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科教文卫

瑞典疫情:11445人感染1033人死亡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瑞典已有11445人确认感染新冠肺炎,1033人死亡,1000人在重症监护室。

轻症都自己在家隔离。

据统计,瑞典索马里人感染率最高,500人感染,本族人中百分之一感染率。在全部感染人数中占5%。然后是伊拉克人,叙利亚人,芬兰人和南斯拉夫人感染率也不低。

另外,死亡人数中多一半都是来自老人院的感染者。感染者的平均年龄是59人,男士占75%,女士占25%。

瑞典社会保障部的数字显示,目前已经有82000人失业。很多宾馆饭店关闭。有一部分开始网上销售。

瑞典的平均死亡率是百万人中90人。西班牙最高380人,意大利338人,然后就是瑞典,美国百万人死亡71人,德国38人,挪威25人,芬兰10人。

中国和瑞典科学家交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

北欧绿色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报道:

3月28日,由中国和瑞典两国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交流会,通过视频连线召开。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安德斯·桑纳伯格教授,曹义海教授共同主持。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校长安德斯·古斯塔夫森教授为会议致辞,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罗晖介绍了会议背景。
古斯塔夫森校长在致辞中说,非常高兴能够与中国科学家有这样一个机会进行交流。现在全球都经历了一个很困难的时间,瑞典特别是斯德哥尔摩有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加强国际性的研究合作至关重要。古斯塔夫森校长表示,无论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面临着挑战,希望中瑞双方科学家加强合作。
与会科学家针对冠状病毒演变规律、临床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筛选以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问题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瑞方科学家就轻症转重症转化的治疗节点、病毒基因测序、干细胞治疗、生物标记物等咨询中方科学家意见。中方科学家向瑞方科学家了解群体免疫、单克隆抗体干预治疗的情况。
参会的8位中方科学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
瑞方15位科学家包括: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校长安德斯·古斯塔夫森(Anders Gustafsson),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病毒学和传染病教授安德斯·桑纳伯格(Anders Sonnerborg),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欧致公协会会长曹义海,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儿科副教授、顾问,儿童妇女健康部部长(附属医院儿童妇女健康科主任)Petter Brodin,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微生物、肿瘤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瑞典国家 生命科学实验室微生物菌群转化医学中心主任Lars Engstrand,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Per-Johan Jakobsson,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分子医学中心资深教授 Lars Klareskog,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高级研究员Fredrik Lanner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感染医学中心教授Hans-Gustaf Ljunggren,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高级研究员Fredrik Lanner,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教授Ali Mirazimi,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病毒学副教授Ujjwal Neogi,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免疫学教授Qiang Pan Hammarström,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系教授Paolo Parini,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生理学和药物学研究系教授Eddie Weitzberg。

双方科学家认为,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需要携手共同应对。与会科学家一致同意,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联系方式,结成合作伙伴。同时,继续扩大参与对话讨论的科学家范围,设立不同的专题开展多学科或单一学科讨论,包括临床治疗、药物研发、临床免疫、单克隆抗体等,对口开展合作。

来源: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另据朋友圈孟博士报道,3月27日,由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鲁翔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从湖北黄石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医院副院长Annika Tibell女士带领的十余位专家医生通过视频会议直接交流抗疫经验。鲁院长和卡罗琳斯卡医院医务科主任Filippa Nyberg女士分别简要介绍了国内与瑞典的疫情和防控情况,随后双方展开了长的一个多小时的自由讨论,话题集中于一线治疗的技术细节,包括ICU管理,病人用药,医护防护,和病人预后等细节。鲁院长为首的中国专家将抗疫一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盘托出,知无不言,为卡罗琳斯卡大学医院对COVID-19病人的救治提供了一线资料。会后,卡罗琳斯卡大学医院国际处主任Anna Sahlstöm女士专门来信感谢,表示会议解决了实际问题,瑞方邀请中方专家在会后建立邮件联系,以便咨询更多问题。

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捐赠防疫物资,积极支援安徽抗疫控疫

编者按:祖国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举国上下团结奋战,一批批“逆行者”放弃节日团聚,离别亲人驰援武汉。这场人与病毒较量的“战役”,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让国际社会目睹了中国人民高效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以及中华民族在重大危机面前爆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切令所有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天涯海角,心脉相连,每逢祖国危难时刻,海外侨胞、华人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用行动传递着与国同在。熬过凛冬,春暖花开。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华人的众志成城,必定完胜疫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通讯员/丑(曹)小姐、记者/查正富)—2020年中国农历新春佳节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在祖国大地肆虐。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动员全国力量抗御病毒。在祖国急难时刻,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想方设法采购急需物资,支援安徽重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医院。经不懈努力和多方协调,两个协会先后采购了医用高质量手套78000只、医用口罩1100只、防护服500套、医用帽子600个、鞋套500双,共91箱价值约10万瑞典克朗的防疫物资。

这批捐赠物资于2月27日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承运,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承接,并于3月3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举行了捐赠接收仪式。交接仪式结束后,这批物资即刻发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合肥市滨湖医院,这四家医院为安徽省重点定向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的医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得知安徽省重点收治医院物资十分紧缺的信息后,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迅速行动,连夜发出倡议,动员协会会员捐款支援。协会全体会员积极响应,树立“一盘棋”思想,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仅仅在两个小时内,协会不足30名皖籍儿女们,共筹集了约六万瑞典克朗善款。特别是几位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会员,从微薄的月开销中,拿出资金,义无反顾地支援安徽前线抗击疫情。

此时,瑞典全国市场上各大药店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早已售罄,网上订购也已经处于严重脱销状态。时间就是生命,会长段茂利教授亲自起草邮件,逐个发送给瑞典相关医疗机构,寻求支持和帮助,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秘书长曹化新女士打电话给一个个医疗产品生产企业,耐心询问医疗防护用品供给情况,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因为善意而动,因为诚心所铸,最终在他们的瑞典友人瑞典医学科学院院士的帮助下,通过医疗系统内部买到了这批高质量的医用物资。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高度重视旅瑞各侨团的爱心捐助活动,全力提供人员、资源、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在获悉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捐赠抗疫物资的信息后,桂从友大使十分高兴,率使馆经商处参赞韩晓东、领侨处主任张磊,亲自赴物资转运现场,为中国加油!为湖北加油!为安徽加油!桂从友大使代表中国大使馆对瑞典侨界心系祖国的义举,表示由衷地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本报记者采访了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会长段茂利,段会长说:“武汉疫情发生后,国内同行纷纷主动请缨,‘逆行’湖北,体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值得敬重。国内疫情尽管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当前疫情仍然处在十分关键时期,境外输入病例要高度警惕,面临的形势仍复杂严峻。我作为专业医疗工作者,虽然没有机会亲自到祖国前线和其他勇士们共同抗疫,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分忧解难。另一方面,我作为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的会长,在祖国危难之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团结带领协会成员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助力家乡安徽做好防疫控疫。通过这次疫情,使祖国医疗战线上的80、90 后的医护人员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现他们已成为祖国医疗战线上的中流砥柱,我希望广大的祖国人民要倍加尊重和优待医护人员。”

疫情发生以来,段茂利会长还多次通过协会微信群,不失时机地向全体会员科谱新冠状病毒的发病特征、防护口罩的种类及正确穿戴方法,以及新冠状病毒的日常预防措施等。

疫魔无情,侨界有爱。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俞力告诉记者:“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一直关注着祖国抗疫防控的发展势态,看到祖国同胞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决心,作为身在海外的中华儿女,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而高高挂起,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多献一份爱,多尽一份力,中国加油,安徽加油!”

目前,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所捐赠的物资,均已顺利转运到四家意向医疗单位。为此,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通过本网报,特别感谢: 瑞典医学科学院院士MATTI ANNIKO教授、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安徽省外事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物资报备、清关、后续转运、派发等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中国航天迎鼠年开门红:战“疫”不停工 火箭再升空

据中新社北京2月20日电 题:中国航天迎鼠年开门红:战“疫”不停工   火箭再升空
  作者  郭超凯
  20日早晨5时的大凉山还是一片寂静。伴随着01指挥员张光斌按下发射按钮,熊熊烈焰之下,长征二号丁火箭托举新技术试验卫星C、D、E、F4颗卫星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火箭升空飞行约8分钟后,已在预定海域等候多时的远望3号船及时发现并成功捕获目标,两套船载航天测控设备迅速接收到火箭遥测参数、开展测量工作,并准确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送数据。许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大厅传来阵阵掌声,4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2020鼠年春节过后中国航天取得的“开门红”。
  事实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航天发射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挑战。在武汉“封城”、全国延迟上班复工之际,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中国航天人始终没有停止过手中的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火箭、卫星和发射场等各条战线的航天人连日奋战在航天发射第一线。
  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实施,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试验队员们放弃春节假期,“逆行”西昌。1月30日,大年初六,着厚重的口罩,长征二号丁火箭火箭团队一行23人踏上了西昌之旅。
  此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作为火箭总设计师的洪刚坦言:“如何组织好任务,防控好疫情,确保两不误、双胜利,确实感觉到任务重、责任大。”幸运的是,在火箭试验队员的努力下,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实现了新研一体化测发控设备首次使用和一箭四星串并联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的新技术试验卫星F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2月20日恰逢该院成立52周年。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实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创新科研生产保障方式,采用发射场远程测试系统,打通了远程测试数据、音视频调度等多维信息通路,大大降低人员流动风险,有效保证了发射场型号测试质量。
  为确保年度发射任务不受影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着力强化任务组织指挥和质量管控,大力加强任务中的技术风险排查、质量隐患管控、现场作业管理,有效防止因人员减少、流程缩减等因素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确保按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
  对航天人来说,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2003年抗击非典颇有几分相似之处。2003年非典暴发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任务造成了一定影响,所幸中国航天人不辱使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2020年被誉为中国航天的“超级大年”。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首次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建设……一些列重大工程亟待开展,2020年中国的航天计划早已排得满满当当。
  “火箭升空刺苍穹,西昌烈焰破黎明。举国战疫冲关际,盛谢航天助壮情。”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顺利升空之时,一位航天试验队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湖北省台办公开信:感谢台胞危难时刻大力支持

  据中新社武汉2月15日电 湖北省台办发表公开信,感谢台湾同胞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湖北省台办官方微信账号“鄂台e家”15日登载的感谢信指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役里,台胞与湖北人民心连心、肩并肩,始终鼓舞我们与疫魔抗争。你们通过各种方式送来慰问和祝福,利用一切途径冲破封锁,竭尽全力支援武汉、力挺湖北。连日来,湖北省连续收到来自大陆各界台胞和岛内同胞的捐赠,深深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温暖,也见证了“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手足情谊和同胞大爱。
  信中列举了大陆台商台胞台企为湖北防控疫情捐款捐物的事例并指出,点滴爱心和兄弟情谊汇聚成一股暖流,在湖北人民心头涌动。
  信中提到,尽管台当局限制口罩等医疗物资出口,但是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无法阻断。广大台企、台商、台生及陆配等纷纷向大陆询问物资需求和捐助渠道,积极筹措钱物,慰问鼓舞湖北乡亲勠力同心、共度时艰。
  信中说,对台湾各界爱心人士和所有付出努力的台资企业,我们衷心地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危难时刻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湖北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份深情厚谊。(完)     

桂从友大使:团结是战胜疫情的良方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到广泛关注。疫情并不可怕,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关键是避免恐慌,团结一致,公开透明,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科学理性应对。这正是当前中国全国上下在全力以赴做的工作”。这是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在他发布的署名文章中呼吁的。以下是文章的全文。

团结是战胜疫情的良方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到广泛关注。疫情并不可怕,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关键是避免恐慌,团结一致,公开透明,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科学理性应对。这正是当前中国全国上下在全力以赴做的工作。

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在疫情爆发后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全力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全方位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近万名医护人员驰援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建成两所分别有1000张和1500张病床的专业医院。目前已有超过1500名患者治愈出院。

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疫情防治国际合作。中方第一时间测定病毒基因序列,研究确定诊治方案,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和向全世界科研机构分享。目前在中国境外的感染人数仅占全部感染人数的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如果不是中国的防控举措,会在中国之外看到更多确诊病例,中国的做法不仅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为全世界疫情防控树立了新的标杆。疫情可防可控,中国政府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控制疫情。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积极成效。正如世卫组织一再强调,各国应基于事实,科学理性统筹兼顾,无需过度反应。世卫组织不建议甚至反对限制贸易与流动。

很多朋友关注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短期看疫情对中国经济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体量和发展韧性已今非昔比,影响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近日表示对中国经济继续展现极强的韧性充满信心。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方面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疫情。

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应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这是应对疫情最佳药方,也是人性良知的应有之意。偏见、歧视和落井下石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和制止。我们赞赏瑞典对疫情的理性应对,感谢瑞典社会和人民对中国抗疫工作的支持帮助。许多瑞典友人的一声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令人感动。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定防控下,在包括瑞典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疫情下的春节:人生再多磨难终归平淡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襄阳2月3日电 题:疫情下的春节:人生再多磨难终归平淡
  作者 艾成
  老家有句俗语,“叫花子(注:乞丐)也有三天年”。那么,疫情之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我想记录一下一个普通家庭的不普通的2020年春节,留给以后、留给未来慢慢看。
  我是湖北襄阳的一名警察。古城襄阳是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高铁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武汉。
  老公是襄阳一所著名高中的教师,有寒暑假,没有法定节假日概念;我是公安民警,没有寒暑假,有法定节假日但常处于加班中。春节七天假,是我们唯一可以凑在一起的假期。
  一家人为2020年春节列了计划:回一次老公老家、去武汉看看父母、去爬爬岘山、去看看唐城景区、带孩子到KTV唱一回歌……唱歌这事儿少说也有5年了,一直都没有兑现,我们答应儿子这次一定要实现。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已经上了16天班的我还在打着小算盘:除夕值班、初一和初三值班,今年怎么也能歇两天吧?谁知,23日就接到通知:疫情严重,武汉已封城,全体民辅警取消休假,正常上班。
  一切戛然而止。新型冠状病毒,听上去很美的名字,却意味着凶险,让人联想到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
  我在办公室工作。虽然不在执勤一线,但是上级各种指令要求的传达、情况的收集上报,都需要我来负责。每天冒着严寒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儿子睡了才到家。年三十的年夜饭、初一的新年第一餐,我都是在单位吃的盒饭。
  不是不觉得委屈。从小妈妈就很重视年夜饭,更重视初一这个新年第一天。妈妈说,一年生活看第一天,初一的早饭要吃好,不要出远门,意味着一年的好生活。看看自己,年三十,一个人的晚餐;初一,独自开车20余公里,匆匆扒了几口的早餐……本来还想着过年去看看妈妈,眼下是肯定去不了了。想到妈妈、兄妹三个和以前大学宿舍的六个姐妹,自己都是最不起眼最不成功的一个,可是此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只有自己一个,又暗暗替自己感到骄傲。
  老公挺理解我的工作。网传鸡汤能对抗病毒,他在大年二十九戴着口罩跑到市场买了鸡,叮嘱我回家喝鸡汤。我答应着,却一直没顾得回去。老公张罗着早上起来用鸡汤下面条,可架不住我早早出发,那碗鸡汤,也就从年前一直留到年后,也没有喝进我的肚里。
  连续上班21天,形势越来越紧。专家说应对疫情的最好方式是宅在家里不出门。每天独自驾车到单位上班,空荡荡的大街上只有我这一车一人。最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劝说人们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意味着每一次的劝说都会和人近距离接触,都存在感染的风险,说不怕是假的!我真的很想不通,疫情当前,你们为什么要出门呢?你们想出来透气、不想待着的家,其实是我回不去的家啊!
  宅在家里的老公也很郁闷。他平时在家时间很少,完全不擅家务,几天来除了做饭没事干的无聊,再加上辅导儿子作业的各种状况让他肝火越来越旺,血压飙升。他想去上班,可学校开学延期了,开学日子遥遥无期。他的嗓门越来越大,一天到晚烦闷做饭、烦闷儿子。烦闷着,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家里没吃的了。
  襄阳过年的习俗,讲究不吃新饭吃“剩饭”。这在旧时寓意家庭富足,年年有余。现在就成了习惯,过年吃浮子酒蒸馒头。以前过年,家里会准备很多馒头,因为走家串户常常过完年都吃不完,所以今年我决定不买馒头,过年就去亲友家混吃混喝。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公困在家里没了主意打来电话求助,我遥控指挥他:“家里有米,多蒸米饭,炒了吃!”
  天天开车奔跑在襄阳东津路标志性的宽阔大路上,有一天早上碰到大雾,东津广袤的地上凝结了一层霜华,挺立的小树也带着霜花,在雾霭中影影绰绰,宛如仙境。我想,如果没有疫情,这时的襄阳应当是人如流,人们互致祝福,共享新生活。
  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多年以后,人们不经意中回望2020年的春节,或许会忘掉痛楚。就像经历再多的风雨、再多的磨难,最终,人生都会归于平静、平淡。而,平平淡淡才是真。(完)      

瑞典华⼈总会第⼀批医疗援助物资将运往湖北宜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瑞典华人总会2月2日发来的信息,瑞典华人总会第一批医疗援助物资将于下周运往湖北宜昌。

来信说,自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来,瑞典华⼈总会心系疫情,及时发动在瑞侨胞,募集善款,支援疫区。

新年伊始,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武汉及周边地市的各大医院医疗物资均告急,瑞典华⼈总会执⾏主席叶沛群倡议发起 “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募捐活动。这⼀倡议立即得到理事会全体成员的支持。很快,瑞典华⼈总会捐款的号召书就通过各协会社团、中⽂学校、各⼤本⼟商家的微信群等社交平台散发开来。此举得到⼴⼤会员和瑞典华侨华⼈的响应。

截⾄发稿前,瑞典华⼈总会募得捐款近40万克朗。此次捐款在瑞典华⼈总会会长叶克清领捐下,瑞典青田同乡会、瑞典潮州同乡会、瑞青中文学校、瑞中友好协会、瑞典华人文化交流协会、总会北极光舞社等社团积极组织会员募款,北欧致公协会也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和采购。瑞青中文学校及时登记在校师生回国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隔离,预防潜在风险。在捐款清单中,有很多瑞典人的名字,在会长群中,以及在华侨华人中出现多次捐款的情况,有的是全家捐,有的是带着孩子来捐,很多在国内的瑞典华侨华人委托朋友代捐等等。中国银行有限公司斯德哥尔摩分行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总会及时安全汇出购置物资善款。

1⽉30⽇,瑞典华⼈总会在芬兰采购的第⼀批救援物质: 50000个医⽤⼿术口罩和990个N95呼吸防护口罩,价值8475欧元即90121.46克朗,并发往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名宜昌市传染病医院,现为宜昌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宜昌三院副院长汪长青直接审核医疗物资,定向专供捐赠,供前线医护人员使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笔捐款都是⼀颗击碎疫病的子弹, 每⼀个口罩能成为医护工作者的盔甲。我们深知每⼀笔捐款都来之 不易,切实地供给前线医疗机构是我们总会的使命。因此总会物品采购组非常小心翼翼地处理运输物资中的每一个细节。由于第一批物资在芬兰购得并从芬兰运到国内,在北欧致公协会副理事长周斌的带领下,芬兰的会员们帮助总会进⾏救援物资的运输以及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该批物资将从赫尔辛基出发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湖北省慈善总会、宜昌市红十字会、宜昌市慈善总会、宜昌市统战部、宜昌市侨联的共同协助下,免税清关,将由驻上海办事处的同仁接受物资并直接快递到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国家临难,匹夫有责。瑞典华人总会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刻,绝不沉默。战疫还将持续,危险还未过去。第一批救援物资带着瑞典侨胞的心将驰援疫区,我们期待第一批物资在各部门的保驾护航下早⽇到达疫区前线,不让疫情魔⻤藏匿。第二批物资筹备正在进行中。我们将及时公开透明每一环节,不辜负委托瑞典华人总会把善款捐赠给疫区的每⼀位在瑞侨胞!       

万众⼀⼼,众志成城! 让我们携⼿助⼒⼀线医护人员,不让他们孤独奋战!

据报道,湖北发生新型冠状病毒以后,包括瑞典华人总会在内的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组织和个人时刻心系祖国,纷纷以各自的方式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进行捐款捐物,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抗击新型肺炎)欧盟调动12吨防护装备运往中国抗击疫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布鲁塞尔2月1日电 (记者 德永健)欧盟2月1日宣布,欧盟各成员国已调动12吨防护装备运往中国,协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据欧盟委员会负责危机管理的委员莱纳尔契奇当日发布的声明,中方向欧盟提供防护装备需求信息后,欧盟委员会应急响应协调中心正与所有欧盟成员国联系,为运送中方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提供便利。
  声明称,作为一项即时响应,欧盟各成员国目前已调动12吨防护装备运往中国,今后欧盟将继续向中方提供帮助。
  据中国外交部2月1日通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应约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李克强强调,中方当前正在全力保障奋战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所需的医疗物资,也希望欧盟为中方通过商业渠道从欧盟成员国紧急采购医疗物资提供必要便利。中方愿同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信息、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开展相关合作。
  冯德莱恩表示,欧盟高度尊重和认可中方为防控疫情采取的措施,愿尽己所能、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向中方提供帮助,将协调有关成员国为中方采购医疗物资提供便利。(完)   

编辑 陈雪霏

无症状病例已现!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武汉?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以下是一篇来自百度转发的深科技的一篇文章。读来令人深思。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果子狸热的祸,因此,也杀死了很多果子狸。2004年10月,笔者到英国留学,学习气候变化。当时就谈到,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说气候变暖,那么,有可能造成鸟类的大迁徙。而在这个大迁徙的途中,可能会发生病毒传染。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毒,我们不知道。当然,后来,确实就发生了2009年的猪流感,再后来的禽流感等各种病毒感染。

气候变暖,有人认为可能会发生海平面上升。但是,目前看,海平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显现或者说,太平洋岛国的暴风雨并没有引起更多主流媒体或者是国家的重视。但是,陆地上的病毒却真正造成了很多人死亡。猪流感造成全球17000多人死亡。埃博拉病毒也造成一万多人死亡。这次武汉发生疫情,人们谈到了很多关于蝙蝠的问题。朋友圈还真有两个女生在那里宣传如何吃蝙蝠的视频,不知道这是搞笑还是真的。但是,看到这篇文章里的蝙蝠在汤锅里的形象,我想人类真的受到了蝙蝠的诅咒,你看那个样子,就好像是一个鬼魂。真有人吃蝙蝠吗?我看到有人咬牙切齿地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对感染者和受害者感到同情。但是,当我看到有人吃蝙蝠的图片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但文章分析得似乎有道理,那就是,当人类大力开发各个角落的时候,可能冲击了蝙蝠的生存空间,于是,他们到处跑,与人类越来越近。小的时候看到蝙蝠,猫头鹰和乌鸦之类的动物都觉得是不吉利的,因为他们能够嗅出某种味道。但现在人类与其距离越来越近,所以感染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小蝙蝠能活30到40年,可以携带各种病毒,可以自身一直高烧,这或许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一次,还没有急切地杀死蝙蝠,或许是人的理性开始显现的表现吧。

只为大家科普一下。

无症状病例已现!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武汉?的头图

无症状病例已现!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武汉?

2020-01-28  |  DeepTech深科技 收藏(39) | 阅读(58555)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根据官方通报,截止 2020 年 1 月 28 日 16 时 45 分,新型冠状病毒 nCoV-2019 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 4599 例确诊感染,6973 例疑似病例,106 例死亡。确诊人数从 1 月 26 日的 2744 例迅猛飙升,再次拉紧了人们的神经。

在 1 月 28 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现在观察到了一些无症状的病例。这些病患也存在一定的病毒传播力。

1 月 27 日,Nature 的一篇新闻也关注到了同样的问题:没有症状的人是否会感染他人,以及感染的程度如何?对深圳一个家庭的 5 种感染进行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感染了病毒但没有任何症状。有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种无症状病例很普遍并且这些人可以传播病毒,那么遏制其传播将更加困难。

这些都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与我们之前所熟悉的其它冠状病毒有着显著的区别。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深化对病毒的认识,搞清楚这个病毒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搞清楚它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染给人,又是通过什么办法让人生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刘奇博士接受 DeepTech 采访时说,追溯 nCoV-2019 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病毒的本次蔓延和再次爆发。2003 年,就是由于及时发现了 SARS 的中间宿主果子狸,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扑杀,才遏制了病毒的继续传播。

因此,找到病毒的源头迫在眉睫,是遏制其传播的关键。

图|首株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毒种电镜照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某种病毒的自然宿主,指的是自然携带这种病毒、而不会因此发病、也不会损害病毒的动物。找到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搞清楚病毒身世来源的关键一环。

然而,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 1 月 26 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传染源还没有找到,传播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变异情况还不清楚。不过,许多研究都将病毒的自然宿主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果:蝙蝠。

曾经确定了 SARS 病毒自然宿主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指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 nCoV-2019 的基因序列,与蝙蝠体内的一种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 96%。

另外,在2019年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派出的调查研究小组,陪同湖北省和武汉市卫生部门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调查,这项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论文于1月2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结果显示 2019-nCoV 与先前发布的蝙蝠 SARS 样CoV基因组具有86.9%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

图|2019-nCoV 和其他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但 2019-nCoV 冠状病毒以及两种蝙蝠衍生的 SARS 样菌株 ZC45 和 ZXC21,形成了独特的进化枝。而来自人类的 SARS-CoV 病毒株和从中国西南地区收集的蝙蝠的遗传相似的 SARS 样冠状病毒形成了另外的进化枝。

1 月 27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提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刘奇称,虽说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 nCoV-2019 病毒的源头是蝙蝠,但仍需要大量的工作确认这一推测,如筛查更多的野生动物,确认源头和中间宿主,严谨的实验证据等。

病毒的源头宿主再次大概率聚焦到了蝙蝠身上。蝙蝠有着许多特质,让它天生容易携带并传播病毒。但这些与蝙蝠相安无事的病毒却感染了人类,则是人类自己的责任。

蝙蝠与哪些疾病有关?

对于人类来说,蝙蝠携带和传播的疾病之多、在近年来给人类造成的麻烦之大,可能是哺乳动物界独一无二的。

目前已知的以蝙蝠为自然宿主的人畜共患病毒超过 150 种,研究显示,其携带人畜共患病毒的比例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其它的哺乳动物。

图|尚未发现的以蝙蝠为自然宿主的人畜共患病毒种类数量分布预测(来源:K. Olival, 2017.)

早在 1931 年,科学家就确认狂犬病病毒是以蝙蝠为自然宿主的人畜共患病毒。人类患病主要由动物咬伤造成,发病后致死率达 100%。

但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蝙蝠给人类造成的更大的问题,在于其所携带的冠状病毒。目前已经发现的四种冠状病毒中的两种,其主要携带者都是蝙蝠。

它们中最“臭名昭著”的有:

1、马尔堡病毒。1967 年首次发现于德国。一般相信,该病毒透过与染病的人畜紧密接触传播,致死率高达 88%。

2、亨尼巴病毒属,包括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 1994 年首次发现于澳大利亚,感染马匹和人类。尼帕病毒首次发现于马来西亚,于 2001 年至 2008 年间在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共造成 265 人罹患脑炎,其中 105 人死亡。

亨尼巴病毒属的可能途径是,家畜食用了蝙蝠吃过的水果和其它食物残渣,或是带有病毒的粪便感染了农场,最终传染给了人类。也有可能是当地居民生饮了被蝙蝠偷喝、从而污染了的椰枣汁。

3、SARS 病毒。2002 年起爆发于中国的 SARS 疫情席卷 30 多个国家,共感染 8098 人,并造成 774 人死亡。其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是,食用了蝙蝠的果子狸,被卖到了广东,进行非法的野生动物交易,最终通过猎奇的食客传染给了人类社会。

4、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自 2012 年首次发现于沙特阿拉伯,截至 2017 年 6 月 22 日,已在全球 25 个国家造成超过 2000 人感染、700 人死亡。其具体的自然宿主尚未证实,但应该与蝙蝠有关。

5、埃博拉病毒。从 1976 年开始到现在一直肆虐,其中 2014 年造成三万人感染,一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一般认为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染病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和豪猪等动物而传到人。

此外,还有很多……

图|埃博拉病毒(来源:CDC)

蝙蝠:天然的病毒传播者

为什么这么多病毒都与蝙蝠有关呢?

这是因为,蝙蝠的一些属性让它们成为了“绝佳”的病毒传播者。

首先,会飞。蝙蝠是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除了极地地区,全世界各处都有蝙蝠的踪迹。有些蝙蝠甚至通过长距离飞行来越冬,这使得它们可以跨越地理的区隔,扩大病毒的传播范围。而有些蝙蝠则会冬眠,降低了的体温“更有助于”感染各种疾病。

其次,群居。大多数的蝙蝠喜欢住在一起,少则几百只,多则几万只,使得种群内病毒传播的几率大增。而且,不同种类的蝙蝠活动区域和栖息地常有重叠,病毒也很容易在不同种群中传播。

图|蝙蝠拥有一系列易于病毒传播的特点(来源: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第三,寿命长。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体型越大,寿命越长。然而,与蝙蝠体型大小类似的小鼠,寿命通常只有 1-2 年,但蝙蝠的寿命却可以长达 30 甚至 40 年。长得“不讲道理”的寿命,让蝙蝠可以把自己携带的病毒传播更久的时间。

然而,这些只是“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因素。传播病毒的前提,是携带。

“特殊”的体质

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数量排名第一的啮齿类动物的两倍,而且,很少有病毒能让蝙蝠发病。与部分媒体的渲染不同的是,蝙蝠在携带病毒方面的特殊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相关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但蝙蝠确实有很多特殊的特点,而蝙蝠作为病毒自然宿主的原因应该就潜藏在其中。

科学家们针对蝙蝠携带病毒的特殊性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刘奇表示,其中一种很有新意的,叫做“飞行假说”——蝙蝠为了飞行,进化出了一些“特异功能”,而这些功能让它顺便拥有了抵抗病毒的能力。

现代人类诞生不过只有几万年,而蝙蝠却已经演化了 5000 万年。有科学家们认为,5000 万年的演化让蝙蝠拥有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各种病毒共同进化,却互不打扰。

首先,病毒可以在蝙蝠体内更好的共存。在动物体的细胞内,绝大多数的 DNA 是存在于细胞核里。但在病毒入侵或高强度的体力运动两种情况下,细胞核外的细胞质内也会出现 DNA,也就是所谓的“胞质 DNA”。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来说,很少长时间地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因此胞质 DNA 通常来自于入侵细胞的病毒。一旦免疫系统发现胞质 DNA,就会认为这是病毒入侵的信号,对入侵的病毒产生攻击。

但在蝙蝠体内,高强度的飞行也会产生游离的 DNA。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周鹏与其团队发现,为了防止对自身的健康细胞展开攻击,在进化的过程中,蝙蝠弱化了这种免疫反应,其干扰素通路则由于 STING 的 S358 基因的突变,会始终处于持续有限激活的状态,提供保护,却不攻击自己,形成一种“全天候防御”状态。相比于控制病毒,这种特殊的免疫系统可以更好地与病毒共存。

病毒在蝙蝠体内的状态,就和人体内的肠道细菌一样,存在,但是出不了什么问题。

图|蝙蝠进化出了一系列特质,例如超强的基因修复的能力,这些特征可能与蝙蝠的病毒携带有关(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但共存,不意味着蝙蝠不会放任病毒恣意妄为。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相应的产生较强的氧化应激环境,体温也常年偏高,动辄达到 38-40°C。很高的基础代谢率理论上会导致 DNA 大量错配,但蝙蝠进化出了超强的 DNA 修复能力。

相比于其它哺乳动物,蝙蝠体内与 DNA 修复相关的蛋白(例如ATM、PKc、RAD50、KU80、MDM2等)都经历了更快速的正向进化。这个功能顺便让蝙蝠拥有了极强的对抗疾病的能力,这也是蝙蝠超长寿命的原因之一。例如,癌症这种由 DNA 突变造成的疾病,在蝙蝠身上就很难出现。

而高的体温,让蝙蝠永远处于“发烧”的状态,这是它对抗感染的另一个法宝。我们知道,人类发烧可以让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毒,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发热。但蝙蝠常年发烧,就意味着蝙蝠的免疫系统常年开启,一直工作。

可一直发烧并不是什么好事。对于人类等其它哺乳动物来说,长时间的高温会损害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但蝙蝠又进化出了扛住发烧的办法。例如,蝙蝠细胞内的热休克蛋白基底表达水平很高,可以提高蝙蝠细胞的耐热性。

尽管这些因素并不能决定蝙蝠是否是病毒的最佳宿主,但确实是蝙蝠可以与病毒共生的重要原因。

图|尽管蝙蝠携带着很多病毒,本身炎症水平却很低(来源:health.mil)

蝙蝠应该为各种致命疾病负责吗?

然而,尽管蝙蝠是近年来多种致命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重要的传播者,但需要指出的是,蝙蝠并不应该为此负责。

蝙蝠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食果蝙蝠是种子和花粉的传播者,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人类来说,食虫蝙蝠是害虫的天敌,是人类农业生产的“益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蝠”、“福”同音,蝙蝠更是吉祥的代名词,蝙蝠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饰品、器物、建筑上。

图|乾隆皇帝的剔红蝙蝠纹笔盒(来源:Wikipedia)

那么,是谁,把蝙蝠从一个普通的生物,变成“死神”的呢?

答案是:人类自己。

蝙蝠携带病毒不是一年两年了,许多病毒已经与蝙蝠共存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千万年。

病毒的存在本不是为了杀伤人类。和其它的物种一样,它们存在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繁衍,因此,杀死宿主并因此中断传染,对于它们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通过漫长的进化,它们与蝙蝠发展出了共生共存的关系。但这种平衡,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入侵,而发生了改变。

首先,被动地来讲,人类活动造成了人与蝙蝠的频繁接触。

气候变化导致了蝙蝠栖息地的改变。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则侵占了蝙蝠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不当的土地使用,使得蝙蝠进入人类活动范围内觅食,甚至与人类比邻而居。

这些客观现实让蝙蝠与人类和人类的牲畜、宠物、农作物高频接触,从而让病毒有了从蝙蝠身上传播到人类身上的机会。上文提到的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的传播,都是由于马场和猪圈逐渐盖到了蝙蝠的活动范围,最后导致了致命病毒进入人体。

图|亨德拉病毒的可能传播原因:马场盖到了蝙蝠栖息地的边缘(来源:ABC)

但更可怕的,是人类主动与蝙蝠进行的接触。最典型的,除了直接吃蝙蝠,人类也吃了不少吃过蝙蝠、或者蝙蝠吃过的其它动物、植物。

宋代的“大吃货”苏轼就曾经写过“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的词句,可见各种野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心头好。但在交通高度发达、人口极具膨胀的今天,食用野味,成为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SARS 的传播途径基本已经证实,就是感染了蝙蝠的果子狸被端上了人类的餐桌。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也都和动物有关。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蔓延中,武汉的野生动物非法售卖也被“坐实了罪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病毒不光在感染的人体内看到了,他们还很快就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野生动物的这些摊位分离到了病毒,可谓证据确凿。

图|部分地区餐桌上的“特色美食”蝙蝠汤(来源:网络)

科学家们曾经警告,如果我们继续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甚至继续食用野生动物,不只是蝙蝠,存在于其它野生动物体内、对它们无害的病毒就将再一次进入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警告归警告,类似的疫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对于科学家和政府而言,刘奇表示,我们还要“做好全国、全球的疾病预警机制,普查野生动物携带人畜共患的病毒,实时监控”。

但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并拒绝食用野味。

这不只是对个人和国家负责,也是对人类这个种群负责,更是对大自然负责。毕竟,我们给大自然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多了,大自然教训一下我们,也不应该感到奇怪。

编辑 陈雪霏

瑞典医生说中国女生做得很对主动隔离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瑞典日报报道,日前,瑞典在延雪平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瑞典防疫部门将新型冠状病毒列为对社会有害的级别。

该女生20岁,是延雪平的一名学生。她是24日从武汉几经周折回到瑞典的。回来以后,她自觉在宿舍隔离,没有同家人或者其他同学接触。过两天以后,她开始感觉不好。有四天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低烧,咳嗽等,于是她给医疗指南电话1177联系。随后,立即派救护车将其接到延雪平省级指定医院进行隔离。

传染病防治医生马琳.本格内(Malin Bengner)说,她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回来后她没有和其他人接触,她请同学买饭,然后放在门口。她一直自我隔离。直到发现症状,然后,直接给1177打电话。医院派救护车直接把她接到指定医院住院隔离。目前她的病情不是很严重,而是很稳定。

最近,有20人从中国回来,但只有她一人有症状。这也是北欧国家发现的第二例病毒感染病例。30日,第一病例是在芬兰北部一名32岁的女游客发现感染症状,并进行了住院隔离。

目前,随着更多人返回瑞典,或者来瑞典,专家提醒,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有14天,因此,回来以后,请大家自觉隔离两周,以免传染他人。如果有咳嗽,低烧或高烧等症状,立即打电话1177,届时将根据情况建议您是否到医院隔离就诊。

天佑中华 瑞典华人华侨和中资机构积极行动发起捐助武汉疫情的行动

北欧绿色有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连日来,武汉出现了新型肺炎疫情,消息传出,瑞典中资机构瑞典中国商会首先发起捐助行动,紧接着,瑞典华人华侨多个社团也开始了捐款活动。

在危机面前,中华儿女凸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浓于水的团结友爱精神。朋友圈一直在传播消息,看如何能够帮助国内搞到医用保护产品,说白了就是口罩等产品。

据畅通国际公众号显示,申通快递芬兰,瑞典分公司联合瑞典畅通国际Wasa Nordic Management AB 表示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海外华人搭建便捷快速的防疫物资通道。自1月27日起特为在北欧地区的华人华侨及其他关心中国疫情的人士提供免费使用芬兰申通快递邮寄防疫物资回国(只限捐赠物资),所有捐赠物资江直接运往国家指定捐赠中心或机构。

自01.27日起,畅通国际接受瑞典防疫救援物资,第一批捐赠截止日期为1.31 (瑞典,芬兰同步)在整理物资后,会尽快转发芬兰后直运武汉地区。

后续捐赠事宜另行通知。
第一批防疫捐赠物资仅限:N95口罩、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帽、护目镜、防冲击眼罩、防护面具、防护服、手术衣

具体请根据各医院发布捐赠公告内容。

请各位保留购买凭证及原包装,保证物资完整便于清关及运输。

瑞典接收地址:

Wasa Nordic Management AB             

Ankdammsgatan 11 BV  , 171 43 Solna

Stockholm Swede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 – 17:30

芬兰接收地址:

Kellokukantie 4, 01300, Vantaa(申通快递芬兰)也可联系我们上门取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举手之劳,每一笔绵薄之力聚在一起,都是对祖国,家乡,亲人的一份爱。在此我们也为祖国打call,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天佑武汉,福佑中华

                 -支援武汉行动倡议书

瑞典中国商会会员单位,

     2020年新春伊始,湖北武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袭击,疫情一天天蔓延,我们的心情也一天天沉重。此刻,相信所有中国商会的会员们都在心系武汉!心系同胞!

    面对严峻的疫情,国内各级政府正在千方百计地组织资源,全力抗击疫情。全国各地专家组、广大医护人员不顾自身的安危正夜以继日的奋战在第一线,社会各界万众一心为祖国,为疫区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由衷地向广大医护工作者以及所有为抵御灾情蔓延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支援武汉等地的疫情控制,瑞典中国商会已成立应急指挥工作小组,负责捐款管理,联系医用口罩供应商等国内急需的防护品、医用品货源,协调捐赠和物流等具体工作。

        在此,我们以瑞典中国商会名义发出倡议书,号召各会员企业和个人踊跃以各种形式捐款,捐款将由商会统一调配支援武汉等重灾区;号召所有商会会员企业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

与此同时,瑞典华人总会,北欧致公协会,瑞典两湖同乡会等多家华人社团纷纷发起援助武汉的倡议并积极组织捐款捐物。

对于武汉的疫情,瑞典主要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专家指出,本次疫情没有SARS那么严重,SARS传染率17%,此次武汉的病毒传染率14%。但也不容忽视。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积极的阻断隔离措施。到目前为止,有41人死亡。上千人感染。

专家指出,人们最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多注意洗手。

第12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笑点多多睿智有加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第12届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晚会简称斯京春晚19日晚在著名的诺贝尔医学奖大讲堂成功举办,为1000多位学生学者,瑞典友人贡献了一顿高质量的中华文化盛宴!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在致辞中说,斯京春晚已成功举办11届,水平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广大旅瑞学生学者、华侨华人热烈期盼的年度欢聚,成为大家寄托和表达爱祖(籍)国爱家乡情怀的重要舞台。今年晚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如期举办,充分表明了中国学生学者、华侨华人的强大团结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充分展现了大家的赤子之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桂大使说,   2019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让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倍感自豪和骄傲。同时,“我们欣喜的看到,2019年在瑞学生学者工作取得许多新进展新突破。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成立,在瑞典各地的中国学联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服务协作。“汉语文化节暨中国日”大型活动成功举办,超过3万人次参加,中瑞各界人士高度评价。一年来,多批华人教授团队到中国高校指导教学科研,多个中国留学团队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许多瑞典学人积极推动中瑞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桂大使说, 202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中国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他勉励广大学生学者胸怀祖(籍)国,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演出以歌曲《你要跳舞吗?》开场,各种乐器伴奏,立即暖场。

开场舞Just Dance 由李思超等20多名学生舞者表演,激情四射,感染力极强。他们在台上跳,优美的旋律感染了台下的小观众在座位上随着节奏一起跳,看了真让人高兴。

戏曲国粹,郝景霞,王虹和徐萌表演的是《劝君王之人生难得几个秋》片段。

斯京春晚笑点比较多的往往是相声。今年的相声是《我要看病》,黄炎逗哏,严士翔捧哏,都得观众捧腹大笑,掌声唏嘘声,喝彩声不断,包袱一个接一个,让冬日里的学生学子仿佛见到阳光一般。

李思超,王一格等的现代舞《爵士魅影》非常优美。一带一路的创意,让人领略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

让人追思那难忘的青葱岁月,原来几代人都是在著名作家金庸笔下的各种武侠小说中的爱情故事里消磨掉了青春。多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让人感受那时的时光原来很美。一行帅哥靓女让人感受到《千山独行》的魅力。

双焱钢琴伴奏,吴晶的长笛和小号等乐器组合成《光影12时辰》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张如玥领舞的中国乐舞,霓裳羽衣.长安,反映了大唐盛世时的舞乐声亭。

笑点最多的当属舞台剧《斯京相亲大会》。一个个都是妙语连珠。最精彩的台词应该是:

男生:“你会弹古琴吗?”

女生:不会。

男生:那你怎么能拨动我的心弦呢?

女生:你过来。

二人立即牵手。相亲成功!

最后是李佳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让全体中华儿女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

结束曲是女声合唱《满城烟花》,杨筱音指挥,钢琴伴奏:唐诗雨。

整场节目两个小时,由150多名学生学者演员演出,堪称是平均学历最高的春节晚会,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博士,硕士,甚至是博士生导师。正像韩参在朋友圈评价的,业余做成了专业,斯京中国人不简单。两个小时,不长不短,正好,就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结束了。

瑞典朋友对春晚的评价是这才是中国的软实力,真正的软实力,也是很强的软实力。

斯京春晚的总策划是徐晓军和曹叠峰。徐晓军也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教授,酷爱文艺。曹叠峰是教育参赞。他对广大学生学者利用业余时间艰苦排练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总导演是杜泓滢。

主持人:王纪晶,潘彦同,张大为,吴尔凡。

正像桂从友大使在致辞中说的,斯京春晚真是水平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了。

图文 陈雪霏

中国深圳—瑞典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2019年12月18日,在迎圣诞,贺新年的热烈气氛中,中国深圳科学技术协会与瑞典北欧深圳总商会、北欧创新中心在银装素裹的瑞典斯德哥尔摩世贸中心成功主办了中国深圳—瑞典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座谈会,为寒冷的北欧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及周边几个城市近40家企业和产业园区负责人,商会、协会领导,科技创新相关企业总裁,大学专家学者,中资企业,瑞资企业及各界人士集聚一堂,畅谈交流中瑞科技创新成果。中国驻瑞使馆科技参赞戴钢先生、深圳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孙楠出席并讲话。

深圳科学技术协会与瑞典北欧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孙楠说:深圳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被誉为中国硅谷的科技之城,创业之都,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市。富有秀丽的滨海城市风光。自1979年,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和年轻人选择了深圳。大批的创业精英人才,科学家,企业家逐步在深圳开启了创业创新之路。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通过投资人顾问,创业者等多种身份,成为深圳创新创业大军的一员。人才资本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文化领军企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汇聚在一起,形成深圳创业生态圈。一个国际人才的集聚地迅速崛起。

40年来改革创新,使深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催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吸引了联想,四通,用友,小米,京东等上万家创新型企业,中国互联网群体文明中外的创业创新风景线,已然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和自主创新的发祥地。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参赞戴钢说:当深圳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创新企业在这片适宜创新的土地上努力耕耘之时,一个接一个的创新成果开始涌现。未来将会形成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城市,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瑞典创新能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瑞典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水平高,拥有全球领先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基金组织、企业发展机构、大学和企业等组成的极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开放的姿态与包括瑞典在内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方加强互信了解,实现共赢发展。

鼓励创新创业,政府扮演何种角色?座谈会上,科协领导介绍深圳产业创新政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策。孙楠常委说:“支持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发展。用市场的力量和方式为创新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有创新创业的地方,就会有竞争。身处竞争的环境,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帮助客户成长。支持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科技创新的方向上充分尊重市场选择,尊重专业管理团队判断与社会资本共担风险,引领新时代的创业活动,在全国率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为高端人才提供便利的科研创业居住条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展现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实力,积极有效地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资本市场波动的形势下,建设顽强奋进的科技创新之城。

瑞典Sandbacka产业园区负责人Ulric Jansson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介绍了他的公司如何发展清洁能源,博得与会嘉宾阵阵热烈掌声。

北欧创新中心执行会长Luna Zhang向与会嘉宾介绍商会发展,勉励北欧创新中心继续搭建中瑞创新交流平台,为中瑞两国交流做出贡献。

座谈会上,深圳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李松和北欧创新中心执行会长Luna Zhang交换活动纪念品,

交流会上,中国深圳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孙楠的讲话和深圳城市宣传片让与会嘉宾对深圳巨大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赞叹不已。如今的深圳,正不断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积蓄力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活力。谱写全球创新发展的乐章。

活动期间,深圳科学技术协会孙楠常委和科学技术服务中心李松主任还来到中国华为瑞典公司和瑞典爱立信集团参观考察,在爱立信电话发展历史长廊展厅感受科技的快速发展。来到著名的诺贝尔医学奖评奖机构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参访历史悠久的名校,参观上千亿元建造的新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段茂利教授为深圳科协领导作了详细介绍。在皇家理工参观了无人机自动驾驶重点实验室。陈霄博士详细向科协领导介绍了目前在无人机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研究,遇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探讨5G在交通运输领域里的应用,参观无人机模型及研究室。随后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和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感受大学校园浓郁的学习气氛。和学生们互动交流。科协的领导夸赞学生们团队协作的学习研讨方式,勉励学生们在校期间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向学生们介绍深圳招才引智政策,欢迎他们到美丽的滨海城市,创业之都深圳去发展,祝愿中国留学生学有所成。祝愿他们在异国他乡身体健康。

图片及编辑 陈雪霏

越闹越大,这届诺贝尔文学奖“闯大祸”了……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前天(12月10日),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了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然而,在颁奖典礼之外的街头和网络上,多名西方主流媒体的媒体人,以及阿尔巴尼亚、科索沃、波黑、克罗地亚等巴尔干国家的政府官员与外交官,甚至土耳其驻瑞典大使乃至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本人,都在谴责和抵制这次颁奖典礼。

因为在他们看来,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剧作家皮特⋅汉德克,根本“德不配位”。

其实,在今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将汉德克定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之后,除了塞尔维亚之外的巴尔干半岛各国,以及不少西方媒体人,就已经对这个决定表达过“强烈不满”了。

截图来自诺贝尔奖官网

几乎所有西方主流媒体,当时也都报道了汉德克获奖所引发的强烈争议乃至“愤怒”。

汉德克的争议,源于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彼时,西方的政治圈和舆论圈,都将战争的发生以及其中的战争罪行,怪罪给了塞尔维亚人以及当时南斯拉夫的总统米洛舍维奇。然而,已经因为《骂观众》《左撇子女人》等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而成名的汉德克,却公开与这些认知“唱反调”,认为塞尔维亚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认为米洛舍维奇这个西方口中的“独裁者”和“屠夫”,不过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这位奥利地作家还反过来批判了西方媒体对于那场战争以及战争罪行“单向”报道,认为媒体不该偏听偏信,把一些“未经核实”的指控说成是塞尔维亚人的罪过。他认为媒体也应该听听塞尔维亚人的声音,更应该意识到战争不是一个巴掌就拍得响的,不应该非黑即白地撰写报道。

在1996-1997年间,汉德克又将这些观点和思考写成书出版,书名为《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这本书,也直接令文学才华出众的汉德克,从此成为了西方主流舆论和政坛的叛徒与“批斗对象”,更成为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这些国家和民众的敌人。

截图为汉德克的引发争议的那本书,以及抗议者抨击他是“大屠杀否认者”

可汉德克仍然“我行我素”,不仅在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力挺米洛舍维奇,更在米洛舍维奇于2006年死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狱后,出现在他的葬礼上,为这位自己的“朋友”致悼词。一些痛恨汉德克的人干脆给他打上了“大屠杀否认者”“法西斯分子”等标签,走到哪儿都会跟着一群愤怒的抗议者。他本该获得的一些国际文学大奖也受到了影响,比如德国的海涅奖。

图为米洛舍维奇葬礼上的汉德克,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这次瑞典文学院竟然把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奖项,颁给这么一号人物,可想而知这争议会有多么巨大了。尽管瑞典文学院一度解释说,这个奖是奖给他的文学造诣的,可汉德克的批评者也立刻反驳说,汉德克上世纪90年代后的很多作品,与他的政治观点根本就密不可分。

截图为汉德克的批评者撰文质疑瑞典学院是不是没有看过他90年代后的那些作品

如今,随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举行,汉德克的反对者和批评者更是铆足了劲要让他难堪。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除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波黑和克罗地亚的政府官员和外交官先后加入了对这次颁奖典礼的批判和抵制,瑞典文学院内部也有人在上周宣布会抵制这次颁奖典礼。

同时,继土耳其驻瑞典大使2天前宣布拒绝出席颁奖典礼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于昨天(12月11日)公开批判了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汉德克的决定。根据土耳其媒体的报道,埃尔多安还感谢了那些抗议这一颁奖决定的各国官员和示威者。

公开资料显示,土耳其与塞尔维亚一直彼此敌视,这既有奥托曼帝国时期的“旧恨”也有冷战时期的“新仇”。所以早在当年的波黑战争中,土耳其就是积极支持前南斯拉夫的其他民族找塞尔维亚“算账”的一员。如今围攻汉德克,自然也少不了他们一份。

截图为土耳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然而,不论上述这些国家怎么抵制,也不论西方媒体及其意识形态共同体上的学者和抗议者,如何威胁要把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何痛斥诺贝尔文学奖被颁给了一个“希特勒的支持者”和“大屠杀的否认者”和“假新闻的制造者”,早已习惯了这些争议和批斗的汉德克,还是从容地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这份大奖,以及94.8万美元的奖金。

截图为瑞典媒体对颁奖典礼的报道

他也并不介意在当晚的诺贝尔晚宴上,被安排在距离国王和王后最远的主桌座位上。

毕竟,《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天才、大屠杀否认者,还是两者皆是”的报道中,就引用欧洲其他文坛名人的观点称:汉德克在文学上的才华,确实比其他人更配得上诺贝尔奖。

截图来自《纽约时报》的报道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在骂他。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就对汉德克获奖表示祝贺,还称他是塞尔维亚“真正的朋友”,是一位“勇敢和有尊严”的“杰出知识分子”,并邀请汉德克访问塞尔维亚。

截图来自土耳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最后,从今年10月澎湃新闻一篇关于汉德克的报道来看,他之所以不惜背负西方的骂名,也要坚持自己对波黑战争和塞尔维亚的看法,或许与他对于南斯拉夫深切的情感有关。

这篇报道介绍说,汉德克曾在2016年访华时这样阐述过他对南斯拉夫的感情:

“对我来说,南斯拉夫意味着一个没有民族主义的国度。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代表了第三条道路。但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崩溃后,民族主义又出现了。但当时有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是能坐下来和谈的,而不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没有好的战争。可以说南斯拉夫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最后人们把南斯拉夫给毁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耻的行为。所以我在这段时间写了这方面的东西。每个作家不应该对自己写过的作品感到骄傲,但我对自己之前写的关于南斯拉夫的作品其实是很骄傲的。”

(来源:环球网)