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学

今日头条: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秋音乐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14日晚,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张灯结彩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心内宾朋满座,中瑞观众座无虚席,期待着一场精美的中秋音乐会。

待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大使夫人宋景丽落座以后,使馆文化参赞兼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晓致开幕词。

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说,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新老朋友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新老朋友在这里相聚,共庆中秋,必定能够增进了解,收获友谊。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中秋晚会由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中东、土耳其研究系教授克里斯提娜.涅珂玲女士用瑞典语主持并用瑞典语朗读了瑞典人翻译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在场的瑞典观众用自己的母语欣赏了中国诗词。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黄肇敏与傅贝怡的PipaRimba组合,用琵琶和马林巴琴为大家奉上了中西合璧的曲目:有轻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有旋律欢快的伊比利亚舞曲《自由探戈》,浓浓西域风情的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和北欧风味的芬兰乐曲《伊娃的波尔卡》,还有古典恢弘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她们的演奏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婉转,或低沉浑厚,现场嘉宾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笛师陈雨潇

为了庆祝中秋,展示中国文化。此次音乐会特地邀请旅居瑞典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江燕、肖向平两位戏曲大师为观众献上京剧《贵妃醉酒》,昆曲 《牡丹亭·惊梦》选段。两位艺术大师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柔漫悠远,举手投足、明眸流转、裙裾飞扬,将良辰美景与才子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两种风格的演出交相辉映,真是象朋友圈里表述的为中瑞观众送上了精美的艺术大餐。《贵妃醉酒》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近距离的欣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演出结束后现场嘉宾来到二楼露台,举杯邀月,把酒言欢,品尝美食,畅叙友谊。

大使夫人宋景丽和文化参赞陈晓与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涅珂玲女士表示,自己从事中国研究四十年,这次能够在家乡与中国朋友共庆中秋,感到非常荣幸。瑞典嘉宾通过欣赏音乐,观看表演,品尝月饼,一起品味中秋这个最富中国诗情画意文化意境的传统节日,切实感受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文化,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在场华人华侨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感谢中国文化中心给他们来带的精彩活动,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一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艺活动,既让在瑞华人华侨一解乡愁,又让瑞典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重视亲情、友情的深厚内涵。

活动接近尾声,不少观众激动地在文化中心的明月下与艺术家们合影留恋,相约再聚。

相关信息:京剧爱好者和戏迷们可以在9月21日和23日再次观看演出。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共同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9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和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驻瑞典使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国王花园隆重举办2019斯德哥尔摩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夫人宋景丽等馆领导和馆员出席。

  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至晚间。“今日中国”图片展展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风貌。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中文学校、中医针灸等13个展区分别展示了汉语教学、汉语考试、中国美食、中国旅游、茶艺、中医、针灸、脸谱、棋艺、剪纸、国画、书法、灯谜、手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引起瑞典民众和华侨华人及华文学校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每一个展区的观赏者和体验者都络绎不绝。

中医
针灸
青年们表演的Rap即表达了对汉语的热爱,也释放了青春的活力。
新星中文学校的两个小朋友表演少年拳。
桂从友大使和夫人宋景丽,曹叠峰参赞在国王花园广场看望了所有参加汉语文化节的华人华侨和中文学校,这里是古琴培训班展馆。
桂大使等看望画脸谱的展馆。
汉服服装展示和试穿。
中西合璧中外艺术家和谐演奏,小朋友中外歌曲都会唱。
中瑞小朋友同台演唱让在场的观众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欣慰。
孩子们的舞蹈让人看了非常高兴,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瑞典中学生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奖,这回来到更大的舞台来表演!舞台后边的大柳树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王花园是斯德哥尔摩最著名的地方,今天这里人山人海,中瑞观众来这里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
尤其是孩子们,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日子。
很多人边看边拿手机拍,好到朋友圈去显摆一下,确实值得,中国文化是很有趣的,也是非常美的。
文化茅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吧!

中午,排队品尝中国美食的队伍很长,各个站点都吸引了很多瑞典人和华人华侨参与和观看,整个广场热闹有序,其乐融融。

歌唱家杨筱音老师
歌唱家李佳老师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DSC_5151-1024x681.jpg
中瑞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昆曲票友郝景霞表演了优美的昆曲。

  活动主舞台举行了“中秋赏明月,万里共婵娟”“瑞中友谊深,汉语架桥梁”“国庆七十年,中国新时代”等三个主题的文艺表演,中瑞两国演员们同台演出互动,台下掌声不断。来自瑞典各地的中国学生学者和旅瑞华侨华人以现场“快闪”方式,带领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将活动推向高潮。

  很多瑞典民众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看到了一个现代、进步、发展、美丽的中国。瑞典文化年文化特使,瑞典中国友好协会会长Galo先生表示,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活动是让瑞典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法,即直接又自然,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瑞典中国商会,国航等中资机构也参加了本次文化节活动。

瑞典高中生毕业之感悟

作者:丑(曹)小姐

六月的瑞典灿烂如画,蓝天白云,鲜花怒放,绿树成荫,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令人留恋陶醉!每年的此时此刻,瑞典各个高中等待毕业的学生们的毕业狂欢在这风景如画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又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高中生们,六月是他们翘盼难忘的岁月,六月是他们青春澎湃的岁月,六月更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高中毕业是瑞典人一生中最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喜事,高中毕业的庆典仪式远远要比大学、硕士及博士生毕业来得更加隆重而庄严。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年龄都是十八周岁,十八岁是人生起步的始点,标志着进入成人的行列,不再年幼,不再鲁莽,开始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标志着学生们即将结束依赖父母的生活,一部分孩子高中毕业后将选择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步入独立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前途、人生、未来需要担责和担当。毕业后,他们可以大胆地去抽烟、喝酒,大胆地去追求爱情,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由与空间。

毕业生们头上戴顶白色“水手”帽是瑞典一项传统,它是每个毕业生青春美好时光的沉淀和记忆。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家庭经济能力,毕业生们往往在帽子四周加装些不同的图案,有的学生为了把毕业帽装饰的更加有特色,他们会很早订出计划来,把平日里零化钱存起来或偶尔出去打工挣钱,为的是毕业时这顶白帽子的华丽登场。据统计,每个高中生在毕业帽上的花费在两千克朗左右。拿到那顶属于自己的白帽子,既展示孩子们高中三年的学业成绩,圆满完成学业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所付出的努力,更意味着他们即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每逢毕业季,一群群稚气未脱头戴白色帽的高中毕业生们,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在闹市区过街游行,一簇簇年轻、活力的高中生们不停地向市民们振臂欢呼,狂欢音乐伴随着尖叫、口哨和大喇叭,极其喧闹,极其动感,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游行沿线上刷着“存在感”,“我们毕业了!我们长大成人了!”那青春四射的面孔,那跳跃欢乐的身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令无数家长们、亲人们涌出了滚滚热泪。在今年的高中毕业季中,有我十八岁儿子青春的身影。

2019年6月5日,这一天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是个非常重要且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和我先生早在一个月前就请了假,并准备好了毕业庆典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毕业纪念牌精心设计制作,充满了喜庆的元素,上面刻有儿子的名字、学校及班级名称,祝贺的文字以及他幼小的照片;对于我十八岁儿子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高中毕业了,他将告别那熟悉的校园生活,走向新的人生,与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握手话别,逍遥狂欢在2019年斯德哥尔摩市高中毕业季的浩荡游行队伍之中。

清晨,儿子就开始精心地“装饰”自己,穿上我为他精挑细选且十分得体的西装,洁白的衬衫搭配着考究的领带,再配上一双锃光发亮的皮鞋,十二分地精神和帅气,这是儿子第一次如此盛装。之后他郑重地戴上了那顶白色的高中毕业帽,这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它寓意深刻,标志着他圆满地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从今天开始已经长大成人,永远不再是个任性、随意的孩子了,要开始独立地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

望着眼前身高一米八,健壮阳光的儿子,我的眼中己是满满的泪水,我想告诉他,儿子你再也不是爸爸妈妈温暖怀抱中的一只小鸟了,你要飞向远方去开创自己未来之路,将对父母的依赖依靠变成自强自立。儿子看到妈妈的神情,轻轻地走近我,用他那坚实的双臂紧紧地拥抱着我,脸上洋溢着自豪和自信,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了家门。我们全家也都是盛装出行,手捧着鲜花和一束特制的高中毕业花,还有一些佩戴在胸前的小挂件、小玩具等都是用代表着瑞典国颜色的黄蓝绸带系着,开始向儿子的学校走去迎接那庄严神圣时刻的到来。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艳阳高照。儿子的学校今年共有十八个高中毕业班级,每个毕业生家庭都是倾巢而出、队伍浩荡,可见瑞典家庭对高中毕业生毕业典礼的重视程度。人们很早就已将学校硕大的草坪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个个都是正装打扮,高高地举着为自己的孩子精心准备的毕业牌、鲜花、汽球、红旗等,在这里你不难发现有很多五花八门、喜庆别致的东西,人们在校园里静静耐心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一幕的出现。

上午十点整,伴随着学校鼓乐队那铿锵有力欢快的鼓乐声,以班级为单位头戴白色学生帽的高中生们闪亮登场,女生们白裤白裙少女装,男生们西装领带蝴蝶结,他们踏着鼓乐声欢腾雀跃般地出场了,倾刻间欢叫声、呐喊声、口哨声、鼓乐声、礼炮声和家长们的呼唤声交融在一起高亢激昂,人声鼎沸,好一片欢腾的海洋。毕业生们激情肆意地向人们挥动着双手,家长们挥动着学生牌,高声呼叫着自己孩子的名字,那场景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震撼”!

毕业生们依次从红色的地毯上飞跑过来,家长们张开热烈的双臂等待孩子们的扑来,多少眼泪扑簌而下,情感的交融紧紧地相拥着,无声的祝贺默默地传递着……。

突然,我看到双手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国旗飞奔而来的儿子,他笑着向两边站着的人们展示着,儿子想告诉大家他是中国人,今天他圆满地完成了学业。我们全家紧紧地拥抱着儿子向他表示祝贺!儿子也用他那强有力的双臂将我们全家揽入怀中,我的眼泪肆意地流淌着,那是一个做母亲面对十八岁儿子而流下幸福、自豪的眼泪。姐姐急忙把鲜花送到弟弟手中,弟弟把那些可爱的小物件统统地挂在哥哥的脖子上,恭喜儿子!祝贺儿子!

高中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们纷纷地取下头上白色的学生帽,换上平日里的衣服奔向租来的巨型卡车上,准备下一个精彩的亮点活动–上街游行,就这样再一次把高中毕业庆典活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毕业生们通常会集体筹钱租用一些特别长而高大、酷型十足、结实无比的敞篷卡车、军车之类,供他们在上面肆意地蹦跳,他们还会在卡车的四周用大型的白布书写大字或画上涂鸦,以增添狂欢的力度和吸“睛”度,每辆卡车上则是备足了大量的啤酒。总之一句话,那就是想怎样刺激、折腾、耍酷、狂欢都可以,至关重要的则是开心,尽情尽兴。

卡车满载着狂欢叫喊的毕业生们缓慢行驶在闹市区的大道上,行人们都纷纷停下脚步来分享他们的欢乐,欣赏着青春的活力与旋律。毕业生们站在卡车上随着动感的高分贝欢乐的音乐狂欢着,向人们不停地挥舞着,拿着啤酒往自己的嘴里猛灌着,或向同学们身上狂撒着,打闹嬉笑着,无拘无束,蹦着唱着青春毕业歌,他们是在用最激情、狂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他们己经长大成人了,那沸腾的场面,那青春四射的景观,感染着你、我、他,人们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忘却了年龄,放下了斯文,投入到这欢乐的场景中……

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青春挥舞的高中典礼,不仅带给了我无数的激动和自豪,而更多地带给我无限的感悟、感慨与思考。这次经历了大儿子高中毕业的全部过程:订制毕业帽,制作毕业牌,毕业盛典,看到了瑞典家庭对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程度,同时我也把我女儿十年前高中毕业与十年后的今天儿子高中毕业进行了对比,内心多少有些愧疚之意。

我想一定有许多华人家庭并不知道该如何地去对待孩子高中毕业这个问题,十年前在女儿的高中毕业问题上,我也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没有引起重视,她的毕业典礼我们只是用最简单、最节约的方式来对待的。那时女儿是以全满分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市最好的高中,我们觉得不应该或划不来花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浪费在这几个小时的庆典上,作为家长的我们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中国人的思维上,简单地认为这不就是个高中毕业典礼吗?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和浪费,因为我们有着朴实勤俭的优良传统。当然这也源于十年前我们对瑞典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的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瑞典文化和习俗,毕竟中瑞两国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包括我们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等。我想在当今仍有大多数的华人家庭还是认为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的意义远比高中毕业的意义重要的多。

记得那时女儿毕业时多么渴望着能拥有和瑞典同学一样的待遇,她想和同学们一样站在卡车上游行狂欢,但是当时我们没有为她支付上卡车游行的费用(租来用于游行的卡车价格不菲,每位毕业生需交二千克朗才能够上车进行狂欢),我窥视到当时女儿内心的沮丧和失落感,也就在那一刻我感到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母亲,为什么我会让女儿在同学们的面前感到自卑,让瑞典人看低了中国人,尽管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出类拔萃。为了弥补当年我在认知上的过失,十年后的今天大儿子的高中毕业,我做得面面俱到很成功,更是十分欣慰。

据瑞典官方统计资料表明,每个瑞典家庭在每年六月高中毕业季,在每个毕业生上的费用支出上是最少一万六千瑞典克朗,这个数目也是相对保守的数字,富裕些的家庭支出应该在二万瑞典克郎以上,甚至还会有殷实的家庭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租用装饰起来的直升飞机,垂着彩带,在学校的上空中用缓慢的速度不停地盘旋着,当然这是极少现象,对于这种奢侈现象我认为不应该提倡,但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程度。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既然我们华人定居生活在瑞典社会,就必须要融入并接受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应主动、积极地去了解所在国家的风俗、文化,缩短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华人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专访Inger女士 回忆60年代的情景

为了唤起广大华人家庭对自己孩子高中毕业的重视,近期我采访了一位拥有四十年教龄的退休高中女教师INGER女士, 请她介绍一下瑞典高中毕业庆典的历史以及为什么瑞典家庭会如此地重视去看待高中毕业这件事。

INGER 女士是一位慈祥善良的瑞典人,我在电话里告诉她我想写一篇有关瑞典高中毕业生感悟的文章时,她满口地答应了我的采访,我俩约好见面,聊聊瑞典传统文化,她还热情万分地带来了她高中毕业时的黑白照片与我分享。

据INGER老师回忆,1968年之前,瑞典所有高中生都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综合笔试,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考试一样,瑞典语的书面测试是每个学生必须要考的,其他学科是比较灵活的,这一切取决于你将去学哪一个学科,上哪一所大学。笔试通过后再进行口语考试,称之为“MUNTA”,是为了检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担任口试的主考官是国王陛下任命的,由大学的教授或讲师来担任,口语考试涉及面很宽,学生们是根本无法提前做准备的,考官们会提出任何问题的,包括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而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日里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章,提高自身综合知识能力。口语考试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有5-7个学生组成,大约是四十五分钟,如果学生口语考试没有通过,即使笔试通过也不能高中毕业,因此当时的学生们平日里都非常刻苦学习。

1968年以前的瑞典,并不是任何家庭的孩子都可以上高中的,三、四十年代只有上、中层社会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高中段的学习,处于社会低层家庭的孩子则需要到工厂、企业、乡村去工作,因此能进入高中学习是很体面和令人羡慕的。1968年,在OLOF PALME任教育大臣时,他废除了这种旧的高中毕业制度,建立了新的高中体制,使高中生们都能顺利毕业。新旧体制最大的区别是:新的高中学位是最终的高中学位,而旧的研究生学位则是大学的入学考试。

INGER老师有相当好的记忆力,对于她的高中毕业仍是记忆犹新,她高中毕业的口语考官是ANDEREAS教授,当时她紧张地全身哆嗦,最后还是过了口语关,顺利地高中毕业了。[当时女高中毕业生们穿得都是白裙,学生帽是统一的白帽与现在高中毕业生毕业帽是一样的,但要简单的多,帽上没有学生的姓名及学校,男生则着黑色西装,学生毕业的一身行头也是由家长们来准备的。由于瑞典前首相 OLOF PALME 对高中毕业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样从六十年代以后,工薪阶层的孩子们也都有机会可以进入高中学习,在瑞典普及了高中教育,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的孩子们掌握了新的知识,当然六十年代后期,瑞典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有知识的高中生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六十年代瑞典高中毕业庆典,高中生也是在租来的卡车上叫嚷、狂欢。晚上学校在高档的宾馆里为毕业生们举办一场隆重而体面的宴会庆祝,校长、老师们、家长们都应邀出席,衣着考究美丽无比,毕业盛典的晚宴很精致,晚餐后由乐队伴奏的音乐舞会开始了,男女学生们相互搂抱一起跳着,爱情往往就在此时此景下产生。

INGER老师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告诉我就是在那天晚上毕业的舞会上,她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十八岁翩翩的少年,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爱,她把父母亲送给她毕业最珍贵的礼品,一股脑统统地送给了那个男生,爱来的就是这么突然,这般冲动和不理智,我想这也是十八岁青春少男少女们对爱情最直白的表现吧。

半个世纪以来,经不断的改进和融合,瑞典的高中毕业典礼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这个模式。即将毕业的瑞典青年学生们用那青春似火的激情,掀开了青春岁月里那最美丽、最纯情并刻有青春芳华名字的新篇章,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轰轰烈烈的青春赞歌。

“文化茅台”亮相瑞典第五届世界白酒节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著名的美酒茅台瑞典经销商8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尔摩最繁华的街道王后大街举行了第五届世界白酒节。白酒节包括茅台花椒冰激凌品尝活动和晚上在著名的“贵”餐厅举行瑞典美食家品酒品菜活动。

茅台花椒冰激凌之意不在冰激凌,而在茅台也。茅台瑞典经销商APC China Trading 公司负责人陈薇玮介绍说,为了更好的推广茅台文化,茅台瑞典经销商每年用多彩多样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瑞典人接触到茅台,了解茅台文化。她说,茅台酒不用推销,因为尽人皆知,销售也是供不应求。但是,茅台也产生了不少衍生品,例如这里就是用茅台酒加四川花椒一起调出了茅台花椒巧克力冰激凌。

下午两点钟,王后大街上的游客和斯德哥尔摩的公众欣然品尝了茅台花椒巧克力冰激凌。原来,在冰激凌里减糖,再加上点正宗四川花椒和正宗贵州茅台或者是茅台王子酒都让人感觉很新奇,冰激凌不那么咸甜了,味道可口,香辣(微辣)好吃。

当晚,瑞典17位美食家包括两名美食记者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旁边的苏尔纳市最有名的“贵”餐厅,一边品尝文化茅台,劲酒和其他白酒,一边品尝中国东南西北的美食,例如,煎黄花鱼,剁椒鱼头,烤羊腿,太极鸡蛋和猪血,东坡肘子,羊肉汤和东北饺子等,夫妻肺片和莲藕等各种凉菜,让美食家们一饱口福。

拥有几百万读者的北欧最大专业酒类评鉴杂志Dinvinguide.se记者瑞特大(Magnus Reuterdahl)(左)和Anders Levander (中)也应邀出席了品酒会。

汉学家冯辽也在其中。他先是品尝了茅台花椒巧克力冰激凌,然后,品尝了文化茅台和其他白酒。他说,茅台非常好。

喝过真正茅台的人都知道,茅台不但口感好,而且喝起来不上头,真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健康美味。

羊腿

陈薇玮说,现在在瑞典销售茅台可谓供不应求,。因此,受到很多游客的追捧。当然,斯德哥尔摩的许多饭店也都藏有茅台,以供贵客临门。

好酒必须有好菜,同时,还要配备很好的器具,酒壶,酒盅,盘子,碗都很讲究。文化茅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世界白酒节从2015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斯德哥尔摩白酒节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

影评:今夜你感受到爱了吗?

北欧绿色邮报网影评 陈雪霏

7月17日,《狮子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电影城上映,还真是爆满。工作人员来欢迎大家的时候,人们报以热情的掌声,说了安全注意事项和洗手间的位置,以及要关闭手机之后,大家开始看电影。

笔者是在1995年或者是1996年在澳洲看的第一部。最引人注目令人难忘的就是那首Elton John演唱的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今夜你感受到爱了吗?在整首歌里边也就是这句话给人印象最深。所以,一提到狮子王,不得不提这首歌。因为我那时在澳洲工作和学习,每天的任务就是写那些流行金曲的介绍,歌星八卦,非常的消遣。

那时的狮子王是比较黄,颜色非常鲜亮,真正的动画片。但是,这一次,采用了很多实景照片,狮子本身和各种小动物也都很象动物本身。笔者在津巴布韦呆过两年,也亲身都狮子园和动物园去体验过,你看那大象还真是会抬腿好像跳舞似的。狮子大多数时候都是懒洋洋的,只有在获得食物的时候,才精神起来。这里的场面都是在肯尼亚拍的,那里堪称动物的天堂。

狮子王本来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悲剧改编的。但是,在动画片里就改成了非常鲜明的正义与邪恶的对峙和励志。同时,也凸显爱情的力量。

另外一个让人最喜欢的就是非洲精神,Hakuta, Matata, no worries.不管发生什么犯难,天大的事情也不要担心,明天总会比今天更好。因此,遇到挫折,一定要振作起来。

所以,这部片子,不仅孩子看觉得好玩儿,大人看了也一样感到非常有趣儿。也会和它一起哭一起笑。

总之,狮子王堪称经典。

我叫Betty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不知说起什么事了,我突然想起来说,我叫Betty.我的英文名字叫Betty,你们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我女儿重复了一句,Betty, Konstig,好奇怪。杨脸上泛起一阵微笑。

我说,你们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于是,我又讲起了从前的故事。我说,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澳大利亚老师不会一个中文字,所以就给我们所有同学起了英文名字。每个人自选,有叫Angela, Arthur, Bob, Carl, Cathy, Catherine, Christina, Helena等等22个名字供选用。不知道怎么排的,可能是因为我坐在第一排,我的名字是Cathy。中国人那个时候舌头不会吐出来,所以发th这个音的时候非常费劲,几乎不会发。这个音用了我们半个学期才学会。老师经常专门辅导这个音。

更不用说我这个农村来的满嘴大碴子味儿的人了。我第二节课就忘了我到底叫什么了。于是,我自己翻阅新英汉字典最后几页,有人名的地方,我找来找去,发现Betty这个名字比较简单,靠前,而且还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昵称。就是它了,虽然我不是女王,但我可以叫她的昵称。而且这个特别好记,不容易忘。于是,我告诉我们的欧阳发苏老师我要改名字了。她那时在美国呆了十多年,然后,来到辽大当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太太非常有派!她立即向全班宣布,大家注意了,现在宣布一个通知,Cathy的英文名字改成Betty了。以后大家都叫她Betty.

就这样,我在大学四年几乎都用这个名字,那时我们都用英文名字,大家很习惯。而且我们的名字都很有意义,例如Arthur,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亚瑟王啊!Peter是彼得大帝,Carl是卡尔马克思的名字,瞧我们是多么有理想有抱负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Freeman,自由人。也非常符合他的性格,比较自由。Bob鲍勃,比较老谋深算,又很平易近人。总之,有个洋名字让我们都感觉很好玩儿。当然,主要是对美国老师和澳洲老师比较方便。

因此,我们就都用英文名字了。但是,后来上双学位立即就都改成中文名字,参加工作尽管是英语播音也要用中文名字,以显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说到这里,人们也就该知道Betty 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因为简单才被用上。

可是,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杨突然靠近我一下笑着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什么秘密?我问。

刚才你说你叫Betty, 其实,我的第一个女朋友也叫Betty。是吗?好好讲讲,到底啥故事?我好奇地问。

原来,杨在确定和我结婚之前,其实有过至少三个女孩子。第一个就是Betty,是个德国姑娘。那时,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在一次舞会上,他一下子看上了这个女孩儿。于是,请她跳舞,跳了三支曲子,终于搞到了女孩儿的住址,或者说通讯地址。于是,给人家写信。写了三封信,还是杳无音信。于是,他借口到德国去学习德语,难怪他的德语仅次于英语,还能交流,到德国那个女孩儿家附近去打探。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个地址,才发现,女孩儿已经搬家了。于是,他又打听到了那个女孩的新地址,继续追,打电话,结果女孩儿很坚决地说,自己已经真的有男朋友了。于是,杨失望地回家和母亲哭诉了一番。这种打击让他非常专注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学业有成。但是,快毕业的时候,他又找到一个同一个宗教小组的女生,是教英语的,是个农民的女儿。他到农场去看过她。博士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请她一起来庆祝。他博士毕业典礼后,自己在家里进行了大庆,请了很多亲朋好友。那时,我看他已经很帅了。我心里说,如果那时候,我见到他,他也不一定能看上我。那时他32岁。他妈妈说,应该让女孩儿坐在他的右边,以显示是他的女朋友。但是,女孩说什么也不答应。只是说可以帮忙干活。最后是坐在其他位置上。就这样,他再次失望。

博士毕业了,他在瑞士苏黎世找到了一个两年的博士后职位,于是,到瑞士去做博士后。做完博士后的时候,他有个机会到拉脱维亚去开会,于是,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拉脱维亚姑娘。这个姑娘和她妈妈在一起,一路上,他们就用英语聊了一路。最后也是留下了地址。后来,他真的按地址去找了这个女孩的家,还在她家里住过。后来,这个女孩儿也是毕业后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Huddinge医院找到了一个半年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就住在他的家里。或许是因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坐怀不乱。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早产。我想早出生那两个月可能导致他做事比较稳重。不管怎么说吧,在一个屋檐下住了半年,却没有结成婚,因为他要坚持等到结婚后才那个。于是女孩决定离开。后来,等他再跟人家联系的时候,她已经到美国了,而且好像已经嫁给了一个美国人。

再后来,他又看上一个韩国人,但是,好像也是单相思,或者是暗恋。而与此同时,就在网上碰到了我。他说,你是想找一个丈夫吗?我说,我想练习英语,顺便如果能找到一个丈夫我也不介意。他说,你把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你打电话。21世纪初电话还是很贵的。3.6元一分钟。在电话里我听他声音很好听。就这样,以瑞典人的PlanA和PlanB的有备无患地计划方式,就象一千零一夜一样,每次讲在兴头上,嘎然而止,然后,约下次聊天的时间。就这样,我感觉这个人还挺靠谱。其实,我也是从一个人头到另一个人头不断地摸索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其实,你是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了解那么一点点,然后,最终,找到了一个名字叫Betty, 是农民的女儿,研究生学历,敢于跨过高山和大海走遍整个世界来和你约会的人。他哈哈大笑,可以这么说吧。他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放弃,即使人家说不了,我也要再追很久,但实际上他的追都是意念性的。并没有实质行动。

这和我又是何其相似啊!我也曾经经常逡巡在我喜欢的男孩工作单位的大门口,或者是他们的学校门口,期望着他能从那个门出来,就象天注定一样正好在我在的时候出来,但是,只有一次是在人大食堂门口遇到了高中同学,我高中时心中的男神。但人家好像并没有那个意思。我对所有学习最好的男生都不会放过,都把他们当作我学习的动力,超越的对象。或者至少在成绩上并驾齐驱,或者紧跟其后也行啊!

我喜欢学习好品德好的人。但同时,他们又好像是绝缘体。或者是因为我们都很有自我约束能力而成为两列平行的列车,永远都不会交叉。好不容易工作以后找到一个感觉互相可以胶着的男生,但是,人家已经有女朋友了。那个时候流行的歌曲是,Oh,她比你先到!你说那时候的男生多自觉啊!

几度失望,几度春秋,走遍天下,在同事的激励下,我决定自己找婆家。看到电影You Got a Mail。于是开始在网上逡巡。终于,在愚人节的那一天,与杨相遇了。老天就是这样跟我们开完笑,这玩笑一开,就是18年了。我们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五个春秋,终于,在2006年12月2日宣布结婚。我感觉我也终于找到了那个在班上学习最好的,把所有大学门都念关上了,然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虽然个子没有一米八,但是长得还是挺帅的男生。最主要的是这人品德也非常过硬,对我也是有求必应,一切以我这个政府为中心。我曾经误入歧途,只想找强哥或者是费翔那样的。但是我想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是喜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最喜欢的明星是达式常,强哥和费翔。但是,那只是梦想。现实当中还是应该找一个让自己放心的,比较安全的人。

我说,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头脑里总是有三个男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优点,但只有这三个优点在一起才能让我觉得满意。因此,最后,三个人都不要了。当然,也不是我不要人家,而是人家总是叫我大姐。弄得我伤心至极。怎么就没有人把我当小妹呢?其实,我是老大,有弟弟妹妹,所以,一切行为举止,可能就是一个大姐。而他有个妹妹,就是大哥。大姐和大哥在一起,就非常容易理解,没有那么多矫情。

他妈妈曾经说,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能让两个人Click。就是相恋相爱。或许,也是到时候了,瓜熟蒂落,我40,他50我们在一起就是90了。这种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好像也没有那么多青春来浪费了。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为了结婚,我放弃了一切。我那时也意识到是我自己真的想要一个家了。而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确定我一定要和某个人成立一个家。我觉得要成立一个家,女人准备好是很重要的。否则,即使男人想和你扯证,你也觉得很荒唐,还没到那个份上。你彷徨,你犹豫,你不知所措,你挑三拣四,因为你不了解,不宽容,没有见多识广,你很狭隘,你心眼小,你嫉妒,你愤恨,你不理解,你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对方,更要命的是你也非常小气,不大方,不潇洒,太抠门,对别人也有点苛刻,希望人家也象你那样节约,或者希望别人大方一些,总而言之,你就是没有准备好。而此时,面对这个人,你想无论发生什么就是他了,管他三七二十一,但你心里也知道,他肯定不是那种把你卖了,你还为他数钱的那种。不管发生什么,他从来不会骗你。他走到哪里,他都怕你担心他,而向你汇报。

刚毕业的时候,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不在乎钱的,但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钱。所以,也没有钱的概念,甚至连自己很穷的意识都没有(我上大学的时候不敢浪费一分钱,同时,我也觉得自己挺富有。直到两年前,才听说那个时候,人家都知道我很穷,是农村来的,需要补助,而我自己总是傻乎乎的以为,我有奖学金我有助学金我有困难补助,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只觉得未来总是美好的,什么都不怕。但实际上,很多人是有钱的概念的。因为你没钱,也不那么漂亮,所以,也不可能和你谈恋爱。而你自己也是很傲气,觉得一无所有的日子,最好是自己过。而且,根本就是生活在云里雾里,非常不愿意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我想着要为计划生育的国策做贡献,晚婚晚育没什么。后来我看到博士生可以生二胎的玩笑以后,我认真思考,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凭什么扫大街的都两个三个地生生生,而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到头来还没有孩子呢?不,博士生应该生两个。这里我也奉劝年轻人,古人说的三十而立也是有道理的。未来没有人,一切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决定一定要结婚生孩子。

我当时真想向全世界宣布,40岁了,我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这是举行婚礼之前。但是,等到举行婚礼之后,我突然想,算了,拉倒吧,蔫巴基儿去度蜜月吧,不要觉得别人没结过婚似的,人家都是革命生产两不误,有人都要当姥姥了,你才结婚,还有啥可得瑟的呢?

作者 晨曦

儿女情长:陪女儿去办护照

女儿到年底就整整12周岁了。这是她要办的第三本护照。昨天她爸爸说要带女儿先去照相,结果到照相馆以后,人家说,所有国家的护照照片都能照,只有瑞典的不能照,因为瑞典的不需要照,你必须到警察局去现场照。老公说,如果你不能陪同去,你也可以授权,写个授权书,签字,然后,我们带着你的授权书去。我说,我一定去,我要亲自去。

起早在老公的催促下,我们母女俩都睡眼惺忪地赶紧起来,赶8点半的车。还好,我们很顺利抵达Huddinge车站,因为现在我们附近的警察局已经预定满了,只有这个地方有一个位置,所以,赶紧抓住了。

到车站后,女儿靠着大长腿一路爬楼梯上去,我们俩乘电梯还觉得有点儿累。果然是她比我们先到楼上。

一晃女儿都这么大了。身高158厘米,身材匀称。再有8厘米就追上我了。但是,我也能感觉到,她真的在长大,她希望能自己独立,所以如果能离开父母一点儿,就离开。例如,我就不和你们一起乘电梯。我要自己另辟蹊径。

回想起来,她出生三个月,就到税务局去注册名字。一周岁时,我决定带她回国,要看姥姥姥爷,舅舅姨妈等等。因此她一岁时就有了一本护照。那张照片让我感觉她很像小时候的我或者是我妹妹。瑞典护照五年一换。6岁时,又换了第二本护照,那时,她的头像就好像一名学生了。

等到9岁的时候,我送她到学校,回来接她回来。结果,她恳求我说,妈,你让我自己回家吧,我都九岁了。于是,就出现了目送的情景。其实在前一年的冬天,她就开始在地铁站跟我说再见。妈妈,我要自己走,再见。于是,我只能远远地看着电梯,直到看不见人影,我再转身回坐地铁回家。虽然只有一站地,但从来不敢放手。

她出生后不久,和一个邻居聊天,她说,送她上学接她下学都是你的责任。我确实觉得责任重大。喂奶的时候,就做梦我把她丢了,然后,我就和周围人拼命的场景,直到自己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这种梦做了有两三次。

我记得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从来也不出门。但是,等7岁上学以后,就一直自己来回走,而且老师还委派我接送一个聋哑男生上下学。或许是因为我的责任感,我没有过丝毫害怕。也是因为那时没有车,我们都是走山路吧。

现在,出门都是车,到学校需要过至少三个红绿灯和多个人行道。因此,即使骑自行车,也都是我先带路,然后熟了,她再自己走。

出了火车站,下来到警察局的路上,我在想,当年我和妈妈大吵大闹那一次,其实,我就是上学以后了。因为平时都是我妈妈给我做衣服穿,上初一,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件绿色秋衣,尼龙的,一穿就起电,但那是买现成的。不知何故,我发起脾气来,说我不需要妈妈。我妈说,你不需要,就把我给你做的衣服都脱下来。于是我就脱,最后我发现真的只有一件是爸爸买的,其他都是妈妈做的,如果都脱下来,就真的都光光了。现在想来,那是一次严重的叛逆行为。其他时间,我觉得自己都还是很听话很懂事的。

女儿6岁时学习汉语,我总是催她快走,在11月份的黑天里,我催她,她非常不耐烦,你走吧,你去做别人的妈妈吧。或者说,不要催,欲速则不达。就这样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被我给扼杀了。

现在,我也学乖了。只有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才出现。其他时候就各忙各的。我只是一个服务员。于是,说要去办护照,需要我的签名,我欣然前往。因为能和她在一起,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这是我的杰作。唯一的杰作。不管怎样,我都觉得很高兴。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才知道自己也在一天天变老。原来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被人调侃为柔道运动员的我,现在却感觉真是一个小老太婆或者是大妈了。因为经常被问到,我是叫您阿姨还是什么?叫我老师好了。

到警察局里边填表排队,测量身高,1.58米。然后,女儿自己站到那里照相,签名。过一会儿,警察又把我叫进去核对信息。我觉得没有问题。她爸付了350克朗。成人身份证是400克朗。然后就结束了。但结束以后,她说,我想我的照片没照好,是否可以更改?她爸说,不能更改了。于是,我们原路返回。

到Odenplan倒车的时候,她再一次不和我们一起坐直梯,而是乘滚梯上下,经历了更长时间,但是,最后终于与我们会合了。下了地铁,依然是,你们走右边,我自己走左边。快到家门口时,她爸又是孩子般地一路小跑,要提前进门,结果她在花园对面察觉到以后立即快步跑起来,抢先到达门口。我忍不住又是哈哈大笑,多么好玩儿的爸爸和女儿啊!

放假期间,我们比较放纵,每天睡到自然醒,有时,我在外面说,该起床了,都9点了,于是又想起我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这样说,快起床了,太阳照屁股了,快起来,快起来。我当时很烦。所以,现在,我尽量少喊,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倒是晚上,她也经常能很早就去洗澡,准备睡觉了。

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上午,虽然我感觉有点儿累,但还是感觉幸福满满!

作者 陈雪霏

特稿:两湖同乡会举行第六届端午诗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六月十五日两湖同乡会在Nacka Forum的会所举办了第六届端午诗会。活动开始前大屏幕循环播放着用瑞典语介绍中国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的各种习俗, 以及英文字幕加上解说的湖北宣传片,淡淡的古筝曲和古琴曲流动在会场,盛开的牡丹花,精致的粽子,各种水果及点心糖果,沏上了浓浓的家乡茶,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两湖同乡会会长刘芳主持并朗诵诗歌

两湖同乡会的会长刘芳女士首先欢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领事侨务部张磊主任,中欧文化协会陈雪霏会长和各位两湖同乡会老乡和朋友的到来,她还特别感谢不能到场的瑞典华人总会白亨利名誉会长对两湖同乡会本届端午诗会的大力支持。她说,洪湖水浪打浪和浏阳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首歌曲,因为对歌曲,诗歌和故乡的热爱,我们湖北和湖南的老乡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两湖同乡会。自我们2013年成立以来,端午诗会在各界的支持下,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瑞典侨界的品牌活动。她说,通过端午诗会,我们以诗会友,也发掘了不少诗歌创作人才,为端午诗会创作诗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六届端午诗会。

张磊主任首先发言,他说,这是他第二次到Nacka Forum, 上一次是六月一号参加吕长琳女士画展的开幕式,他赞扬了两湖同乡会成立六年来坚持做促进中瑞文化、经济交流工作。 他将中西方文化及处事哲学进行了对比,中国讲究中庸之道,与瑞典的lagom, not too many, not too little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鼓励大家做好中西文化的融通,并对此次诗会的圆满成功送上良好祝愿和诚挚的祝福。


中欧文化协会会长陈雪霏代表其协会和不能前来参会的会长发言,她说,除了第一次,她参加了所有其他的端午诗会。她认为这个活动很好地继承和传播了中华文化,楚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有重要意义。

诗会在古琴曲的背景烘托下在座的人员均带来诗歌进行了朗读和吟诵。吴莹女士优雅的朗诵了袁放生先生的原创诗歌《我在北欧向你致敬》。张主任朗诵了诗歌《缕缕粽香》,借诗抒发了爱国情怀,并祝愿两湖同乡会会员以及瑞典华人端午安康,生活安好。陈雪霏给大家送上了一首歌曲《心的祈祷》。邱潇卉朗诵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端午诗歌《汨罗江神》,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其忧国忧民以身祭国,举世合流唯子独清,众人皆睡唯子独醒的高尚情操让后人崇敬。柳航女士深情的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以及《浏阳河》,一诗一曲以寄思乡情。在爱立信工作的杨建和他的儿子父子齐上阵朗诵了苏东坡的诗歌,中华文化在孩子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稚嫩诵诗声中由此传承。刘芳会长朗诵了文天祥的《端午》,借古喻今,淋淋尽致地抒发自己浓浓的爱国情,她还用乡音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付晓芳秘书长在会上唱起了湖北的民歌《龙船调》,活泼悠扬的歌声吧大家带回了湖北水乡。吕长琳姐妹合唱了歌曲《浏阳河》,大家也跟着一唱一和,气氛十分融洽。悠悠艾草香,粽子情意长。老秘书长吕长琳,头戴花环,在两个花童的簇拥下包着粽子,这个场景伴着端午诗会走过了6个年头,是她牵头出创意在瑞典举办中国的这个传统习俗,既是大家齐聚他乡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一种慰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九岁的李扶摇也为大家朗诵了《将进酒》和《月下独酌》。

在这个美丽的夏天,瑞典仲夏节前,我们聚在异国他乡,以诗会的形式纪念屈原,品茶,诵诗,听曲,叙乡情,共享美好时光。本届诗会在合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中进入尾声,到场嘉宾和会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仿佛带着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回到了故乡。会后大家依依不舍,互道珍重,相约明年端午不见不散!

两湖同乡会柳航,付晓芳和丘潇卉供稿。

视频video: 美好安徽-安徽文化年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中国旅游文化周-美好安徽-安徽文化年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安徽副省长杨光荣、瑞典文化部国际司司长林德曼和使馆文化参赞,文化中心主任陈晓出席开幕式。精彩演出,敬请看视频,古琴,琴箫合奏,黄梅戏和皮影戏,精彩纷呈。

Best Anhui Opera, Shadow Puppetry, Qin and Xiao by excellent Anhui Artists at Opening Ceremony for Sweden “China Tourism and Culture Week-Beautiful Anhui” and Anhui Culture Year, filmed and produced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陈雪霏录制,北欧绿色邮报网总编,创始人。2019年6月3日。

桂从友大使出席斯德哥尔摩“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并为获奖者颁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6月2日,瑞典瑞京中文学校承办的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瑞典分赛区比赛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杨龙、匡富阳和陈嘉欣获得第一名。桂从友大使出席观看比赛,并为获得一等奖的选手颁奖。

本次⽐赛是由国务院侨办,北京市政府,中华全国青年 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由瑞典瑞京中⽂学校承办的海外侨务交流性活动。 ⽔⽴⽅杯中⽂歌曲⼤赛⾃ 2011 年创办以来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 8届,⼤赛分设了青少年组和成⼈组。

2019年⽔⽴⽅海外华裔中⽂歌曲⼤赛瑞典分赛区通过层层选拔, 有11名选⼿在众多选⼿中脱颖⽽出,通过今天的决赛,最终会选拔出了以上三名选⼿代表瑞典前往北京参加总决赛。

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华⽂化,促进华⽂教育,吸引更多的海外华裔朋友学习中华⽂ 化, 传播中华⽂化。瑞京作为北欧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校,也⼀直秉承着这个理念,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

评委
匡富阳
杨龙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DSC_1188-1024x681.jpg
陈嘉欣

杨龙、匡富阳和陈嘉欣获得一等奖。桂大使为他们颁奖

杨龙、匡富阳和陈嘉欣获得一等奖。桂大使为他们颁奖

刘倩、苏梓贤、金欣蕊、叶祉恒获二等奖,王优然、夏艺凌、路易和路童获得三等奖,瑞京中文学校奠基人老校长杨丽然,王海琳校长和张文颖校长为他们颁奖。

本次大赛评委阵容强大,有瑞典华人女高音歌唱家邹荣美、女钢琴家双焱、民族歌曲歌唱家李佳、小提琴和钢琴音乐家王璐和瑞典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朱盈瀛和斯京春晚总策划博士生导师徐晓军。

选手们演唱的歌曲是 匡富阳“时间都去哪儿了”,杨龙“慢慢”,陈嘉欣“卓玛”。刘倩“九儿”,苏梓贤“想要有个家”,金欣蕊“红玫瑰”,叶祉恒“Always Online”. 王优然“一次就好”,夏艺凌“等下一个他”,路易“雨蝶”,路童“从前慢”。

本次活动得到BROMMAVIK HOTEL,安顺行食品批发公司和瑞典工商联合总会的支持。

比赛活动由瑞京中文学校方明洁老师和李程音同学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杨龙是来自银雪平。以97分的高分获得第一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其实是搞平面广告和开店的,父母也不是搞文艺的,但是,他父母和他本人都是从小就爱好文艺,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是,在业余歌手中是非常突出的。

拜访著名画家曹瑞华、杨永家、崔虹和李丽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4月4日,记者乘地铁来到艺术家之村宋庄拜访著名画家曹瑞华、杨永家和李丽。

石榴堂主人、恒均居士。1953年元月生于三门峡市陕州古城,曾进修于西安美术学院、北京画院高研班,是我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曹瑞华写意花鸟高研班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画院院长、中国文艺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大西山墨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画家曹瑞华的《春的使者》入选河南省首届中国画作品展。曾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曹瑞华作品集》,《荣宝斋》特出版画谱专集;《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收藏天下》《央广卫视》《水墨丹青》等栏目做专题报道。先后在《鉴宝》杂志、中国美协主办的《美术》、《美术界》、《现代水墨》、《人民艺术家》、《美术市场》等50多部国家专业报纸刊物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大山水画家李丽,胡杨林著名画家杨永家和曹瑞华。

曹瑞华老师擅长花鸟,他的作品惟妙惟肖,尤其是孔雀非常漂亮。

作为中欧文化协会会长,笔者和中方执行会长、著名北京画家李丽一起拜访了曹瑞华和杨永家老先生。

杨永家老师于1951年出生在甘肃。成年后在内蒙古阿拉善生活工作了十几年。他熟悉阿拉善的大漠、胡杨、骆驼,长期以大漠、胡杨、骆驼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杨永家热爱阿拉善,以阿拉善为创作基地。仅1999年到2001年,就3次深入阿拉善采风写生,搜集创作素材,拍摄了上千张资料照片,以不同的构图和视角,描绘不同季节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探索着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方法。浩瀚无垠的大漠,耸立倔强的胡杨,勇斗风沙、负重耐劳、坚韧跋涉的骆驼是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对骆驼情有独钟。

他说:“作画和做人、做事一样,都要体现一种精神。我画骆驼,就是希望对它的品格和精神的刻画,给人一个思考,一种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的力量。正是有了这种力量的驱使,才使自己在创作道路上有所作为,受益匪浅”。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砺,他以精湛的技艺,粗犷而细腻的笔触,含蓄隽永的意韵,将大漠之舟表现得栩栩如生、质感如触,使人常看常新。他笔下的骆驼有的昂首阔步,不辞跋涉,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勇气;有的在枯树下小憩待发,给人以不屈不挠,蓄势拼搏的力量;那千峰涌动的驼队,有如万马奔腾、锐不可挡之势,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为此,他被人赞为“骆驼画家”。

从宋庄出来,记者和李丽又驱车到上地附近的著名人物工笔画家崔虹的家中探望。

崔虹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国画家》、《新水墨》、《中国人物画研究》、《中崔虹画作(7张) 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与天对韵——崔虹作品集》个人画册;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作品丛书——崔虹作品集》。其传略刊入《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集》等大型辞书。

崔虹尤其对女性的描绘非常美,她画的少数民族女性和她们的服饰都给人留下非常美丽大气的印象。

李丽,笔名金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硕士研究生,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杨长槐、范扬工作室,著名画家苗重安先生入室弟子,受益于刘大为、龙瑞、范扬、雷正民(中国美术家协会前党委书记)指教,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河北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道副主编,京华美术馆副馆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中南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悬挂并收藏。作品被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关注与收藏,其作品也被多家国内使节作为国礼赠送于国际友人。李丽师从著名画家苗重安先生,故其山水画具有明显的“长安画派”遗留下来的痕迹,取材多为崇山大水,茂密繁盛,构图饱满充实,笔墨严谨不苟,画山能以适合北方山石地貌多种皴法为主,使之既便于状物,又有一定的个性特点。设色上则水墨与重色结合,从而创造了充实、雄阔的大意境。观李丽的画,不难看出其在继承苗重安先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创新。其山水画用线柔和饱满,墨色厚重大气,着色大胆,不落尘俗,同时在画面点缀民房屋舍,增添了画面的人文气息。同时她还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女性细腻的笔触,线条紧密细致,层次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人家,表现出其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营造出了山水深处有人家的意境,值得慢慢品味欣赏。

可以说,这四位画家都是实力派画家,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通过这次走访,双方同意将来一起合作,邀请各位画家来瑞典乃至北欧进行画展和文化交流。

老兵的诗篇:战火中的青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涌现出很多英雄。他们对于青春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非常难忘。以下的诗篇是两位老兵在广西的战友聚会后抒发的真实情感。

诗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1919-2019)之际,战友们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谱写出从戎卫国壮丽青春。

《战火中的青春》

——聚会广西宁明

高大秋(湖南岳阳)周建强(广东韶关)

差十年就是半个世纪

暑往寒来

冬去春回

我们已翻破了四十本日历。

沧海桑田,

斗转星移。

我们已期盼了四十个轮回。

终于,

在连首长的召唤下,

有了这次宁明的盛大聚会。

四十年的等待,

四十年的追忆。

四十年的思念,

四十年的回忆。

今天,

在宁明了却完

全部的心意。

三天聚会,

释放了久违的情义。

见证了欢笑,

见证了热泪,

见证了战友的渐渐变老,

见证了首长的健康身体。

感谢您!

连长,指导员!

有了您的倡导,

才有这次完美的聚会。

感谢您!

给了我们四十年后

再次叫声连长,指导员的机会。

感谢您!

用那广东腔的普通话,

再一次跟我们上课,

重温过去,

幸福的回忆。

再一次体会那热血沸腾的

立正,稍息!

四十年的历史,

音,还是当年那么宏,

腔,还是当年那个调,

保存着从前的原汁原味。

您那亲切的声音,

熟悉的身影,

让我们恍惚穿越,

再次回到了昨天的连队。

二,追忆

多少年相见梦里,

多少回涕哭流泪。

多少年默默念起,

多少年盼来边陲。

今天的我,

终于来到了你的墓地。

熟悉的名,

冰凉的碑,

刹那间,

我哽咽,

我抽泣,

难自己。

手持香纸叫你名,

战友啊!

迟来的我

来看你。

你不要恨我,

其实我从没把你忘记。

四十年了,

我时常唸叨,

时常提起。

是您,

每次战斗,

总是带领尖刀班冲锋在前。

把危险留给自己,

安全让给了连队。

那怕是负了伤,

也不肯撤下治疗休息,

因为您心里,

放不下全连战士的安危。

硬是带着包扎的伤体,

与敌拼杀,

直至流尽最后的一滴鲜血,

才倒下您坚强的躯体。

是你!

你是我的新兵班长,

第一个教我持枪,

第一个教我叠被。

第一个带我走下牛田洋的泥里,

第一个帮我别上领章帽微。

那时,

因为太苦,

你怕我们想家,

总是逗我们开心,

陪我们游戏。

我们也很玩皮,

时不时用家乡话逗你,

你还鹦鹉学舌,

跟着乐此不疲。

战场上的你,

带领全班,

宁死不屈,

英勇杀敌。

在我连最后一战的战斗中,

你还是倒在了巴外山的阵地。

喔,还有你。

谁家的孩子,

长得这样帅气。

因为帅,

也就当了指导员的通迅兵。

在巴外山顶峰的返击战中,

我和你并肩站在齐胸深的战壕里。

在子弹打中你头部的前一秒,

你那冲我的最后一笑,

是多么的甜蜜与稚气,

以至于,

永远刻在我的脑海,

成了我一辈子抹不掉的回忆。

还有你!

从牛田洋到广西,

我们一直在一个班里,

同样的青春,

同样的年纪。

整天的泥水汗水,

使我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二月二十八日下午,

我连在遭遇战中,

你奉连长的命令,

寻找副连长的伤体,

结果,

你也倒在了血泊里。

兄弟啊!

我用希望与期盼的目光送你上山。

你却留给我一生的怀念与追忆。

还有你!

还有你!

还有还有你……

每个名字,

每块墓碑,

都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好兄弟。

你们用青春谱写了历史壮丽的篇章,

用热血浇灌了华夏的繁华与昌盛。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我们活着的兄弟更不会忘记。

今天,

我们来看你,

我们再一次会师在祖国的边陲!

[注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周建强原为164师491团1连指导员,高大秋为连队战士。照片由周建强提供。

特稿:陪爸爸过年

我极力想搞清爸爸到底有无意识

他还认识自己的亲人吗?

他知道昨天大年三十全家都来看他了吗?

夏春平 /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本文首发于总第894期《中国新闻周刊》

那双眼睛,是那张干瘪清瘦爬满斑痣的脸上能显出生命迹象的地方,一天24个小时它们大多都闭着,偶尔睁开一条缝。

眨动一下眼睛对他来说是件吃力的事,也是他一天唯一可以比较自如的“动作”。一根细细的透明吸氧管和留置胃管(鼻饲)分别插进他的左右鼻孔,以维持他正常的呼吸和营养。

他就是我89岁的爸爸。

今年春节我回湖北老家待了5天,每天都抽时间到医院病房陪伴一下爸爸。运气好时能看到他睁眼醒着,但大多时候只能静坐在病床边看着爸爸闭眼熟睡。

长年护理爸爸的护工刘师傅告诉我,爸爸一天醒来的时间极少,每次进食时有些知觉,偶尔睁开眼睛。

我每月从北京回武汉匆匆探望爸爸时,已明显地感到他近一年来的身体状况在一天天衰弱。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并已经失聪失语的爸爸躺在病床上已经5年多,身体器官功能每况愈下:从开始能喂正常饭菜,到喂绵软的面条,再到喂机器搅拌的糊糊状的饭菜,到现在已不能正常进食,只得靠从鼻孔里插一根留置胃管进食。全家人都盼着爸爸的病情会有奇迹出现,妈妈也曾经在寺庙里为他烧过无数支香祈祷,但终究也不灵。

今年大年三十,在妈妈的招呼下,我们兄妹四人“拖家带口”照例一大早从郊区或市区赶到武汉脑科医院老年病房和爸爸团聚。那天上午,有七张床位的病房异常热闹,病人亲属把本来还算宽敞的病房挤得满满当当的,持续的嘈杂声也把爸爸从睡梦中惊醒。爸爸虽然睁着眼睛,但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无论小重孙们怎么逗他吻他或是妈妈在他耳边私语,爸爸始终没有任何反应,从他脸上和眼神里看不到一丝欣喜。我也无从判断爸爸是否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平时家里亲人也经常来医院看望,但祖孙四代十好几口人到医院病床前的聚会,每年也只有大年三十这一天。

妈妈坚持要像往年一样让儿女们和爸爸一起照张“全家福”。“再难也要把你们的爸爸从病床上扶起,趁爸爸还在……”妈妈说。

让爸爸下床对他来说是一件颇受“折磨”的事,要有专业护理人员操作才行。爸爸曾经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如今生命羸弱如一根风雨飘摇的稻草任由“摆布”。护工刘师傅熟练地为虚弱僵硬得不能动弹的爸爸穿上过年的新衣,再把爸爸从床上抱起放上轮椅。妈妈特地拿出一条喜庆的大红围巾围在爸爸的脖子上,两个重孙一起推着轮椅,在全家人前呼后拥下护着爸爸从病房来到医院走廊尽头一块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爸爸乖乖地坐躺在轮椅上作为特别的“道具”,也是“全家福”的主角。他虽然耷拉着头,目无表情,但我们知道他今天已经特别“尽力”了,几乎调动了自己体内所有的能量和精气神来配合这张难得的“全家福”照片的诞生。在儿女眼中,爸爸今天是最强壮最精神的,他那双睁开一条缝的眼睛透着慈爱,显得明亮而有神。

当我们把爸爸推回病房,“卸妆”脱下外衣抱上病床盖上被子时,显得筋疲力尽的爸爸慢慢地合眼睡去。

农历正月初一下午5点,病房里显得格外安静,看望病人的子女亲属都陆续离去。我静静地坐在爸爸的病床前,享受孤独发呆的感觉。我仔细端详着左右鼻孔里插着输氧管和留置胃管安睡的爸爸。我用手抚摸爸爸的额头,暖暖的;耳朵轻轻贴近爸爸的鼻孔,能感觉到他微弱呼吸……床头柜上的一碗搅拌过的流食还冒着热气,这是爸爸的晚餐,待会儿护工将用注射器推进他的食管。

当爸爸自然醒来睁眼时,我低头弯腰对着他耳语一番。爸爸的眼神仍是机械呆滞的,眼珠也不转动,仍如昨天一样没有反应。

我问常年护理爸爸的护工刘师傅:“我爸爸能认出我吗?”护工刘师傅说,他不会说话,平时也没有表情,也不会点头摇头。

耳朵贴近爸爸的鼻孔,能感觉到他微弱的呼吸

我极力想搞清爸爸到底有无意识,他还认识自己的亲人吗?他知道昨天大年三十全家都来看他了吗?

我灵机一动,翻出手机中儿子刚从美国发来的照片递到爸爸的眼前,大声地说:“这是小兔子(儿子的乳名)和他女朋友从美国给你发来的照片。”我知道这是爸爸亲手拉扯带大、曾经和他朝夕相处生活了十多年、也是他最牵挂的孙子。我睁大眼紧盯着爸爸的眼睛,想从中读出我需要的信息,但还是没有反应。我又对着他的耳朵重复说:“这是小兔子和他女朋友的照片,他们从美国给您拜年了。”我把手机照片在爸爸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试探他眼珠是否转动……一旁的护工刘师傅说:“他眼睛睁开这么长时间,应该是知道了,也许他心里还是有数的,只是表达不出来。”

睁眼已经十几分钟了,这已是爸爸体力的极限,于是他又闭眼休息了。我有些许失望。对着已经合上双眼休息的爸爸,我俯身贴着爸爸的耳朵轻轻地说:“我准备回家陪妈妈了,明天再来看你。”

我离开病床向外移动了几步,再一次侧身看爸爸一眼,他仍在闭眼休息。我欲离去,但又心存侥幸。当我走出病房门口准备下楼乘车回家时,鬼使神差地我又下意识地返回爸爸病床前。哇塞!见证奇迹的时刻出现了!只见爸爸的眼睛睁着,奇妙的是眼珠也在转动!眼珠在朝着我的方向转动!这表明什么?爸爸还有意识?他认识亲人?他知道我来过又将要离开?爸爸虽不能言语和动弹但心里还是有数?

我坚信不移地认为,爸爸正用他那两颗明亮圆润闪动的眼珠,传送着他的情感和意识!

编辑陈雪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中新社副总编辑 夏春平

满族文化在广州剪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特约记者张卓辉 编辑陈雪霏 )–  中国广州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民族文化包容惠荣的城市。那里不仅有人口1000多万的维吾尔族人,更有人口1000多万的满族文化研究会址。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返回广州探亲,在外出办事路过市西区海珠中路,一幢骑楼下一瞥:广州市满族文化陈列馆。落款为广州市满族文化历史研究会   门楣石匾正中金字撰刻:秒吉祥室,门右侧掛着一竖式木匾,用滿、汉文对照金字表述: 广州市满族文化历史研究会。

此室为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211月公布为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并镶嵌墨石牌为证。

亡羊补牢,尤未为晚,在满族文化彻底消亡之前及时抢救,或许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正如著名作家王蒙说的,如果没有人懂得满语,那么,放在故宫里的关于满清300多年统治期间的满清皇帝满语批文以后就没有人认识了,这无疑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一大损失。因此,他呼吁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满语的保护和传承。据了解,目前满语在其故乡东北已经基本消亡了,没有几个人会满语了,但是,在新疆,还有一批锡伯族人是懂满语的,如果对他们进行扶持和培训,或许挽救满语和满族文化还是有可能的。

 再说广州满足历史文化研究会,房前高耸的劏笼门,奇特的铁花窗,显示出典型的西关民俗大屋。据宣示的资料欣闻:秒吉祥室始建于清代,1756年满人来粤驻防,离京时乾隆皇帝御赐观音坐像,供于此处,故又称观音楼1934年重修,楼高二层。为近现代骑楼建筑。1958年,秒吉祥室观音楼在原有基础上加建第三层。对研究广州满族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为此同理,上述该局也于20177月置牌为证,立此存照。

诚然毗邻此室,与纸行路交界处有间满族小学,进而可媲美邻近于西(城)门口的回民饭店,中山六路段的回民小学,以及靠爱群大厦附近的八旗二马路,还有在众所周知的广州市郊三元里区域商圈就有不少新疆维吾尔族群聚居当地发展事业,透几斑见全豹地欣知,因此形成了广州市少数民族文化荟萃的缩影。

据了解,广州也有很多非洲人在那里发展自己的事业,可见广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那里聚居着多种民族多国公民,承载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这样的城市,往往是非常有活力的,例如在瑞士

的日内瓦,就是这样连官方语言都有三种,英语,法语和德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其魅力也在于此。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即保持自己的传统习俗,同时,也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人们即会说普通话,便于交流和工作,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有的人怕自己的文化丢了,仔细想想,即使是上海,一个非常发达的地方,人们除了讲普通话以外,还讲他们自己的方言,事实上,这种现象造成的是上海人可能讲三种语言,上海话,普通话和英文或者一种外语。未来的中国也是这样,无论是谁都需要讲三种语言,一种是你自己的家乡话,母语,一种是普通话,除此之外,你还需要讲一种外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行,或者你会尼泊尔语,斯瓦希里语也可以,只要你会三种语言,你的未来就是光明的。因此,无论在新疆还是西藏,不要以为保护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你只会讲一种语言,保护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你必须会三种语言。在欧洲,几乎人人都会两三种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才会实现大融合,大团结,和谐共处。各民族之间如果不能用语言直接交流,就会产生误解。因此,每个人必须学会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根本,同时,保留自己的家乡语,还要学习一门外语。听起来很难,但是,如果从小就这样想,这样安排课程,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成为国际型人才,这对我们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图 张卓辉,文张卓辉,陈雪霏

精彩视频:北欧绿色邮报网专访实力派演员赵燕国彰(中)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9年2月25日在斯德哥尔摩老城诺贝尔博物馆广场的酒吧,北欧绿色邮报网创始人主编陈雪霏专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地久天长》主演之一赵燕国彰。

赵燕国彰(原名赵彦国),1966年6月7日出生于河北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中国内地男演员。
1994年赵燕国彰出演个人首部影视作品《梅兰芳 [1]  。199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定居并创立’a ART 5’影视工作室。
2000年领衔主演犯罪警匪剧《插翅难逃 [2]  。2002年个人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恰同学少年》获得瑞典第13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最佳观赏电影奖”。2006年领衔主演心理剧《危情杜鹃 [3-4]  。2007年赵燕国彰凭借剧情电影《复活的三叶虫》获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 [5-6]  。2010年凭借自编自导的青春电影《正·青春》获得第六届好莱坞中美电影节杰出导演奖 [7]  。2013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插翅难飞之变脸 [8]  。2015年出演公益女性梦幻舞台剧《予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