上全球首播,目前已有超过10万人次观看。

本届晚会将于2022年1月31日瑞典时间18:45 通过以下频道全球直播:

1、Youtube官方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nib0y4fa7ZZ9Re7vB5zIg

2、B站官方频道:

https://space.bilibili.com/1722722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阁下发表新春贺词

63c21e7be59e86da5b0738bdaa998b3

舞台剧:乘风破浪的哥哥们瑞典海选赛瑞典歌曲:让我们划船去中国 I EN RODDBAT TILL KINA

歌舞乐:公子向北走

cc82db68dba934b178a732ca54e427e

中西乐器合奏:云宫迅音

0798b8bfb128d9026361674371afc61

歌舞:送情郎

2ece5bcdbeb33a43f1151572dd889ad

昆曲:昭君出塞

3379f4ddf0a973bb906b6fb93191c8d

中国舞:敦煌璧影

摄影:谢一平

2022斯京春晚广告首发
欢乐虎年🐯青春无限[烟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7Bm5NgcgYs

2022年1月31日瑞典时间 18:45 首播。请大家关注我们youtube官方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nib0y4fa7ZZ9Re7vB5zIg

“万国迎冬奥, 中华咏和声”第三届国际和平文化建设研讨会暨东方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撰稿人道湘 竹君)2022年1月26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将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举行)即将开幕之际,由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主办,国平和圣书画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和平文化建设研讨会暨东方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在北京中协宾馆召开。

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和平与合作联盟、三亚公共外交研究院、世界和平文化发展联合会、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亚太健康产业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均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融汇世界文明精华,促进人类和平有序发展为宗旨,面对当前国际复杂多变的局势,携手国际社会热衷于人类和平文化研究的组织和个人,凝聚和平的力量,以科学实相与平和善爱的心态透视社会和历史问题,深度研究张家口区域内的黄帝“合符釜山”文化与“龙图腾”的和平意义。

剖析历史宗教演变过程,破除迷信,重塑《易经》和《道德经》天道自然思想,从哲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外交、军事等多层面多视角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增强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用以化解现象矛盾和战争暴力,大力推动联合国“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顺利实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有序发展,是本次会议的根本目的。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参加会议的嘉宾有:前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沈国放先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教务长李道湘教授,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会会长金灿荣教授,北京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岳川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刘延宁教授,中国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夏登杰教授,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主任陈运高,国际和平与合作联盟秘书长赵东,古巴洪门民治党总部副主席郭昕江,自由学者曾丹女士,中国安华集团北京金达物贸公司苗全义董事长,印度尼西亚印尼侨胞(中国)联合总会主席钟家燕,世界和平发展联合会副秘书长张迎春女士,世界经济研究院院长李焕,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总编陈雪霏,赤道几内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许逢春,香港中华爱国英才联合会主席王晓青,科威特华侨华人协会会长董泰康,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泰国山东总商会会长冯文亮,香港屯门工商业联合会创会常务副主席白月琴等86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和国际友人参加了会议。

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共同探讨治世之学,寻求中正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缓解矛盾冲突,止息战争,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会议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教务长李道湘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主持。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陈运高主任致欢迎词,并概括介绍了张家口涿鹿国际和平文化小镇项目规划情况,引发在座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掌声。

会议围绕东方古典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世界和平问题展开探讨研究,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

沈国放大使指出;21世纪注定是一个给人类留下最鲜明印记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涌动、矛盾激化,西方霸凌的单边主义虽然改变了形式但仍在延续。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疫情利用为分裂世界的政治工具,不断制造矛盾,引发动荡,致使和平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东升西降的大势难以改变,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   

中华“和”文化理念将为世界和平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作为国际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拥护者,一直致力于积极维护和完善国际多边体系,中华“和”文化理念具备对现行国际体系进行修补和完善的能力,将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理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解决当代国际社会矛盾分歧的思想工具,该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人民共同的愿望,它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霸权”,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全球视野,处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东方哲学的天下观存有内在联系。

与会专家认为,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主张利天下,追求和合,主张天下一家,和谐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秉持利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合和共生、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它有助于弥合人类社会的“认知鸿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世界胸怀。

 国际和平文化建设需要各学科协同研究。

与会代表认为,建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的文化体系,需要从哲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外交、军事等多层面多视角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世界和平有序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参会的代表中,特别是线上参会的华侨华人代表认为,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也可以发挥作用,架起祖籍国与所在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相互融通的桥梁,可以发挥民间大使的作用,肩负起弘扬中华“和”文化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使命。

瑞典北欧绿色邮报网总编中欧文化协会会长陈雪霏认为国际和平文化建设研讨会的召开非常好,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和平文化就很难维持和平,因此和平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化解矛盾。

曾丹女士以现代科学语境阐释宗教未知,意在使人的思维意识回归自然本真。曾丹女士的研究方法为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路径。

和平安宁是人类永远的向往。

会议期间,王振建先生代言本次会议的策划人、和平文化学者董竹君先生撰写的《黄帝“合符釜山”理念对国际和平文化建设的启示》文章,文章特别指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这是人类历史记载最早的重大政治、军事及部落联盟和平共生的事件,距今已有四千八百年历史。这次部落会盟,黄帝统一了政令,统一了军队、将分散在八方的伏羲、女娲的子民按区域划分融入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采用八方部落图腾中各部落图腾最优异的部分,结合黄帝部落图腾,创造了全新图腾-“龙图腾”,因为是九个部落图腾的组合,后人称之为“和龙”。由此,华夏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黄帝“合符釜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统一了“中华龙”图腾!自此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成为和平和谐的象征,成为万能智慧、精进勇武的化身。而非马可波罗和来华传教士错误翻译的那样,不知他们出于什么心理,把象征和平和谐的中华龙翻译成魔鬼,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翻译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损害国家尊严!这也是华人在海外受气受辱的主要原因。新的研究视角和论述得到绝大部分与会者的赞同。

bf1e022853db77e3409d9d92e093253
    

与会代表戚冬梅女士代言汤铭新大使的文章,汤大使的文论立意高远,以建立国际和平文化为抓手,为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外交提出新的策略建议,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扎实顺利的进行。张迎春女士则从阴阳学角度阐述了纪由哲学公式的应用价值和现时意义。

会议由李道湘教授做总结。李教授指出;此次研讨会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学术领域层次高,沈国放大使熟悉和了解国际政治,洞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金灿荣教授、王杰教授、李立群等教授从国际关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教育等领域作出分析和解答。

二、这是一次紧紧围绕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交流的学术会议,会议专家组提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和平发展受到威胁,各国治理出现危机,国际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思想危机等危害人类的问题一同出现。我们该怎么办?

三、这是一次国内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共同参与讨论的盛会,集中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和平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四、这是一次有理论研讨、政策阐述、对策建议成果丰富的学术会议。中华天道自然文化精神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文化,黄帝把天道自然规律应用到社会治理层面,受到兆庶民众的拥戴。历史中有老子、柳下惠、孔子、庄子、王弼、王阳明等先贤圣人传承中华天道思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精神动脉,我辈当继承和发扬。

研讨会持续一整天。组委会在此真诚感谢国平和圣书画院有限公司、广州善同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扶刚博士、香港中华爱国英才联合会、大爱国际(北京)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感谢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

编辑 陈雪霏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观黄河铁牛 赏盛唐“牛气”

Image

▲黄河大铁牛(资料图)

黄河中游东岸的蒲津渡遗址上,4尊铁牛排成两排,面向黄河,怒目圆睁,侧耳聆听,前腿蹬,后腿蹲,一幅“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的气势。它们已近1300岁。

中国桥梁专家唐寰澄认为,它们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迦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因国家工程而生

蒲津渡历史悠久,是古代黄河中游一个重要的渡口,曾是运送粮食、盐、铁等物资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蒲津浮桥原为竹索连舟浮桥,用木桩做地锚,春天黄河冰凌解冻后很容易将浮桥冲坏,不仅劳民伤财,还给两岸交通带来不便。唐开元年间,唐王朝国力强盛,生铁产量已很丰富,有条件用在工程上做浮桥地锚。

于是,唐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倾国力,派中书令张说主持修建新的蒲津浮桥,在两岸各铸4尊铁牛为固定地锚,改“竹缆连舟”为“铁索连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牛是镇水神兽,这8尊铁牛出生时就被寄予了守护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

一时间,能工巧匠汇聚于此,人声鼎沸,烟尘滚滚,热火朝天地铸造以铁牛为代表的铁器群。他们以黄蜡雕塑造型,将澄泥涂于蜡模外,用火烘烤,待泥模烘干后,将蜡液排出,再堵住排出口,灌入洪流般火热铁水,当铁水凝固后打碎泥范,铁牛顺利成型。

据测算,这4尊铁牛每尊重达45吨至75吨不等,长约300厘米,宽约110厘米,高约150厘米。每尊牛的后部有一横轴,长220厘米,轴头有不同纹饰。这批铁器群为低硫低硅灰口铁,是木炭冶铸的产物。

“这是一项国家工程,无论铸造技术还是雕塑艺术,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曾负责铁牛考古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刘永生说。

坚守岗位500年

“铁牛造型非常写实,选用的是我们当地晋南大黄牛的造型,看上去憨厚朴实,又有大唐雄浑厚重的气势。”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尉会萍说。

和铁牛配套的还有铁人、铁山、铁墩、七星状铁柱等。其中,最有趣的是个头高大的铁人们,形态、表情各异,极为生动。每尊铁人高约1.9米,有的形象轮廓分明,眼睛大,颧骨较高,嘴唇丰厚,袒胸赤膊,下身着围裙;有的则着典型的唐朝服饰。他们双手呈握器物状,两拳成孔,可能当年拿着“工具”。目前他们的身份还不能确定。

这批铁牛可不是普通的牛,它们身下斜柱桩的构造和作用是古代桥梁工程的典范。每尊铁牛下方,有和牛身相连的6根长铁柱,倾斜度达35度到45度,牢牢扎入地下。柱桩均在1.5米左右距离出现反向伸出的“出脚”,增大了前后、左右、上下活动的阻力,保证了上部铁牛的稳定、坚固,使其可以承受来自浮桥的水平拉力。然而,面对黄河的惊涛骇浪,铁牛难免有沉浮。宋朝时,8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入河底的淤泥。为重修浮桥,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怀丙和尚利用浮力打捞起它们。这个故事后来被编入课本,铁牛也因此家喻户晓。

专家们考证,在对蒲津渡浮桥不断维护下,黄河两岸8尊铁牛坚守岗位约500年,直到浮桥被金元战火毁掉,它们才卸下肩头重担。

传承大唐文化

清代蒲州知府周景柱在《开元铁牛铭》中记载,蒲西郭外黄河之岸侧,有铁牛四,自唐开元中所铸凡八,其四在秦之朝邑,东西分向,用以维河桥。及金元世,桥废渡绝,而牛之存者如故,阅千有余岁矣。

面对历经沧桑的大铁牛,周景柱发思古之悠情,加强文物保护,修筑了保护铁牛遗迹的青砖护卫墙。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发生在铁牛脚下这片土地。随着黄河向西改道,20世纪40年代,铁牛渐渐没入泥沙。

永济市博物馆原馆长樊旺林坚信铁牛的存在。他深入黄河滩涂探查、到民间走访,1988年正式寻找铁牛。一年后,黄河东岸的4尊铁牛,连同铁人、铁山、铁柱等面世,樊旺林百感交集,流下激动的热泪。目前,黄河西岸的铁器群仍沉没在泥沙中。

由于靠近黄河,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出土后的铁牛等腐蚀严重,锈迹斑斑。铁牛的保护工作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1991年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

2001年,“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完成,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被提升了12.2米进行保护展示。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学涛 编辑:郭艳艳 )

2021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线上线下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非洲华侨周报消息,12月21日,冬至节之际,辛丑(2021)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南非和云端成功举办。

辛丑(2021)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是海外侨界首次共祭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二位人文始祖,典礼主题为“五洲华人祭始祖,团结一心焕新颜”。本活动由世界百家姓总会倡议发起和主办,欧洲中华文化促进会、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等120个侨团组团参加。

张素久、南庚戌、蔡文显、王福生、陈贻成、曹明权等五大洲近百位侨领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典礼,世界百家姓总会于洋、南非华人基金会主席吴少康、全非洲黑龙江总商会会长安馨、罗马尼亚华商联合总会执行会长许健等侨领分别代表五大洲、港澳台、侨界反歧视人物、侨界抗疫人物和各省华商代表团敬献花篮。各国侨界以视频会议、分会场、参祭视频录制、炎黄文化座谈会和网络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参与典礼。

南非主会场活动由南非华人基金会等十多个南非侨团承办,非华人基金会主席吴少康主持活动。吉尔吉斯斯坦、阿曼、韩国、比利时、缅甸、阿根廷等国侨界组织了分会场活动。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活动的线下南非主会场和各分会场现场参祭人数均控制在当地防疫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在活动过程中,南京金陵小学和捷克布拉格爱华学校、西班牙华侨华人中文学校等海内外8所华校的一百多位学生参与了朗诵《炎黄颂》的视频录制,中缅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捷克华人妇女联合会、赞比亚中华江西同乡会、阿根廷华人企业家协会、智利北京海外联谊会等几十个国家的侨团和国内部分省份的华商分别录制了遥祭视频,祭典主席团成员蒋菊英,毛晓蓉,李松涛,覃昌华,黄跃权,张军,林努宏,栾春民、唐明海、曹淑华、杨慕君和120位组委会委员,组织参祭和举办炎黄文化座谈会或网络研讨会,共有600多位侨领发表感言。全球累计约有5000位华侨华人参加辛丑(2021)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活动。祭典视频由浙江龙游影视家协会的技术团队协助制作。

向主办方和组委会发来贺信的有:陕西省侨联、福建省侨联、广东省侨联、江苏省侨联、黑龙江省侨联、江西省侨联、广西侨联、贵州省侨联、四川省侨联、重庆市侨联、安徽省侨联、山东省侨联、山西省侨联、辽宁省侨联、湖南省侨联,河南省洛阳、哈尔滨、广州、青岛、南京、苏州、成都、佳木斯、大庆、吉安、九江、威海、马鞍山、晋城、浙江余姚、缙云等市县侨联,黑龙江省工商联等相关团体,非洲华侨周报、莫桑比克华人报、赤道几内亚华人报、西非华声报、安哥拉华人报等50多家华媒,挪威中文学校、西班牙华侨华人中文学校、吉尔吉斯斯坦明月教育中心等30多所华校,欧洲中华总商会、亚洲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总会、中南美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大洋洲·中国“一带一路”经济贸易促进会、赞比亚江西同乡会和南部非洲九江同乡总会(总商会)等五大洲1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侨团,总共近500个组织。

世界百家姓总会会长、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于洋表示,自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冬至节以祭天的郊祭礼祭祀炎黄二帝,炎黄祭典传承了两千多年,世界百家姓总会以“弘扬炎黄文化联结全球华人”为宗旨,倡议发起并主办的冬至节辛丑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得到了90个国家和地区侨团的支持,三十多个省市的侨务部门发来贺信,近五百个友好侨团致贺,在海内外华人社会广泛的支持下,世界百家姓总会将会每年持续举办冬至炎黄祭典活动。

世界百家姓总会理事长、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南庚戌表示,我们无论是在祖国还是在海外,全球的华侨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那就是炎黄子孙,因此我们全球华人今天一起祭奠炎黄二帝。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是中华百家姓的共祖,因此弘扬炎黄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齐心协力,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并要教育好我们的下我们的下一代,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很好的传承和弘扬,守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守住我们的中华根基。

世界百家姓总会秘书长、非洲华侨周报副总编辑严凡高是冬至炎黄祭典活动的总策划,他介绍,冬至祭炎黄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在冬至节举办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能够弘扬、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各国侨界以分会场、视频致辞、遥祭视频预录、观看祭典视频、炎黄文化座谈会和网络研讨并发表感言等方式参加祭典,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以后将持续采用并扩大录制范围,特别是通过录制8所华校的学生朗读《炎黄颂》的视频,发现这是一个海外华侨华人青少年传承炎黄文化的好方式,明年除了预期会有一个规模宏大的线下炎黄祭典,世界百家姓总会还将开展“全球华侨华人《炎黄颂》朗读大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