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化卫生

今日头条: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在最高学术殿堂瑞典诺贝尔讲堂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编辑陈雪霏)–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于2017年11月1日至3日在瑞典诺贝尔讲堂举行。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王秋菊教授,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教授、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段茂利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瑞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丹麦、埃及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耳内科医师,神经生理学家,听力学家,遗传学家,耳鼻咽喉科学专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会场设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讲堂,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诞生地,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选及颁发均在此进行。所有与会专家在此演讲,彰显一生最光荣时刻。我国王秋菊教授和华裔段茂利教授率领中国精英学者登上世人仰慕的最高学术殿堂-诺贝尔讲堂,与世界著名学者一道,卡罗林斯卡论剑,展示了中国人的拼搏精神和学术风采,促进了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可谓前所未有,将载入史册

Welcome Address from Qiuju Wang

11月1日下午,与会专家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会议室举行了会前讨论会-针对制定新版《听神经病诊断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深入讨论。IAPA主席王秋菊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会议主题,详细阐释听神经病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时期《听神经病诊断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由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引导制定新版指南的必要性。与会专家对中国团队及IAPA的设想以及前期的工作积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并对由IAPA牵头制定新版《听神经病诊断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达成共识。随后,王秋菊教授对指南的修改细则、专家分工、经费来源等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将指南涉及的各个部分内容安排给各位国际专家,按照统一要求,在听神经病指南网站上完成修订工作。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关静博士介绍了指南的网上操作系统。接下来与会专家对新版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听神经病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挑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专家们对制定新版指南表示全力支持,将各个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指南,为听神经病精准治疗贡献力量。

Chairmen: Qiuju Wang and Maoli Duan

11月2日上午在诺贝尔讲堂隆重举行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开幕式。大会主席王秋菊教授和段茂利教授主持开幕式。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与中国合作部门负责人Ingemar Ernberg教授、IAPA主席王秋菊教授、卡罗林斯卡医学院Sten Hellström教授、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Alexander Ahlberg教授、IAPA前任主席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世界各国专家来到瑞典,共同探讨国际耳聋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听神经病的研究进展与制定国际指南,并预祝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和圆满成功。

    Ingemar Ernberg                    Sten Hellström

  Alexander Ahlberg       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

王秋菊教授在开幕词中讲到:今天,我们有幸从世界各地汇聚在尊贵的、世界顶级的科学殿堂-诺贝尔讲堂,对于我,对于我们大家,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此,召开国际听神经病论坛,共同探讨这个困扰学界,影响人类言语交流的特殊耳聋疾病的病因机理,共同面对这个疾病带给我们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在座的专家们以极大的兴趣,勇气和智慧,对听神经病研究已有了一定可喜成果。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将在神圣的诺贝尔讲堂,持续深入地讨论和交流听神经病最新的研究进展。

王秋菊教授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Starr教授,日本的Kaga教授以及中国的顾瑞教授(2014年去世,享年88岁),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和描述了一种以低频听力损失伴有言语交流困难的耳聋患者的症状。随后,美国的Starr教授等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20余年来,听神经病逐渐成为国际耳科学,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干细胞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国际上诸多学者们为探讨此病的发病原因和精准诊疗以及有效干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听神经病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对内耳毛细胞突触功能研究十分深入,对听神经病的认识和干预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动议完善和更新目前临床中关于听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的指南,以便于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惠及世界各地的听神经病患者。

            Arnold Starr         Kaga Kimitaka        Rui Gu

开幕式后,开始了大会演讲。第一位演讲者为听神经病发现与命名的鼻祖,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Arnold Starr教授。他用自己精湛的水彩画详细阐释了听神经病的发现是源于一个病例的观察,演讲将医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生动地揭示了听神经病深奥的发病机制与病因。随后是来自日本国际医疗福利大学Kaga Kimitaka教授,将积累了几十年珍贵的历史文献,脉络清晰地阐释了听神经病及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分类与命名,分析了临床特殊的病例特征。

Matti Anniko, 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 Maoli Duan

会议第二阶段,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院Matti Anniko教授和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教授担任主持。美国范德堡大学Linda Hood教授对听神经病患者的电声听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其临床诊治提出独到见解。解放军总医院韩东一教授在积累多年的临床数据基础上,阐释了人工耳蜗植入在中国听神经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Ulf Rosenhall教授通过对比研究,围绕老年听神经病患者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展开演讲。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Gary Rance教授关注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感知能力,报告了最新的进展。来自中国华大基因的Frederick Charles Dubee教授介绍了新一代测序在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发现和临床研究发挥的作用,并报告了华大基因正在为中国的近300名听神经病患者进行免费的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Linda Hood,  Dongyi Han

Ulf Rosenhall,  Gary Rance Frederick,  Charles Dubee

随后英国伦敦大学耳科研究所所长Doris Bamious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主持大会演讲。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Richard Salvi教授运用听神经病动物模型的电生理解剖及感知缺陷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教授详细阐释了遗传性听神经病的基因研究和临床分型诊治,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与会专家分享,并指出中国学者顾瑞教授也是与Starr教授和Kimitaka教授同期发现听神经病患者的学者,最早将该疾病发表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并报告了中国学者在听神经病疾病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的历史过程,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美国匹兹堡大学John Durrant教授探索性地介绍了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诊断中的脑干反应以及其他电生理检测。美国堪萨斯大学John Ferraro教授阐释了耳蜗电图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诊断中的作用。

Richard Salvi,  John Durrant,  John Ferraro

Daofeng Ni,  Qiuju Wang,  Doris Bamious

第四阶段,由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Mats Ulfrendahl教授和北京朝阳医院王宁宇教授主持。Doris Bamious教授关注儿童听神经病患者,清晰地阐释了听觉结构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英国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Ewa Raglan教授对听神经病与前庭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段茂利教授在演讲中提及基因/干细胞治疗听神经病是一种完美理想的设计,将为该病的治愈带来全新的希望,将成为推动听神经病研究领域的新亮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时海波教授深入研究听觉系统中胆红素诱导神经毒性,揭示胆红素所致听觉外周与听觉中枢的损伤机制和拮抗。

Mats Ulfrendahl, Ningyu Wang, Haibo Shi

Doris Bamious,  Ewa Raglan,  Maoli Duan

最后,由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Inger Uhlen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赵立东副研究员主持。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郗昕研究员阐释了中文矩阵式语句噪声下测听材料的发展及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实效验证,精彩的演讲迎来热烈掌声。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教授通过具体的实例阐明了听神经病的诊疗过程,报告的深入浅出。最后,美国贝泰福医疗科技赵勇博士在大会做了题为“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慢性耳鸣”报告。这是一种最新的脑神经治疗技术,主动式声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慢性耳鸣的方法,耳鸣的治疗又引起了专家们的热议,讨论的热烈非凡。

          Inger Uhlen                             Lidong Zhao

José Juan Barajas de Prat,  Xin Xi,  Yong Zhao

11月3日上午,由Kaga Kimitaka教授和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Rikke Schnack-Petersen教授主持。Gary Rance教授首先演讲,对听神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Luca Verrecchia博士多年来专注儿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将其最新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议。Linda Hood教授将听神经病患者治疗中的问题及思考汇总起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指出了目前还有诸多值得研究的工作,引起大家的一致共鸣。埃及开罗艾因·夏姆斯大学Nadia Kamal教授通过问题开场:青少年及成人听神经病,后天获得性还是晚期先天性?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Rikke Schnack-Petersen, Luca Verrecchia

Nadia Kamal

接下来,Ewa Raglan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陈晓巍教授主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王际平博士围绕冲击波暴露导致的斑马鱼听觉损伤再生模型建立的精彩演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Chrysa Spyridakou教授在大量临床数据基础上研究经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如何发现听神经病儿童的经验进行了分享。秦皇岛第一医院姜子刚主任认为,目前我国听力残疾鉴定标准在听神经病患者听力残疾鉴定中有较大偏差,为此我们探讨应用PBmax作为辅助标准进行听神经病患者听力残疾鉴定的合理性及精确性,并取得了更合理更能提现患者真实言语交流能力的方法。

Xiaowei Chen,  Jiping Wang

Chrysa Spyridakou,  Zigang Jiang

11月3日下午的会议由John Durrant教授担任会议主持。解放军总医院于黎明站长通过分析听神经病患者耳蜗电图中-SP、AP的幅度,得出听神经病患者-SP/AP比值增高的原因是由于AP幅度的明显降低而造成的结论。解放军总医院赵立东副研究员对干细胞治疗听神经病有新见解,通过增强听觉神经传入功能改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解放军总医院尹子芳护士长围绕中国听神经病患者的社会适应性展开,研究了护理人员关注青年听神经病患者,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更加好地融入社会中的意义。最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Tobias Moser教授将多年来专注听神经病-突触机制的最新研究呈现给与会者,通过动物模型揭示突触听觉障碍的细胞机制,内容新颖、前沿,得到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赞扬。

Liming Yu,  Zifang Yin, Tobias Moser

Sten Hellström, Tobias Moser, John Durrant

最后,大会主席王秋菊教授和段茂利教授共同宣布会议顺利圆满闭幕。与会专家就各国听神经病变的耳聋基因定位分型、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前庭/平衡障碍、前庭检测等多个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当今世界听神经病等领域的最高学科水平。各国专家达成共识,高度赞赏IAPA主席王秋菊教授倡导的《听神经病诊断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的修改与更新。这是首次由中国人主导牵头制定的听神经病临床指南,意义重大,体现了我国耳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会议圆满成功,期待下届会议再相聚!

Discussion on “The Guidelines for A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Great Success of the AN Forum

来源:2017-11-10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今日头条:国务院侨办中餐繁荣团亮相瑞典 淮扬菜美食品鉴大会大受欢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由国务院侨办主办,江苏省侨办承办,淮安淮扬菜集团和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协办的淮扬菜美食品鉴大会日前在位于斯德哥尔摩ROTOBRO的聚福园大酒店展开,受到瑞典朋友和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中餐繁荣团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国外处长吕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海外惠侨⼋⼤⼯程之⼀,中国国务院侨办于2014年推出“中餐繁荣计划”,旨在弘扬中华饮⻝⽂化,提升海外中餐业层次和⽔ 平,利⽤中华美⻝⽂化的巨⼤影响⼒推动中华饮⻝⽂化⾛出去, 带动海外中餐业的繁荣发展。 这次我们遴选优秀厨师组成“中餐繁荣团”执⾏出访欧洲的任务。⾸站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下一站是丹麦。

来自江苏淮安的五大名厨是均具中国烹饪大师盛名的高岱明,王斌,张军,金凤斌和史智远。

吕静说,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展示真正地道的中餐。为当地中餐业者和⼴⼤美⻝爱好者及侨胞们现场制作展示淮扬菜精品并以推⼴美⻝⽂化为主, 附有厨艺培训及⼑⼯展示的环节。

高岱明大师也是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高家宴传统烹制技术第四代主要传承人。

高岱明说,她们家是中医世家,10多年前,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很多传统菜烹饪方法都失传了。中华菜系一共就有2700道。淮安人创造了400多道,已经有298道淮扬菜得到收录传承。高岱明说,她们现在非常开放,愿意传授淮扬菜的真正菜谱和秘方。

王斌大师是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全鳝席传统烹制技艺第四代主要传人,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并获得江苏餐饮十大工匠称号。

52岁的王斌说,他已经有35年的烹饪教学经验。有27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应该说是走向了世界,感到很自豪。他说淮扬菜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养生,是原汁原味,不用味精,而是用老汤提味,色,香,味,形俱全。非常讲究养生。

张军大师(右)是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驻会主任研究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全鳝席传统烹制技艺”第五代主要传承人,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美食栏目中表演淮扬菜传统烹饪技艺。

金凤斌大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点三绝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擅长淮安名点“蟹黄汤包”,”烫面饺“,”淮饺三吃“及各色花卉点心的制作。

史智远大师是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店面冷餐部主厨,曾获第八届中国创意美食节冷菜类特金奖。

负责协办的瑞典华人工商联合会第一常务副会长王俞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活动很受广大华人华侨的欢迎,本来计划是80人,结果来了100多人,其中前后也有50多位斯京的厨师老板和烹饪爱好者接受烹饪大师们的传授。例如,同样是包饺子,馅的多少,皮的薄厚都有讲究。调料先放,后放,放多少,菜的味道都会不一样,因此,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淮扬名菜狮子头,真是让大家一饱口福。

雨花石汤圆看起来真像雨花石。大拼盘素菜也非常漂亮。

斯京餐饮业的老板们与烹饪大师们愉快合影。

“我们觉得淮扬菜很适合我们这里的口味。例如红烧狮子头,我们可以提前做成半成品,虾仁的淮扬做法也很好,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很多人对狮子头的评价都很好。” 王俞力说。

他说,双方同意将来如果有厨师愿意到江苏去参加培训也可以或者是江苏派厨师来瑞典工作一段时间都可以探讨实施。

本次活动历时三天时间从4日到6日。中餐繁荣团秘书长魏学勇和瑞典多位华人华侨侨领也参加了品鉴会。

不用说,从来宾的人数就可以看出,这项活动十分受欢迎,大家都是踊跃报名。

这次中餐繁荣团还真带来了近百种菜谱。以后有时间本网会为大家公布一些。大家可以在家里学着做。

图文/陈雪霏

瑞典万圣节-纪念逝去的亲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今天11月4日星期六,也是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根据惯例,是瑞典的万圣节,也相当于中国4月5日的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日子。

刚来瑞典的头几年,我们都是找机会在这种日子到南方去,到他的墓地去看看。因为每年要掏维护费,所以,他的墓前总是有鲜花,在这种日子也会放一个蜡烛灯。前几年我们不回南方就到斯德哥尔摩的教堂公园去放蜡烛,因为在那里除了指定有名有姓的墓地,还有公共地方,有的人去世以后,就把骨灰撒在绿地里。

相信今天的教堂公园也依然是人山人海,充满祭祀的人们。本来我前两天还在想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太忙了,太累了,所以就谁都没提起这事。

但是,再忙也挡不住我爱人对父母的纪念。这就像我们一到4月5日就会想到我们的亲人一样。

其实,瑞典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或者说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不一样,但是我认为从人的本质上,和一些习惯上只能说我们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才造成的习惯不一样。例如,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那他们就不愿意在圣诞夜去别的地方去庆祝,而主要是和家人或者和朋友一起过。元旦也是。而我们中国人大年三十或初一也是大多数和家人在一起。

回到今天这个日子。我们没有出去。但是,他找出了1987年录制的一个节目,以前是一个录像带,后来,他又把它变成了数字文件。吃过午饭,我们一家三口坐下来看瑞典1987年的故事。

我曾经听过一个在瑞典的日本记者同事说,那个时候可能是瑞典最好的时候,人们突然就非常有钱,社会也有了很多福利。我想可能就是完全实现了小康。

我爱人的父亲乌勒.雅克塞尔松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瑞典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Skanska,斯堪斯卡在布列金厄地区的总经理,当时公司有1011名员工。承建了当地的桥梁,码头,医院,市政府,商店,等所有有名的工业商业建筑。非常火。1987年他们公司在美丽的若内碧进行了公司百年大庆。大约3000多人参加。就是每个员工及其家属都可以来。当时表演了节目,有女学生表演,有男生跳水,还有各种杂技表演。

期间也对乌勒.雅克塞尔松进行了电视专访。其秘书,一位副手和一位老工人进行了采访。百年公司,老工人在公司工作40多年,从电工开始干起。从录像上看,人们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样子。每个人都可以排长队领一份免费午餐。

据了解爸爸假,妈妈假也是从那时开始,但是,到1992年瑞典经济出现了泡沫,房地产一下子降低30%。第一次金融危机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后来在2008年危机的时候,人们总是提那一次的教训给了瑞典经验。那一次经济危机过后,瑞典上层意识到是发放福利过度了,结果造成不能承受。所以后来瑞典经济学家给政府提了113条建议,逐条实施,让瑞典很快从危机中走来。有人问为什么瑞典那次危机世界都不知道?答曰,一来瑞典经济总量毕竟还不是那么大,而来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瑞典的经验就是政府不能赤字太多。多年来,瑞典政府一直保持财政有盈余,这样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不会像冰岛那样垮台。

瑞典当然还有很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注重环保,保持空气和水清洁,这和他们从70年代起就开始治理,到9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广有关系。为人师表,要别人学习你,自己就必须做得好一点儿。因此,瑞典的水周越做越有名。

乌勒.雅克塞尔松晚年也是去了养老院。虽然生活条件很好,但是,三高一直困扰着他。他内心其实也希望儿子能够早点儿结婚,早点儿有个孙子或者孙女儿,但是,他从来没有像中国父母那样催。以至于他离去时,儿子依然没有结婚。其实那时,我已经和我爱人认识,但是,中间以为不可能,所以吹了一段时间。从他经常要去照顾老父亲的行为中,我也看到了他的对待老人的态度。因此,也增加了我对他的好感。

这也是后来我们一见面就一拍即合的原因。只是很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在有生之年见过他的父母。我一直听到他们的传奇故事。

例如,我爱人的叔叔,就是乌勒的弟弟叫英瓦尔,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瑞典著名的牛奶包装公司利乐,如今已经在中国也有市场,英瓦尔在利乐公司南方地区当过多年的经理,也是他在职期间投资开发了Proviva饮料产品。

父辈们都是企业家。现在看来,他是个二代,但他却走了相反的路。他就喜欢读书,喜欢物理,喜欢自动化,最后,一直读到博士学位,然后从事生物制药。

他的姑父是个特殊学校的老校长,年轻时参加过二战,在越南,当时的印度支那法国殖民地当过空军地勤。二战后从事教育,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87岁了,依然健壮。当时是他50岁的儿子博士论文答辩。他说,人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活到95岁。

或许我还有更多的话说,但是此时此刻,又不知道再多说些什么。我想瑞典的社会是比我们提前发展了一些,但正如人们说的,中国用30年的时间发展了西方100年的时间取得的成绩。当然,我认为中国还是有很多可以向瑞典学习的地方,同时,西方也有很多可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在此,也向老一辈,公公婆婆,叔父,姑父们致敬。愿他们在酒泉之下能够安息。

今日头条: 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在诺贝尔论坛召开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11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世界顶级的科学殿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奖发布大厅召开。

此次论坛由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主席,北京301医院耳内科教授王秋菊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段茂利教授共同担任本次论坛的主席。段茂利教授首先向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埃及,丹麦,德国,波兰,加拿大,希腊,澳大利亚等多国远道而来和在瑞典的专家们表示热烈欢迎他们来到著名的医学殿堂Nobel Forum参加论坛。

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主席,北京301医院王秋菊教授(右)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段茂利教授(左)同为大会主席并与前协会主席西班牙的得.普拉特教授合影。

来自世界各国在该领域的著名教授,专家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华医学会,美国贝泰福医疗科技公司和中国华大基因近70名高科技人才参加了本次前沿论坛。

曾经获得中国国家总理颁发的促进中瑞交流的协调人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英格马.恩伯格(Ingmar Enberg)教授致开幕词,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主席北京301医院王秋菊教授做主旨发言。她说,今天对于我和我们大家都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我们有幸从世界各地汇聚在尊贵的世界顶级的科学殿堂—诺贝尔讲厅,召开国际听神经病论坛,共同探讨这个困扰科学界30余年,影响人类健康与言语交流的特殊耳聋疾病的来龙去脉,共同面对这种疾病带给我们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正是由于听神经病的神秘和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性,为揭开疾病的面纱,发现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在座的专家们以极大的科学精神,科学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成就。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将在神圣的诺贝尔讲厅中,持续而深入地讨论和交流我们的学术思想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王秋菊说。

王秋菊教授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Starr教授,日本的Kaga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的顾瑞教授(于2014年去世,享年88岁)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年代发现和描述了一种以低频听力损失伴有言语交流困难的耳聋患者。随后,Starr教授等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20余年来,听神经病逐渐成为国际耳科学,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干细胞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王秋菊说,国际上诸多学者为探讨此病的发病原因和精准诊断以及有效干预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经历和心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对于听神经病遗传学的研究快速发展,对内毛细胞突触功能研究的十分深入,对听神经病的认识和干预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动议要完善和更新目前临床中关于听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指南,以便于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惠及世界各地的病人和患者。

王秋菊主席还进一步介绍了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近两年来在听神经病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

卡罗林斯卡耳鼻喉科的赫尔斯特罗姆(Sten Hellström)和卡罗林斯卡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阿尔贝尔(Alexander Ahlberg)也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国际专家来卡罗林斯卡的诺贝尔发布厅(Nobel Forum)进行高级研讨。他们都认为这种科研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很好并希望在论坛期间进一步交流。

卡罗林斯卡马蒂教授和侯赛.普拉特教授在论坛上。

来自西班牙的侯赛.巴拉雅思.得.普拉特(Jose. De. Prat)教授高度赞扬会议的召开。他说,他也到过中国,他认为中国在医学领域的成就远远高于其所能表达的,可能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吧,其实中国的医学成就是很了不起的,应该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还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他认为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世界听神经的鼻祖美国加州大学教授Starr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Kaga亲自在论坛上讲述了他们是怎样对耳神经病定位的。

事实上,本届论坛在1日下午就开始进行了半天的业务讨论。3日将继续完成为期三天的紧张研讨项目。

在庄严温馨的诺贝尔论坛大厅再次见证生命科学与听神经病学在世界舞台上的绽放,彰显了华人科学家进入世界主流科学的风采。

王秋菊教授毕业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301医院工作。去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国际耳内科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主席。这是首次中国科学家,而且是女科学家担当此重任。此次来自中国的有20多位耳内科专家大腕儿。

今日头条: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 10月19日,“中国-瑞典卫生与健康国际化人才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中瑞联合培养护士首期项目”在FESCO启动。

在瑞典大使馆副馆长、公使衔参赞Mr. Karl-Olof Andersson,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FESCO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一谔的共同见证下,FESCO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霍连明,与瑞典国家卫生健康协会(Swecare) 副主席Anna Riby,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瑞典是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是瑞典和中国的重点合作领域。

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

瑞典大使馆副馆长、公使衔参赞 Mr. Kari-Olof Andersson

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

瑞典国家卫生健康协会(Swecare)副主席Ms. Anna Riby

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

中瑞双方代表签署战略协议

此次活动由FESCO集团作为中方的承办单位。未来,FESCO集团在瑞典医疗健康协会( Swecare)和瑞典Minnovation AB 公司的支持下,携手合作中国NGO,将与瑞典知名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医院、养老院、卫生护理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

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

FESCO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霍连明赠送瑞典国家卫生健康协会(Swecare) 副主席Anna Riby礼物

据了解,首期《中瑞联合培养护士项目》,由中方负责选拔、瑞方负责培训。由FESCO Adecco 和FESCO国际教育公司在中国全面负责选拔优秀有发展潜力的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及在职护士,组织进修岗前培训。由瑞典MedLearn专业护理培训老师在中国提供为期半年的强化北欧瑞典护理知识专业和语言培训。值得关注的是,在瑞典工作期间,中国护士可以选择边工作边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无论学员未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通过参与项目,都具备在北欧各国通行、中国或世界上其它国家从事专业护理工作的能力。

中瑞联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际人才缺口该项目为培训合格的学员提供瑞典工作签证,提供在瑞典直接工作的就业机会。学员在瑞典工作和学习后选择回到中国,将是炙手可热的高端护理管理人才。第一批项目计划于2017年10-11月招生,2017年12月至5月由瑞典专业培训老师进行岗前强化课程培训,2018年6月至7月为符合要求的学员办理签证和赴瑞典工作。(黄盈)

 

FESCO国际教育简介

北京外企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简称FESCO国际教育),隶属于北京外企服务集团(FESCO),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专业从事留学及国际教育合作培训机构。 FESCO国际教育具备三十余年从事海内外教育文化交流服务的专业经验,倾力整合全球资源,为外企、国企、民企等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国际教育和培训服务,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输送了千余名人员深造学习。同时,也积极拓展与海外机构的多方面合作,引入优质资源为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致力于打造全球视野下的人才发展学习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陈俊穆联合国纽约总部油画展盛大开幕


《奔跑舞动的世界——2017陈俊穆联合国总部油画展》正在那里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活动。画展由联合国文体俱乐部主办,美国亚洲艺术学会承办。联合国文体俱乐部主席MARK、联合国葡语学会主席LVAN、联合国援助基金会主席GORDON 等多家有关机构负责人及美国政府官员、侨界领袖、艺术学(协)会、艺术品拍卖公司、画廊负责人、媒体记者和社会名流应邀莅临开幕式共襄盛举。

画展组委会总策划人、美国亚洲艺术学会执行主席陶健民致辞时表示, 陈俊穆教授是一位学贯中西、艺术天分极高的油画大家。把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是陈俊穆多年来对艺术始终不懈的追求。他将中国绘画艺术融入西方油画之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特色风格。他任职于中国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大学高级油画班导师,同时也出任美国亚洲艺术学会副主席。

为期五天的画展以“激情非洲”为主题,展出了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陈俊穆13幅代表作。敲着非洲手鼓的男子、蓝天下引吭高歌的少女,一幅幅2. 1 米高、1.8 米宽的巨型画卷,展示了非洲民族能歌善舞的动感旋律。 中外宾客在画卷前饶有兴趣的欣赏,交口热议称赞。

本次画展策展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教授(徐悲鸿之子)表示,“我们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学院系统严谨的教育对他形成自己画风的影响和帮助,同时也能从中品出他对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的掌控能力和进行艺术创作时奔流的激情与想象。”

在接受美国华视专访时,陈俊穆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非洲舞蹈以强烈的节奏、丰富的感情、热情奔放的活力、磅礴的气势以及变化万千的舞姿打动了我。非洲舞蹈如痴如醉,令人遐想联翩。那独有的风格和新鲜的活力,激荡着我的心灵,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创作激情油然而生。“

画展总策展人李成举表示, 陈俊穆油画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站今年6月于中国北京展出;第二站为联合国纽约总部;第三站将前往迪拜举办。在纽约的展览时间为10月23日—27日每日上午10点至下午5点。 地址:405E 4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17 联合国总部大楼一层大厅,欢迎各界人士参观。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记者陈雪霏在陈俊穆前往纽约之前在北京的副首都通州的画家村参观了陈俊穆的杰作,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Video: Interview with Cecilia Lindqvist, famous Swedish sinologist on her books

林西莉到中国留学两年,写了三本书,《汉字王国》,《琴》和《另一个世界》其中前两本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一本在中国获得前20名中名列前茅的文学奖。请听本网记者陈雪霏对林西莉的专访。

视频:苏州缂丝艺术家陆美英在斯德哥尔摩苏州丝绸文化周讲述缂丝的艺术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陈雪霏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正在此间进行的苏州丝绸中国文化周期间专访了苏州缂丝艺术家陆美英。陆美英表示缂丝(kesi)技术存在上千年了。其作品《五子登科》惟妙惟肖,金色的丝绸是双面一样的,可以水洗,晾晒,还能存在一千多年,可见,这是多么宝贵啊!此次展出,她特意把自己的缂丝机带来了。

在这种机器上缂丝仿佛是过去的织布机,但是,不同的是,这个活儿真是绝活儿!

陈雪霏录制。

视频:苏州刺绣艺术家徐祥云在斯德哥尔摩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专访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陈雪霏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正在进行的苏州丝绸文化周期间,专访了苏州刺绣艺术家徐祥云。记者了解到,她和七八个同事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用一根头发丝分成64份那么细的真丝线绣了瑞典王储维多利亚一家四口,惟妙惟肖,眉目传神,为中瑞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Xu Xiangyun, 55, has done the silk embroidery for 50 years.  This work of Swedish Princess and her family took Xu Xiangyun and seven others about 10 months to complete.  She explained that she used silk which is as thin as being equivalent to one 64th of a piece of hair, thus the eyes are very vivid and lively.

徐祥云进一步演示她是如何将一根丝线分成64份的,真是精益求精。

陈雪霏录制。2017/10/16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出席斯德哥尔摩苏州丝绸文化周开幕式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苏州丝绸文化周14日在位于市中心的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桂大使10月14日在苏州丝绸文化周开幕式上致辞。吕程拍摄。

桂大使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苏州是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丝绸工商业兴盛发达。期待在此次文化周活动中,苏州丝绸以其创新设计、充满时尚活力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中国丝绸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说,丝绸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其生产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实际上正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发现并命名了仰韶文化。自公元二世纪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尤其是随着唐宋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大量销往欧洲。在瑞典,丝绸始终是生活格调的象征,它不仅迅速征服了达官显贵家庭,更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瑞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270多年前,以“哥德堡号”商船为代表的瑞典船队穿梭于两国之间,把中国上等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运到瑞典再分销到欧洲大陆,也把瑞典和欧洲的精美商品带往中国,不仅促进了中瑞两国的相互认知,更有力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撰写《丝绸之路》一书,详细论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回访中国,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正是要在继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同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现代内涵和外延。2015年,瑞典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在中国今年5月成功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感召下,首届“一带一路”瑞中合作高峰论坛不久前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相信通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瑞两国的友好往来将进一步深化和密切,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之路将走得更远、更顺!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用瑞典语介绍了中国丝绸的历史,现状及其制作过程。

苏州丝绸文化周代表团团长朱益群致辞说,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相连,对推进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府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的格局,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的独特面貌。苏州具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的丝绸制造业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本次文化周我们将有现场表演丝绸制造技术,琴箫表演,苏州丝绸时尚技艺展览,来自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收藏丝绸作品43件,古代丝绸器具复制品和中国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传统丝绸服饰等。希望通过本次文化周的展示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人文和经贸往来。

在开幕式上,斯德哥尔摩丝绸博物馆负责人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魏保信签署了合作协议。

随后,桂从友大使,林西莉教授和其他嘉宾为苏州丝绸文化周剪彩。

来自苏州的琴箫艺术家也为大家演奏了精彩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和《潇湘水云》。在大家屏住呼吸静听那优美的旋律的时候,音乐嘎然而止,在热烈的掌声中又加演了一首《酒狂》。

文化中心座无虚席,中外宾客都为精彩的演出热烈鼓掌。

文化周开幕式由使馆文化参赞和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用瑞典语和中文双语主持。

随后,桂从友大使和夫人一起参观了丝绸展。陪同的还有使馆政务参赞李军峰,商务参赞韩晓东等华人华侨和瑞典丝绸爱好者。

本次苏州丝绸文化周将持续一周到10月21日。这次在一层也开放了一个更大的展出场所,据悉,周三晚上将还有一场琴箫演奏会。

本次苏州丝绸文化周由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主办,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和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市丝绸协会和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日头条: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诺贝尔文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萨拉.达纽斯5日宣布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蕴含在小说中的巨大感情力量揭示了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感下面的深渊”。

根据自传,石黑一雄于1954年11月8日出生在日本的长崎。但他五岁的时候,便随父母移民到英国。他在坎特大学学习英语和哲学,进而在东安吉利亚大学学习创作性写作。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1982年发表的《远山淡影》。第二本书是《浮世画家》。这两本书都是以二战以后的长崎为背景。

石黑一雄小说的主题大多与记忆,时间和自我幻觉有关。《长日留痕》描述的是英国阶层社会,被拍摄成电影,很受欢迎。

达纽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黑一雄的写作风格有点儿简.奥斯丁和卡夫卡的味道。她很喜欢《别让我走》和《被掩埋的巨人》等作品。

达纽斯说,石黑一雄的作品不是要赎回过去,而是要探索对过去的理解,探求为了生存,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需要忘掉什么。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说非常出乎意料,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争议。瑞典退休的老记者卡尔格林以前一直报道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也是每年都来参加文学奖宣布和讲座活动。他说,他看过电影《长日留痕》描述的是英国的阶层社会。很有名气。他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实至名归。

另外,就像往年的诺贝尔宣布仪式一样,文学院的新闻发布厅挤满了人。其中不光是记者,还有出版社的编辑,还有斯德哥尔摩润科比中学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移民。

一个叫撒比娜. 穆斯塔法(中间穿黑衣服长发)的14岁8年级女学生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她非常高兴能来这里。这是一个终生难得的学习机会,从现在开始,她知道应该读谁的书了。

这是瑞典文学院特意安排的一个活动,每年邀请那个学校的学生来这里体会诺贝尔文学奖的氛围。等到12月份的时候,诺奖得主要亲自到那个学校去访问。当初莫言就去过那里。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900万克朗,约合110万美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于12月10日和其他诺奖得主一道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证书。

瑞典文学院是负责瑞典语言文化规范的学院,也从1901年开始就负责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瑞典文学院有18个评委,他们都精通瑞典语和英语,还有的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中文等其他语言。

图文/陈雪霏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使馆隆重举办庆中秋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能让广大华人华侨感受到祖国的关爱,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传递,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特意选在10月4日中秋节隆重举办中秋招待会。

金秋时节,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蓝天白云,绿草茵茵和红黄相间的秋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使馆内,张灯结彩,一片节日的气氛。

中午12点,前不久刚刚向瑞典国王递交国书的桂大使发表了题为“月圆人团圆,共筑中国梦 ”的掏心窝子的热情讲话。

他说:“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在这个举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驻瑞典使馆,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广大侨胞、中资机构人员、留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长期以来,旅瑞华侨华人身居海外,情系桑梓,发挥熟悉瑞典,了解中国的优势,为积极促进中瑞两国务实合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还特别强调了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和政策。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侨务工作做了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华侨华人、驻外中资机构和留学人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再过半个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隆重召开了。在新形势下,使馆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侨务工作方针和政策,核心就是“亲”、“清”二字”。

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亲”,  就是亲近。从大的方面讲,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在场的诸位,不论是已入籍的,或者未入籍的,都是炎黄子孙。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来自祖(籍)国各地,为了各自的美好梦想,相聚在瑞典。对于所有侨胞,我们都要做到讲亲情,重感情,常走动,多交流,多亲多近。

具体来说,使馆要爱侨护侨,帮助侨胞在瑞典更好发展、壮大。侨胞遇到困难时,使馆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包括签证、护照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多向侨胞介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帮助侨胞把握国内脉搏,鼓励和引导侨胞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难得历史机遇,积极回国经商、创业,成为侨胞干事立业的强有力后盾。要重视侨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关注每一个侨团的发展。侨团开展的有益活动,使馆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好侨胞知瑞典、懂瑞典的特长,在对外工作中更多听取侨胞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广大侨胞多献计、献策、献力。

第二个字是“清”,就是清清楚楚、清清白白。每一个侨团、每一个侨胞,只要爱国,使馆都愿意同大家来往。无论是谁,我们都会友好相待,不偏不倚。但我们使馆和侨胞的往来要清清楚楚,使馆每位工作人员及家属同侨胞往来要清清楚楚。欢迎大家监督

桂大使强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希望广大侨胞团结一心,坚定支持祖国统一大业,坚定支持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坚定支持国家发展强大,坚决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地点从事反华分裂活动。希望瑞典中国商会加强与瑞典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沟通与洽谈,积极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并回报当地社会,为中瑞两国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希望广大留学生刻苦学习,致力创新,欢迎大家学成后留下创业,也欢迎大家回国创业发展。同胞们,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不忘初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桂大使说。

“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桂大使举杯与大家一起共度佳节。随后,大使和大使夫人一起和华人华侨即兴演唱中国歌曲《青藏高原》等。

桂从友大使于8月18日抵达瑞典履新,但在递交国书之前一直低调做事。不过,正如他祝词中说的,凡是有华人华侨举办的活动,只要是接到邀请,他都带领参赞和领事在百忙中积极参加,尽快了解侨情,做事雷厉风行,又周到细致。

9月29日使馆还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喜来登大酒店隆重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8周年国庆招待会,充分体现了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的大国风范。

使馆政务参赞李军峰,武官徐俊,文化参赞浦正东,教育参赞窦春祥,科技参赞戴钢,商务参赞韩晓东,领事部主任王昌宁等全体人员,瑞典华人工商联合会会长王建荣,瑞京华人协会会长柳少惠,瑞典华人总会执行会长叶沛群,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叶克雄等华人华侨代表,中国银行斯德哥尔摩分行行长郝连才等中资机构代表和留学生代表200多人参加了中秋招待会。

会后,朋友圈晒满了体现招待会的各种照片,说明华人华侨对于祖国的深情厚爱还是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图片来自朋友圈,文/陈雪霏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info@greenpost.se

或电话 0708261336, 微信:chenxuefei7

头条要闻:三位美国科学家霍尔,罗斯巴什和扬一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委员会2日在诺贝尔论坛宣布美国科学家霍尔,罗斯巴什和扬一起因为发现人体控制昼夜节奏的分子机制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诺奖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地时间11:30准时宣布来自迈阿密大学的布杰弗雷.霍尔教授,1945,美国布兰德斯大学教授迈克尔.罗斯巴斯,1944,和洛克菲勒大学迈克尔.扬教授,1949。

诺奖评委拉尔松.尼尔斯-约翰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专访时说,这个发现是在1984年到1998年之间发现并逐步得到世界承认的。相对来说,也是个比较新的发现。

他说,该发现对人体的生理机制运行和人类认知人体生物钟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人要乘飞机,通常会有时差不适,这就是因为人体内的生物钟就是这样运行的。

克里斯特.霍格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如果24小时不休息,就肯定会困,劳累甚至生病,这在人体的每个分子中就有了这样的机制。

了解这个机制,对人类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诺贝尔奖奖金900万克朗,约合110万美元,三位获奖者均分。明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宣布诺贝尔物理学奖。诺奖得主将在12月10日从瑞典国王手中获得颁奖。

图文/陈雪霏

请大家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届时将为您提供最新报道。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联系chenxuefei@greenpost.se,  weixin chenxuefe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